張乾元+謝文娟
摘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新發展理念源于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深切把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新實踐的總結升華,與中國共產黨一貫的發展理念既一脈相承又有重大創新。新發展理念分別著眼于發展的動力、方式、方向、環境、目的,著重解決發展的革命性問題、系統性問題、永續性問題、聯動性問題、公平性問題,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彰顯出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拓展深化。
關鍵詞:治國理政;新發展理念;內在邏輯;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1-0001-0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內容。系統梳理新發展理念的內在邏輯,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助推新發展理念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行動的“科學指南和指揮棒”。
一、新發展理念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曾指出,比較簡單的范疇和比較發達的整體是一種從屬關系,在整體的范疇呈現出來以前,其組成部分和要素在歷史上是已經存在過的,因此每一個簡單范疇上升為復雜的抽象整體時,需要符合現實歷史發展進程。①對于“新發展理念”,只有從先于整體存在的每一個“發展理念”各自的歷史發展進程予以考察,厘清它們思想演進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加科學地把握其復雜整體范疇的內涵。
第一,關于創新發展理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步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在發展問題上解放思想。他認為:“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②他視改革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改革動力論”,實現時代發展觀的重大轉變,并借此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加快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江澤民順應時代潮流大勢,提出“創新動力論”,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把創新提升到治黨治國、民族振興根本之道的高度。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深化期,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首次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這意味著創新已被嵌入我國治國理政的思想體系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實踐出發,習近平倡導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明確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讓創新貫穿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理念地位的凸顯和提升是對發展動力的突破。從“改革動力論”到“創新動力論”,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到提出“創新發展理念”,反映出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第二,關于協調發展理念。改革開放初始,鄧小平針對新情況曾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③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先富帶動后富、區域發展堅持“兩個大局”等重要思想,體現出黨對經濟內部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重要性的洞察。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重點論述了12個涉及全局性發展的重大關系,將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由“二位一體”擴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三位一體”。我國開始重視“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持續發展。21世紀之初,胡錦濤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宏觀布局,更加注重整體性內在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將“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繼續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豐富了協調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從戰略高度強調要著眼于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國防建設和黨的建設,要突出薄弱環節和滯后領域,使黨關于協調發展的理念更為系統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國戰略布局從單一片面到綜合全面,協調內容從經濟單一目標到“五位一體”復合目標,協調發展的整體性在不斷增強,反映出黨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第三,關于綠色發展理念。早在改革開放實施初期,鄧小平就正視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認識到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具有制約作用。我國開始集中力量制定了一批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法律,比如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等,并在1984年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寫入我國憲法,開啟環境保護的法制化建設。伴隨著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江澤民盡管沒有明確使用“生態文明”的說法,但提出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戰略位置,強調決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我國從戰略上將環境保護提升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首次闡釋了綠色發展的內涵,提出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黨的十八大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以破解資源和生態約束發展問題為導向,首次將“綠色發展”提升為新發展理念之一,要求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對立走向和諧統一,發展理念由人定勝天走向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演變,反映出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質量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第四,關于開放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理念雛形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鄧小平的系列重要論述。鄧小平洞察到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他針對我國科學技術落后的現實,以“引進來”為特色,大膽提出主動學習外國先進科技,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開放發展理論體系。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江澤民強調必須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新戰略,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拓展發展空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雙向開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步入低谷,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審時度勢總結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經驗,從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以及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等六個方面提出更高的開放發展要求,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對外開放贏取發展新優勢,切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中國與外部世界從單純引進來的低層次開放到互利共贏的高層次發展,反映出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策略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第五,關于共享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直接源于黨始終在實踐中堅持改善和發展人民生活的基本思想。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將發展生產力與改善人民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他認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④。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積極發展各類衛生保健事業,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加強重大疾病防治,重點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把“人人享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從經濟層面闡述共享思想,強調要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面對改革開放20多年不均衡發展導致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胡錦濤明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到2005年提出的“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再到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以黨的文件形式明確提出共享發展的執政理念,共享的內涵日趨豐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賦予發展新內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民的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為什么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歸宿問題,在共享發展理念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里程碑意義,反映出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目的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二、新發展理念的實踐邏輯
新發展理念作為人的思維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源于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切把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升華,并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一,新發展理念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實踐規律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伊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及時糾正以往從生產關系角度簡單定義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傾向,將中心工作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條件、發展保障等重要思想在內的較為系統的發展理論,實現了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理論認識的新突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突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僅強調發展是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明確發展對解決現實實踐問題的方法論意義,進一步豐富了改革開放的發展理論。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國內外發生的諸多變化,堅持以人為本,著眼廣義發展。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課題,進一步拓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植根新的發展實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以整體概念面世的“新發展理念”,正是黨對新實踐感性認識的凝練升華。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再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中國改革開放邁出的每一步,不僅在講述一個經濟實踐發展的過程,更體現出一場發展理念的接續嬗變。正如習近平所言,新發展理念當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⑤。
第二,新發展理念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諸多矛盾問題風險隱患的現實回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的超大型經濟體,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跡。“有人估算,中國的經濟發展使1/5的世界人口、1/4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國家人口從中直接受益。”⑥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中國社會最緊要的頭等要務。中國還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其中,某些新矛盾新挑戰的形勢相當緊迫。如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問題。我國的基尼系數持續高位運行,群體收入、城鄉收入、地區收入、行業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還有發展代價過高問題。在遭遇“成長煩惱”的時代,改革開放“問題倒逼”的進程也正是我國在“挑戰—應戰”模式中思路升級、理念更新的過程。新發展理念就是為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應運而生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現實針對性。
第三,新發展理念是引領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抉擇。經濟新常態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特征的形象描述,最早是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提出的。他指出,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不能唯GDP論英雄,不能唯速度論成敗,否則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放眼國際舞臺,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是很多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經驗。一方面,我國經歷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的社會建設后,面臨著經濟下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產業升級受阻、傳統優勢削弱、人民期望日盛等困境;另一方面,我國也面臨著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程風險。“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⑦在面對“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新斗爭的推動下,我國經濟高度依賴粗放式發展的路徑已被鎖死,既往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增長速度必須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模式必須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必須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呼吁發展理念的變革,已成為時代刻不容緩的命題。新發展理念契合發展實際,對應發展難題,從發展方位的戰略判斷、發展理念的戰略創新、發展路徑的戰略支撐、發展挑戰的戰略跨越等方面對當代中國發展戰略進行了科學構建,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
第四,新發展理念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建設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不懈追求。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明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繪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宏偉藍圖,小康社會建設的內涵不斷有了新的目標要求和指標體系。“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小康社會的重點在于“全面”,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因此,我國“必須緊緊扭住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下。再比如,在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⑧。補齊短板是確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的唯一舉措。黨亟待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礙,用新觀念催生新狀態,全力縮小差距,確保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新發展理念順應了這一潮流趨勢,切合“十三五”規劃的重點任務,是保障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的精神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理論根基。
第五,新發展理念是應對世界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治本之策。從目前國際格局的變遷來看,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平的影響,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復蘇跡象緩慢,增長勢頭乏力。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日漸加劇,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修昔底德困境”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那些忌憚于中國發展壯大的國際勢力,聯手出臺遏制、防范我國發展的政策,以美日為代表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以美歐為主體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即是明證。這極大提高了中國參與國際經貿投資的成本。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大變革催生各國原有增長模式步入死胡同,科技創新孕育著發展方式新的突破。全球經濟中心向新興市場和亞太地區的逐漸轉移,為中國吸引國際高端生產要素創造了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面對世界經濟亟待一種新的整體發展方案終結“亞健康”狀態的訴求,習近平特別強調務必“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⑨,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世界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了中國厘定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新”的三大現實基點,我們必須以新理念、新戰略贏得發展主動。
三、新發展理念的理論邏輯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科學不科學,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敗。只有充分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理論邏輯,才能立足當下實際,破解發展難題,突破發展瓶頸,厚植發展優勢,促進“雙百目標”的實現。
第一,創新發展著眼發展的動力,解決發展的革命性問題。“創新”居于新發展理念之首,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放眼寰宇,新一輪高層次產業博弈蓄勢待發。習近平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⑩未來五年我國的根本出路在于從過度依賴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為主導的發展轉變為創新驅動發展。一要穩執科技創新“牛鼻子”,充分激活它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位勢。時至今日,發展初期單純依靠模仿、引進、“山寨”的路徑,已嚴重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要大力倡導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中理論創新是“元創新”,科技創新是“源創新”,文化創新是“根創新”,制度創新是“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二要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激活人民“創業”“創新”的雙創熱情。要在高端要素培育、高端產業研發、創新高地搶占方面,運籌帷幄,統籌規劃,緊握“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家大數據戰略等重點抓手,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三要架構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無限智慧。創新驅動說到底即為人才驅動。要堅持開放創新,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解密重大核心技術,造就一批專業精、科研強、品質優、影響大的世界級科技領軍人才,實現重點領域彎道超車。抓協同創新、萬眾創新、人才創新就是促發展,謀劃創新就是謀劃未來。
第二,協調發展著眼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的系統性問題。“協調”位于新發展理念的第二位,要從決戰制勝要訣的新高度來考量。協調發展關乎發展的平衡性、整體性、健康性,是我國經濟社會蹄疾步穩、行穩致遠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非僅強調“小康”,更為重點的是“全面”。一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要以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石,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培育若干區域協同發展增長極,消弭地區間發展隱性壁壘。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是推動區域發展的關鍵一環。二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要著力改善老少邊窮地區民生,加快人口自由化流動,支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三要促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都要硬”。這“兩只手”沒有哪只手多余,本質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調問題。
第三,綠色發展著眼發展的方向,解決發展的永續性問題。“綠色”發展首次列入新發展理念,是保障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小康社會建設全面與否,生態環境至為關鍵。一要建設綠色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構建城市化、農業發展、生態安全、自然岸線“四大格局”。二要發展綠色經濟,促進資源配置高效節能。一手抓“開源”高效利用,一手抓“節流”全面節約。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綠色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是踐行綠色經濟的核心路徑。三要推行綠色生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要建設新一代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綠色智慧城市,遏制城市能源低效浪費。創新綠色低碳建筑技術,降低建筑能源單位消耗。鼓勵綠色交通出行,減輕生態環境承載壓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抓綠色生態、綠色經濟、綠色生活,就是推動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添加永續的“綠色動力”。
第四,開放發展著眼發展的環境,解決發展內外的聯動性問題。“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昭示一個真理,閉關鎖國、自絕于世界潮流,不僅和進步絕緣,更會導致落后挨打。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經驗更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封閉只會限制自己的活力,開放才是“落一子而活全局”的聯動關鍵。處于全球化洪流中的中國,在全球范圍謀篇布局,擴大開放的力度、廣度、深度,是發展的必然選擇。一要提高開放水平,擴大國際競爭新優勢。要創新開放模式,以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格局為基準,致力發展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強調雙向開放,從依靠引資和出口低層次開放轉變為強調資本和企業輸出高層次開放;從“中國制造”產品走出去轉變為“中國勞務”服務走出去;從“制造強國”轉變為“貿易強國”。二要增強開放能力,提升國際制度性話語權。要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中的優勢,將其優勢轉化為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優勢,主動參與世界經濟規則的頂層設計。三要挖掘開放深度,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要找準“一帶一路”建設突破口,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深度開放格局,走出一條惠本國、利天下的合作共贏之路。抓開放倒逼國內改革,又以開放從全球經濟聯動中籌劃發展,為創新注入新動力,為發展拓展新空間。
第五,共享發展著眼發展的目的,解決發展的公平性問題。“共享”首次寫入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共享”的追求源遠流長,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孫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等思想,都飽含著國人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唯有中國共產黨將“共享”從良好期許提升為治國理政的發展戰略。發展“蛋糕”不僅要不斷做大,更要合理分好,它關乎國民對小康社會全面與否的滿意度,也事關國際對中國形象的認可度。一要完善公共服務體制,保障民生普惠性。“共享”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實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要下大力氣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避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推動就業充分,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助推創新;重視食品安全,實現從“田園”到“餐桌”監管的無縫對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兜牢群眾生活底線。二要補齊“貧困”短板,打贏脫貧攻堅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力保因人、因地精準扶貧,推廣“扶志”“扶智”兩結合,強化貧困區域自身“造血”能力。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三要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收入分配既是民生之源,又是確保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爭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抓共享,即是在共享的覆蓋面、內容、路徑、進程方面下苦功,達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的發展目的,讓人民幸福更有質感,讓發展更有溫度。
四、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只有從整體上、從內在聯系中把握新發展理念,依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進行系統設計,才能開拓發展新境界。在我們看來,其整體性和關聯性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問題指向一致性。問題是時代的先聲,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發展理念以重大問題為導向,立足國家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聚焦阻滯我國發展進程的突出問題、明顯短板,就“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中國未來將如何發展、中國發展終極目標為了誰”等事關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命運的問題予以深入解答,為本質上破解新常態發展難題做出了有益探索。堅持創新發展,破解動力缺乏難題,避免走低水平的“平庸之路”;堅持協調發展,破解不均衡“木桶”效應難題,避免走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堅持綠色發展,破解資源約束難題,避免走生態惡化的“透支之路”;堅持開放發展,破解閉門造車難題,避免走自我設限的“封閉之路”;堅持共享發展,破解貧富分化難題,避免走社會動蕩的“風險之路”。五大發展理念共同為破解諸多發展問題劃定質量底線、結構底線、生態底線、開放底線和公正底線,成為厚植中國發展優勢的基本遵循。
第二,目的方向一致性。五大發展理念各自所處地位有別,但目標指向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人民為中心是它們共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發展指明發展動力的轉變方向,目的是通過創新提升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中國社會經濟順利轉型,以創造新供給滿足人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需求;協調發展指明發展矛盾的解決方向,目的是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人民滿意的小康社會;綠色發展指明發展生態的保持方向,目的是為人民改善環境質量,建設一個生態良好的美麗中國;開放發展指明發展空間的拓展方向,目的是聯通國內國際市場,讓人民享受改革成果,在開放發展中擁有更大發展空間;共享發展指明發展成果的分配方向,目的是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建設參與者,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待為中心導向,處處體現黨的宗旨和價值。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為手段,服從服務于共享,“共享”是目的,共同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發展觀,借此擴大執政根基,獲取發展力量源泉。
第三,實施路徑關聯性。新發展理念在實施路徑方面既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同時又是一個具備內生關聯的有機體。第一層次是創新發展,居于實施路徑的主導核心地位。創新發展本身就具有較大驅動性,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發展,整體驅動其他四方面向著更加均衡、環保、綠色、優化的高效益方向發展。第二層次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屬于創新發展的內化要求和實現途徑。協調發展主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關注產業聯動發展的方法,是推動發展創新的重要手段。綠色發展主要側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路徑上以創新為基本前提,以協調為重要途徑,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目的,是未來發展的“主脈”和新路徑。開放發展主要解決中國與世界的聯動關系,對外開放新體制的構建既對創新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又強調路徑上協調、綠色、共享的高質量發展,是中國開放發展的“敲門磚”。第三層次是共享發展,在路徑上為其他四方面的實施提供歸宿依據,建構以發展目標與發展途徑相統一的有機整體。在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是根本動力,提供發展路徑的“源動力”;第二層次是“骨骼”和“肌肉”,提供發展路徑的“毛細血管”網絡;第三層次是目標根基,提供發展路徑的方向。三個層次互為支撐,彰顯新發展理念、路徑、實施的關聯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