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少華
課程:為每個學生成長而設計
文 | 王少華

王少華
英語特級教師,北京十一學校分校-亦莊實驗中學年級負責人,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曾被授予全國課題研究先進個人、省市級優秀教師、新區首批“新創工程”領軍人才、大興區名師工作室導師、首屆區名師工程培養人選等稱號。執教國家級、省市級英語優質課,多次獲一等獎。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只有課程有了特色,學校才有特色。北京亦莊實驗中學作為十一學校的分校,秉承其優良的辦學理念,沒有班主任,采取導師負責制和教育顧問、咨詢師高端引領的育人方式,采用完全的選課、走班和扁平化分布式管理模式。我校學生來自北京市多個區,個體差異較大,統一的國家課程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意識到,只有課程才能引領學生更好地認清發展方向,挖掘其內動力,這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
基于以上思考,學校從宏觀課程體系的構建著手,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程設計力,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亦中特色的理科分層、文科分類、綜合課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吳剛平教授指出:“ 在教學領域表現出來的許多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教學問題,恰恰是一個范圍更大的課程問題……是在課程設計時就有問題。”
亦莊實驗中學的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不同層次的各類課程在統一目標下,互補形成一個整體。學生的多元性,決定了課程結構的多元性,不同類型、模式、周期的課程設計既保障了學生共同基礎的學習,又滿足和促進了學生向不同基礎上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以及社會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我校的課程設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承認并允許學生在中學階段存在的學習基礎與能力、潛質發展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科目,或在同一領域、模塊課程科目中,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在亦莊實驗中學,同樣的課程,在不同年級開設,所用的教材是不一樣的。以物理學科為例,中考不選考物理的學生,在初一年級我們開設物理I課程,學生需要在一年的時間里實現能力閉合,達到會考水平。而對于中考選考物理的學生,則在初二下學期開始學習物理II課程,時長為一年半,達到中考要求的能力閉合。
課程的選擇性,是建立在課程內容豐富性的基礎上。在亦莊實驗中學,我們的語文課程設計體現了雙翼(基礎語文加寫作教學)、雙線(人文與主題線加語文能力線)、雙軌(人生體驗加微型寫作)的特點,打開了語文課程新篇章;英語課程除了主干課程,我們還研發了中小學銜接的引橋課程《自然拼讀》、分類閱讀系列課程《人文之光》《生活智慧》《科技探索》,此外英語教師和藝術教師共同研發了《莎士比亞戲劇課程》;我們的綜合實踐課程包含藝術、技術、體育及社團課程,如音樂劇歌舞青春、嘎達梅林、視覺傳達、趣味編程,以及理、化、生高端實驗探究課、跆拳道、Twins Golf、Hope Band等社團課程,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而自發生成的。每學期兩個周的小學段,是學生的最愛。在自主研習周,每位學生根據需求選擇援助課程或者自主學習、閱讀、拓展提升等;而在小學段的游學周,學生帶著選好的課題,踏上游學之旅,實現了游中學,在學中思,在思中得。開學僅半年,在學校課程中心和專家的引領下,學校的課程研發從2015年就有條不紊地推進,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亦中特色的理科分層、文科分類、綜合課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目前教師們自主研發了包括商學在內的近60門課程,此外還有20多個職業考察課程、38個學生自創的社團等。在亦莊實驗中學,活動豐富多彩,各國文化日、藝術節、技術節、體育節、狂歡節,都是孩子們的最愛。在亦中,活動即為課程,實踐即為學習,經歷即為成長的理念已經深入每位教師和學生心中!
學校課程建設首先要基于學生的需求,才會有更多的可選擇性,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了幫助每一位學生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喚醒與發現自我,北京亦莊實驗中學的學生在剛進入中學的暑假,便在學校課程與教學中心的統籌安排下,參與了為期3天的體驗課程,包括物理I、化學I、歷史I、生物I、地理I、道法I等,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初步了解了每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學科素養,從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正式學習課程期間,如果學生認知水平發生較大變化,感覺所選擇的課程并不完全適合自己,可以提出書面申請,經家長、年級和課程負責人同意的前提下,做出適合自己的調整,由于重新選擇課程存在風險性,學生在選擇中學會了對自己負責,也學會了競爭和妥協。
在北京亦莊實驗中學,課程體系構建的任務就是要“為每個人的學習而設計”,讓學生的發展從外在的推動力轉化為學生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因為當我們把教育的視點聚焦在發展方向和內動力這兩個層面時,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便進入教師的視野。
第一,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設計課程。只有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才能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這是適合的課程,才能真正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挑戰性。為了弄清楚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亦莊實驗中學的教師認真研究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水平、習慣、思維品質,進行分析與提煉,找到最適合學生的切入點。例如學校里有部分學生,英語成績非常突出,但在數學方面出于劣勢,如果一味地強調補短,他們的短板不一定變長,反倒會讓他們的優勢不明顯。于是他們選擇了數學I,既能滿足中考的學習要求,又可以在學習數學I的過程中有成功的體驗。而作業也是為其量身定制的千里馬學習任務,最近發展區的課程設計在學生的心中播下潛能的種子,讓他們在教師的肯定與自我滿足中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第二,在每個人的學習鏈條上設計課程。亦莊實驗中學為孩子們配備了咨詢師,他們會幫助孩子從未來的職業方向來倒推學生的課程選擇。例如:我們的初中數學課程,從數學Ⅰ到數學IV難度不斷加深。如果一位學生打算將來做精算師這樣的職業,初中數學就需要選擇最高層次的數學IV;如果想成為一名工業設計師,選擇數學Ⅱ的難度就可以了;如果將來想從事歷史、文學等人文方向的工作,學習數學Ⅰ即可。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能起到“腳手架”的作用,更能夠真正吸引每一位學生去探索與挑戰,并在遇到困難時開動腦筋,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第三,小班化課堂內多種學習方式的探索。為實現課堂的個別化,在亦莊實驗中學嚴格實行24人的小班教學,每個學生擁有一張“私人定制的課表”。我們的學科教室分區、任務分層、課型分設。以英語學習為例,在同一間教室、我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一部分學生選擇自主閱讀英語原版書籍,另一部分學生可以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還有一部分完全在教師輔導下聽讀參與學習。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前要基于多維度備課,進行不同學習方式的課堂設計,并為每一種學習方式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與支持,所以在亦中的課堂上,教師不是一言堂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協作伙伴。
亦莊實驗中學作為一所現代化的學校,一直在探索如何通過課程去引領和實現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一支普通的鉛筆,在亦中的孩子們眼中,除了用來寫字,還可以當尺畫線、當禮物送人、當商品出售,在野外缺水時,還可以抽掉筆芯來喝石頭縫里的水……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鉛筆至少10種用途。我想這就是亦中課程價值所在。亦中教師研發的《商學基礎》課程,通過趣味性較強的商學案例-智豬博弈等,向學生傳遞了商學的基本常識,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商學素養。我們的課程給予學生體驗和創造的機會,又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其創造熱情,讓學生從中了解項目管理、學會交流溝通及團隊合作。學校在課程資源再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學科和資源整合,使學生的創新力不斷提升,學生也在民主、平等、自由呼吸的氛圍中不斷自我超越。此外,我校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業評價制度,也讓亦中學生在學習中更關注平時的學習態度和積累,為課程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北京亦莊實驗中學的課程設計,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基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方向、學習方式和認知規律,又指向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幫助學生在選擇和嘗試中發現自己,喚醒自己,為他們未來的專業和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