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發展框架研究
張琳琳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后,給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構成課堂教學的教師、學生和軟硬件學習環境三個要素出發,調查“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失衡現象,并通過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探尋互聯網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生態發展優化框架。
“互聯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優化發展框架
1.1 “互聯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
高職英語課堂涵蓋范圍極廣,既包括教師在教室講授課程的課堂,也包括學生在教室以外學習的課堂。本文所界定的“互聯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是指網絡環境下教師在教室所進行的教學和高職學生在教室外由老師引導的英語自主學習活動。
1.2 “互聯網+”背景下優化高職英語教學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興了慕課、微課等教學模式,這些變化對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現有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也出現了一些生態失衡現象,找出這些互聯網與高職英語課程融合過程中的失衡現象,構建新的發展生態,優化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的教學。
2.1 課堂教學
2.1.1 課堂教學的定義
課堂教學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最早提出的。長久以來,教育工作者們對課堂教學的定義進行了許多研究。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陳旭遠教授在《課程與教學概論》中對課堂教學給出的定義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授課的一種集體教學形式。談振華在其著作《課堂教學理論讀本》中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積極主動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創新能力和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活動”。
2.1.2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
關于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很大爭議,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觀點。這些觀點都認為教師、學生、教學資源、課程設置、教學反饋以及教學媒介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2.1.3 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要素
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是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提出來的。生態學是研究生命體及周圍環境關系的科學,教育生態學是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研究教育。在教育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課堂中的“生命體”就是老師和學生,“周圍環境”就是課堂教學得以實施的媒介,既包括網絡、多媒體設備、語音室等硬件環境,也包括教學資源、課程設置和教學反饋等軟件環境。教育生態學認為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作為教育分支范疇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所以,根據教育生態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不是孤立的、分離的和靜止的,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和協同變化的。
2.2 吉林省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現狀調查
根據教育生態學理論,從課堂教學的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個方面設置了調查問卷,調查吉林省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問卷分教師卷和學生卷,內容設置上分為背景信息和調查信息兩部分,調查對象為吉林省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和公共基礎英語課任課教師,問題類型為likert量表和是否題。調查變量主要是以“互聯網+”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為依據,采納有經驗教學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討論確定下來。為了確保調查的客觀與準確,除了問卷調查,還就試卷中需進一步明確的問題,對10名英語教師和15名學生進行了定制訪談。
3.1 構建優化教師教學理念、信息素養的職業發展框架
隨著網絡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教學理念和信息素養亟待提高。教師職業發展主要依靠自主學習和師資培訓兩大途徑。對于教師的自主學習,政府和學校應該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一線教師從自身需要出發,通過自主學習,提高教學理念和信息素養。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和現代通信技術,建立信息化師培平臺,設置網絡教師發展課程,解決目前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教師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為導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培訓項目。另外,應在師培中增加信息化和移動教學等內容,以便更好地契合“互聯網+”戰略。
3.2 構建優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能力的終身學習框架
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持移動設備的出現,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應借助網絡,注重培養以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要求為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同時,學校應增加培養學生信息能力的培訓課程,建立網上學生自主學習輔導系統和移動學習監管平臺,為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適時指導和監督管理。
3.3 構建優化教學硬件設施和教學軟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框架
課堂教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英語課堂教學動態平衡的基本條件。一方面,吉林省高職院校在建設圖書館、語音室和網絡實施時,應考慮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健全圖書館的自主學習中心,配備充足的語音室,提高校園上網速度。在購買多媒體教學設備時,應征求一線授課教師的意見,在功能上滿足教師課堂需要。另一方面,應以學生為中心設置多元化的課程體系、豐富的網絡英語資源平臺。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建立電子檔案,以保證教學的可持續性。還應建設多主體、多標準、多方面的立體化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反饋意見,確保課堂教學各要素動態發展、不斷進步。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師、學生和課堂的優化發展框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整體。課堂硬件條件的升級,引起教師教學理念、方法和信息素養的提高,進而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要求的提高會對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產生相應的變化,引起硬件條件的進一步升級。課堂教學的要素學生、教師和課堂環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框架還有許多地方不完善,還要通過進一步的教學實踐論證和完善。
[1] 李克強. 政府工作報告-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M/OL].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503/t20150317_169093.htm.
[2] 談振華. 課堂教學理論讀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 陳堅林. 計算機網絡與外語教學整合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4] 王曉紅. 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74-76.
Research on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n Jilin province
ZHANG Lin-lin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lin 132000, China)
After the “Internet+” action plan is put forward, it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to th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Internet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three factor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software and hardwar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net+”; Vocation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ed development framework
2017-04-20
吉林省高教學會2016年度高教科研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優化吉林省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研究”研究成果(JGJX2016D248);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JJKH20170406SK)階段性成果
張琳琳(1978-),女,碩士,講師。
H319.3
A
1674-8646(2017)1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