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楊文秀
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意向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王 佩,楊文秀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目的 調查我校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意向,為提高學生就業率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對2015級護理專業33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分析數據。結果 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預期薪酬為(3 484.78±1 414.02)元/月;在選擇就業單位時87.20%的學生選擇三級醫院,27.98%的學生首先考慮薪酬待遇問題,學生最需要的是求職、面試技巧、說話藝術指導,65.48%的學生認為影響就業成功的因素是綜合素質。結論 應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豐富招聘信息來源,樹立基層就業意識。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就業意向
就業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護士總量缺口高達百萬的國家,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機會相對較多,但與本科護生相比,高職護生明顯處于不利地位。研究顯示,現代高職院校醫學生就業體現出“非所學專業不去、非城市不去、非高薪地方不去、私立醫院不去”[1]的特點。為進一步了解當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意向,本研究選擇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級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就業意向,以提出針對性建議。
1.1 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2015級(大二)護理專業336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40份,收回336份,有效回收率為98.82%。大二學生經過大一的學習,對護理專業就業有一定認識,距離就業還有一年時間,處于可以改變就業觀念階段,故此次調查選擇大二學生。
1.2 方法
本次調查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就業去向、就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就業幫助、就業影響因素5個方面。我們于2016年10月底通過專業問卷調查工具(問卷星)對護理專業9個班進行調查,利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基本情況
本次336名調查對象均為女生,其中30.95%的來自城鎮,69.05%的來自農村;學生預期的畢業后第一份工作薪酬平均為(3 484.78±1 414.02)元/月;42.56%的學生對護理行業薪酬有所了解,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薪酬為2 001~3 000元/月,15.77%的預期為4 001~5 000元/月,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薪酬預期過高,希望每月收入超過5 000元者占7.14%。
2.2 就業去向
336名被調查者在選擇就業地點時,56.25%的希望留在天津,24.40%的想要回自己家鄉所在省份,19.35%的打算去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在選擇就業單位時,87.2%的學生選擇三級醫院,僅有3.57%的選擇社區醫院,選擇民營醫院的只占2.08%,其余6.97%的沒有特別就業去向。
2.3 就業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護理專業就業前景,認為一般的學生占52.98%,看好的占39.88%,不看好或不清楚的占7.41%;對自己的就業有規劃的學生占71.43%,沒有規劃的占28.57%;在找工作時,27.98%的學生首先考慮薪酬待遇問題,27.38%的首先考慮個人發展空間,專業是否對口、醫院等級規模也是16.67%和14.58%的學生首先考慮的因素,首先考慮工作地點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別占9.23%、2.98%。
2.4 就業指導
在就業指導方面,學生的需求由高到低分別是求職、面試技巧、說話藝術指導,職業禮儀、形象指導,職場中為人處世原則指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分別占68.45%、16.67%、11.01%、3.85%;在獲取就業信息渠道方面,38.69%的學生主要靠校園招聘,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宣傳和老師介紹知曉就業信息的學生分別占21.73%、21.43%,另外2.98%、3.87%的學生主要通過學長學姐介紹和其他網站獲取就業信息,利用各種就業信息渠道的學生占11.31%。
2.5 就業幫助
在希望得到的求職信息方面,48.81%的學生希望得到更多醫院介紹和招聘信息,41.37%的學生希望得到更多關于面試技巧的知識,9.82%的最希望得到薪酬待遇信息。本次336名被調查者中,大部分學生的家庭不能對其就業提供幫助,占52.08%;少部分學生的家庭對其就業能夠提供幫助,占18.45%;29.46%的學生不清楚自己的家庭是否能夠提供幫助。
2.6 就業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就業成功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綜合素質、專業水平、社會關系和社會經驗,分別占65.48%、21.73%、7.11%和5.65%,這與調查中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求職者綜合能力的結論是一致的。66.37%的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求職者綜合能力,其次是專業成績與技能(占27.38%),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求職者發展潛力、社會經驗、學校名氣的分別占3.27%、1.49%和1.49%。此次調查沒有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關心求職者的外貌。
3.1 增強學生就業信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對護理專業就業前景并不看好,近年來隨著用人單位要求的提高以及就業政策的不斷調整[2],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應增強學生就業信心,從入學教育到大三就業全程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指導,使學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3],從高考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在職業教育中重拾信心;開設就業指導課,讓學生明確本專業就業方向及就業形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做好職業規劃。
3.2 搭建護理專業就業平臺,豐富招聘信息來源
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提高護理專業學生在實習醫院的就業率。同時豐富招聘信息來源,多途徑掌握招聘單位人才需求、招聘時間地點、招聘具體要求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定期舉辦校園招聘會,除畢業生外,大一、大二學生均可參加,提前感受就業壓力。組織優秀畢業生定期開座談會,為在校生講解求職經歷和面試技巧,通過面對面交流增強學生就業信心。
3.3 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提高綜合能力
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專業護理人才,作為高職衛生院校,其目的就是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輸送人才。高職衛生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一方面應引導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審時度勢,結合自身實際,樹立基層就業意識,化被動就業為主動就業;另一方面應積極適應醫療機構和學生需求,開設醫學相關輔助學科(如市場經濟學、醫療法律法規、醫院管理學等)課程,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
[1]裴海艷.高職院校醫學生擇業心理分析及調適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36):114-115.
[2]潘金云,郭政東.高職醫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18-19.
[3]謝濤,劉登蕉,倪捷,等.791名高職護生就業心理調查[J].中國校醫,2012(2):81-83.
G455
A
1671-1246(2017)05-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