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冰
對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的思考
陳若冰
(遼寧醫藥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
G20峰會確立了以聯合國為中心、大國協調的全球治理機制,世界各國結成經濟聯盟,推動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推動了職業院校的國際化發展,職業院校的國際化發展要打通專業對口銜接、職業資格互認兩個渠道,要以國際化專業建設為重要途徑,以中國文化作滋養。
職業院校;國際化;專業建設
G20峰會是一個具有標桿意義的會議,會議確立了以聯合國為中心、大國協調的全球治理機制。G20峰會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思想一脈相承。在經濟發展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要想發展必須走國際化道路,而走這條道路就離不開具有國際化特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一需求的滿足需要職業院校的國際化發展作支撐。
歷史實踐和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必然要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必然要與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結成聯盟。系統原理也告訴我們只有開放的系統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因此,經濟全球化、一個地球村的形成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作為支持經濟發展的主體——產業,只有不斷發展、變革,打破國度限制,才能真正完成經濟全球化聯盟,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力、智力的支撐。因此,國際化發展的經濟需要國際化的產業,國際化的產業需要國際化的技術人才,國際化的技術人才培養需要國際化發展的職業院校。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職業教育要“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既指出了職業院校的立身之本和發展方向,也說明了職業院校的國際化應包括兩層含義:(1)在經濟全球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今天,職業院校要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2)職業院校本身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應當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職業院校的建設和發展應當國際化。這兩層含義有兩個落腳點,一個在職業資格證的國際化認證上,另一個在專業設置的對口銜接上。也就是說培養的高技術人才要想走向國際,手里必須有一張被國際認可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院校要想走向國際,必須滿足產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專業設置與國際產業需求對接。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奈特·瓊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把教學、研究和服務納入國際化維度的過程。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也適用。但“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定位表明職業教育不是一種純粹的教育活動,而是與經濟發展、社會建構緊密相關的教育活動[2]。也就是說要想實現國際化,職業院校就要在經濟全球化、產業國際化視角下開展教學、研究、服務工作,而教學、研究、服務工作的開展要以專業建設為載體。因此,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國際化專業建設。職業院校的國際化專業建設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3.1 建立國際化視角的產業驅動專業建設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指出,要加強技術技能積累,服務“中國制造2025”?!爸袊圃?025”的最終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這勢必會引起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重塑以及與國際化接軌,使我國產業邁向國際。因此,培養產業所需人才的職業院校,要建立國際化視角的產業驅動專業建設機制;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及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國際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融合國際化元素的校企合作機構和機制;以校企聯盟、合作集團、創業園區、委托管理等方式形成智力融入或資源共享的共同體,并以此為平臺監測、反饋國際經濟發展需求、產業結構變革和發展需要,推動課程、師資、實訓基地等多方面建設,從而實現產業驅動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發展。
3.2 建立國際化人才流動機制
專業建設的國際化一定不是單向的,不是單一的向外,也不是單一的引進,而是互通有無、互惠互利、互相協作、共同成長。因此,應當建立國際化人才流動機制,從人員上講,包括教師的流動和學生的流動;從內容上講,是依附于人才的智能、技術資源的流動;從地域上講,一種是從國內走向國際,另一種是從國際走向國內。可在對口國家相關產業中建立教師工作站、學生流動站、技術服務站,在職業院校中建立國際大師(工匠)工作室、學者訪問站等,開展學生互換、教師互派、學者互訪等交流活動,組織國際講堂、報告會、論證會等。通過人才的流動實現智能、技術的流動,推動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發展。
3.3 建立“互聯網+”專業建設機制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盎ヂ摼W+”的存在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盎ヂ摼W+”職業教育可以傳遞大量信息,有利于跨時空、交互性和個性化學習[3]。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可以使專業建設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專業建設國際化發展;可以及時開展校企合作、網絡授課、網絡就業招聘等。因此,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需要建立“互聯網+”專業建設機制,使專業建設走向國際化。
職業院校的國際化發展是生存的必然,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然。職業院校的國際化可持續發展要求職業院校實現個性化發展,有自己的特色、吸引力和影響力,才能獨樹一幟、長久發展。中國最大的特色是文化,無論是國粹精華還是國際享有盛譽的名師大家,之所以被打上中國烙印,就是其背后有中國文化的滋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以及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等逐漸成為被國際接受、認可和欣賞的非物質文化。物質可以仿造,而精神和文化只能被追隨,因此,中國文化就是我國職業院校立于世界的最好支撐。職業院校專業特色項目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師資素養培養都離不開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也恰恰是職業院校彰顯國際魅力之所在。因此,職業院校的國際化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滋養。
綜上所述,國際化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強大的必然之路。在經濟全球化、產業國際化的今天,國際化是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必然之路。專業建設是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專業建設走國際化路線的同時不能忘記自身特色。中國文化是職業院校的最大特色,只有以中國文化作滋養,職業院校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經久不衰。但我國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不斷建設和探索。
[1]鐘偉良.高校實施國際化專業建設研究[J].高教論壇,2013(9):31-34.
[2]姜大源.現代職業教育與國家資格框架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23-34.
[3]李淑云.“互聯網+”視閾下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的嬗變與建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4):74-76.
G71
A
1671-1246(2017)05-0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