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天霞
慢性心衰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茍天霞
(蘭州市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30)
內科護理學;慢性心衰;心血管疾病
內科護理學是建立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之上的綜合性學科,其知識體系整體性強,涉及領域廣[1]。作為護理專業臨床課程中的基礎和關鍵課程,內科護理學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占有較大比重。循環系統疾病在內科護理學中占比較大,其中冠心病、高血壓病更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疾病,尤其是高血壓病,據統計,全國高血壓病人已達2.7億。許多心血管疾病發展轉歸最后多會進入慢性心力衰竭階段,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醫療界將面對更多慢性心衰病人。中職護理專業以滿足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培養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臨床護士。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慢性心衰知識,內科護理學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以下是對慢性心衰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中職衛生學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主要是初中生,按理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問題能力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但進入中職衛生學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成績不佳,未能考入普通高中,在學習動機、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存在不少問題。進入中職衛生學校后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大多數學生難以應對,因而采用死記硬背方法應付考試,缺乏對知識的探究、梳理、縱橫聯系、歸納總結,最終導致對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強調溫故知新,使其學會知識遷移。
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內科護理》(3版),全書共10章,分別是諸論、呼吸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循環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消化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泌尿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血液病病人的護理、內分泌代謝病病人的護理、風濕性疾病病人的護理、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和傳染病病人的護理。循環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共有11節內容,涉及8種臨床常見疾病: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原發性高血壓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這些疾病若不能被及時治愈或良好控制,會使病人病情反復發作,最后引起慢性心衰的嚴重綜合征,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堪憂。因此,慢性心衰病人的護理是護理專業學生的必備能力。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臨床特點,制定慢性心衰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慢性心衰的病因、發病機制、病人身體狀況。(2)技能目標:學會應用護理程序,提出護理診斷,同時實施恰當的護理措施。(3)情感目標:養成仔細、善于觀察的習慣,及時注意病人生理、心理變化。
根據課程標準、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以及崗位工作實際需求,確定慢性心衰教學重點:慢性心衰的病因、發病機制、病人身體狀況、護理措施。結合學情確定慢性心衰的教學難點:慢性心衰的發病機制、護理措施。
目前,絕大多數中職衛生學校學生在學習臨床課程時沒有較多接觸病人的機會,對疾病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深刻體會,難以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對于迫切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也梳理不清。在大環境一時不能有所改變的現實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是每一名教師面臨的問題。
5.1 創設情境
護理專業培養的主要是臨床護士,而臨床護士很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發現潛在危險,配合醫生及時化解。因此,病情觀察是檢測護士專業基本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病情觀察的對象是病人,而常規學習的是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護理措施,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道橋梁,最簡單易行的就是視頻。結合學生已學的理論知識制作視頻,使學生對疾病有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由于學生初學臨床課程,因此,視頻要突出主題,避免過于復雜。
5.2 分析病情,提出問題
在慢性心衰教學中,學生按常規學習慢性心衰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后,播放一段慢性心衰病人的視頻。視頻一:病人男,78歲,既住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二十余年,肺心病病史7年。該次因受涼肺部感染導致慢性心衰急性發作。病人半臥位,氣短,面部及唇色發紺,頸靜脈怒張,腰骶部、雙下肢明顯水腫。視頻二:病人女,42歲,既往有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病史15年。該次因過度勞累導致慢性心衰急性發作,病人倦怠乏力,端坐呼吸,呼吸費力,面頰部及唇色發紺,頻繁咳嗽、咳痰,未見頸靜脈怒張,無雙下肢水腫。為了引導學生將視頻與已學知識對接,可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觀察病情,并提出問題:(1)病人有哪些突出癥狀體征?(2)癥狀體征發生的原因是什么?(3)可實施哪些護理措施緩解這些癥狀體征?5.3以問題為導向,分組討論
將全班學生分為3組,每組隨機抽取一個問題,根據問題不同分別稱A組(癥狀體征組)、B組(原因組)、C組(護理措施組)。各組討論時可將答案關鍵點羅列于一張紙上,方便該組發言人展示。組內討論時,教師可適時參與,必要時給予指導。
5.4 學生呈現討論結果
這個環節不是各組簡單呈現自已的討論結果,而是再次辨析慢性心衰知識。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A組每呈現病人的一個癥狀體證,B組闡明發生該癥狀體征的原因,C組提供緩解該癥狀體征的護理措施。例如,A組通過病人體位、呼吸費力、顏面及唇色發紺觀察,提出病人存在缺氧情況。B組分析老年男性病人因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氣換氣功能減退,加之該次肺部感染,通氣換氣功能進一步下降,機體氧供減少,導致缺氧;中年女性因二尖瓣狹窄,肺靜脈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導致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機體氧供減少,出現缺氧。C組提出解決方案,即持續鼻導管吸氧,促進排痰,暢通氣道。
5.5 教師總結
教師總結不僅是對各組表現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提升。比如提問:除了吸氧、排痰暢通氣道外,還能采用什么辦法改善缺氧?通過生活事例啟發學生:大家上學時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費用,若近幾個月入不敷出,一般會如何解決?有人請求父母增加生活費,有人選擇削減生活支出。現在我們對缺氧病人所選擇的方法都是增加氧氣供給,有沒有減少支出也就是降低氧耗的辦法呢?通過引導,學生補充缺氧病人的護理還應限制體力活動,增加休息,保持排便暢通,消除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
現代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似乎傳統教學模式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障礙,因此極力推行各種新教學模式,旨在避免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應遵循可行性原則,況且一切真知未必都得通過自我發現來獲得,有些知識可以通過有意的傳授獲得。很多內容如果沒有教師講授,學生很難理解,更談不上內化。郭淑芳曾談到,內科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且臨床應用廣泛的學科,而目前“難教、難學、難備課”是師生共同面對的問題[2]。慢性心衰作為內科嚴重的綜合征,發病機制復雜、抽象,若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則很難進一步掌握其臨床表現、護理措施。因此,教師講授是必需的,可通過舉例子、打比方啟發引導學生,同時展示能顯示典型臨床癥狀體征的右心衰、左心衰漫畫圖片,播放心血管正常或病變視頻,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學生對慢性心衰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再選擇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等,以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目的。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應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目標,只有將各種基本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優化處理,最終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1]徐雅玲,梁菁,唐艷妮,等.“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36(3):509-510.
[2]郭淑芳.PBL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13(6):76-79.■
G424.1
B
1671-1246(2017)05-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