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文芝
靜思教與學,無處不生涯
文 | 楊文芝

楊文芝
北師大實驗中學副校長,國內著名生涯教育規劃專家,北京師范大學高中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主任,“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聯盟”常務副主席。
現實中的青少年常常處在種種尷尬之中?!拔蚁胍裁矗俊薄拔夷芤裁??”“我該要什么?” 很多青少年沒有認真想過。甚至“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擁有什么?”都很難作出清晰的回答。學校的學習與未來生活和工作世界的聯系斷裂,讓以后走進社會的他們常常倦怠、困惑,生命的存在感、獲得感,生活的幸福感也嚴重缺失。
生涯教育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生涯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主動發展的信念,找尋自我,找到發展方向,找到使命,從而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并有利于社會的生存方式并且走下去!
現在,考試制度和招生制度的改革帶來的中學課程改革、評價改革,直接指向學生的選擇能力,生涯教育也愈加受到重視。
學校開展生涯教育可從頂層設計、專業發展、系統實施以及“兩課”研究四個方面推進。
1.頂層設計
生涯教育作為綜合教育,必須在對學校文化、辦學理念、生源情況、師資情況和家長資源整體考量后進行頂層設計。
北師大實驗中學從2005年開展生涯教育至今,十年生涯之路經歷了遇見生涯、整體建構、個體關懷三個階段。生涯教育理念一定要在學校辦學理念背景下確定,如我們在“做真教育,真做教育”辦學理念背景下,確定了生涯教育“四真”指導——研究真問題,了解真需求,提供真指導,促進真成長,并由此確定實驗中學的生涯教育目標為:喚醒生涯意識和自主發展意識、培養選擇和規劃等核心能力、樹立積極的生涯信念。主要內容為探索自我、探索環境、行動規劃。學校以此目標為準繩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涯教育活動,如生涯規劃課程、生涯探索活動、個體發展輔導以及生涯學科滲透等。還先后成立了“北師大實驗中學生涯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教師成長生涯項目組”“北師大實驗中學學生成長指導中心”作為保障機制,來研究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生涯教育,并通過生涯備課組推動實施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作為整合性教育,是聯結學生在校學習和社會學習的橋梁,需要社會職場和家庭生活場景的深度參與和整體推進,學校作為主導,主動將家庭、社會等資源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和諧的“生涯社區”,使學生在相同教育理念、不同場景、不同內容、不同方式中學習生涯認知,認識自我、認識外部環境、行動規劃。比如,利用寒假作業布置家長訪談,描繪“家庭職業樹”;在小學期通過“職業影隨”走進家長工作場所,了解家庭,了解職業。再如學校與社會合作,建立校外職業見習基地,讓學生走出去,利用零散時間走到職業場所、走進工作崗位,進行“職業見習”“職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興趣、發展特長、預見未來的自己。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資源聚合是我們生涯教育的組織保障。正像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S.P.Marland)所言:“適當有效的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須破除教育系統與社會隔離的障礙,使學生在生涯課程引導下,作有利的選擇,達到人盡其才,以發揮教育的實用性”。
2.專業發展
生涯教育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近十幾年才引入中國,還需要本土化和校本化過程。作為開創性實施生涯教育的師資必須是受過相應培訓的專業師資。當然,專業師資不一定是專職教師。
北師大實驗中學經過十年生涯之路的探索,深刻認識到生涯師資團隊最好是多元組合,即多學科、多年齡段的組合。因為不同學科的老師可以從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視角出發,在不同學科課堂上協同作用于學生。而不同年齡段的老師處于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經歷閱歷不同,人生感受也會不同,給學生的啟發也會豐富多彩。
生涯學習是體驗式學習,社會組織、職業場所是學生生涯學習的實踐基地,是進行職業體驗(包括實習、見習)的必備環境,當然學校內提供的模擬職業場所,如北師大實驗中學生涯探索實驗室也是重要和高效的補充。專家顧問團隊是生涯教育的強有力支持,生涯教育的專業性有賴于社會組織和大學專業研究的支持。校友、家長、各行各業的職業人是生涯教育的另一支講師團隊,這一“真人圖書館”為學生閱讀人生、思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專業資源。
3.系統實施
生涯發展是一個持續性歷程,也需要系統化。系統化主要體現在建立一個系統,系統內的每個元素間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存在,因此教育手段可靈活選擇。
北師大實驗中學的生涯教育系統是在調研了解學生成長需求的前提下,以課程為支點、以活動為平臺、以個體指導為牽引、以學科滲透為輔助的生涯教育系統。不同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選擇整體推進,也可以選擇其一元素,如活動、課程、學科滲透等方式進行生涯教育。
系統化還體現在課程的系統化和活動的系統化。生涯教育內容和形式應緊貼學生的學校生活節奏才易于被學生接受,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如高中生涯教育系統設計為:高一開設生涯通識課(校本必修課),目標為喚醒生涯意識,重點探索自我與學業適應;高二以實踐活動為主,目標為培養規劃能力和決策能力,重點了解工作世界與職業;高三以團輔與個輔為主,目標樹立積極生活態度,重點定位目標大學與專業。在不同的學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內容上循序漸進,目標層層遞進,生涯教育才能系統推進。

4. “兩課” 研究
“兩課”指課程和課堂 。
(1) 課程設計
對于課程的研究是中學生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學校教育的重要途徑是課程,以課程呈現、走入課表才能在學校可持續發展。生涯規劃課程作為生涯教育的支點起著核心的作用,課程目標與學校生涯教育的目標保持一致,課程主要內容和設計應緊貼學生需求、與學校生活節奏合拍。如初一年級新生入學時遭遇的話題是適應變化,期中期末考試前后是關于考試的主題,如“掀起考試的蓋頭來”“我的考試圖譜”“記憶三重門”等學業指導都深受學生喜愛。當然,課程也可以是班會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多種形式。
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一定體現校本化、地域化。所謂校本化指根植于學校文化和精神的課程文化。北師大實驗中學的校本教材經歷了兩輪修改,打破了生涯學科知識體系,以學生需求為脈絡進行重組,教材中案例的選擇從社會名人變為畢業生校友,緊貼學生,提升了教材的親近感。
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設計應以人為本。這里談到的“人”,既指學生,也指老師。生涯課程的設計應發揮每個教師的優勢,選擇不同教學資源作為生涯課程的載體,提供給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如北師大實驗中學生涯教師團隊19人,至少兩人一組,利用電影、繪本、實驗室、模聯活動、F1賽車項目、領導力課程、大學專業咨詢等教學資源為高一年級學生共開設了9門生涯規劃課,學生可任選一門學習完成必修學分。
(2)課堂研究
生涯教育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表達的,如果從學習者的角度看,生涯教育的最佳學習方式是體驗式學習。生涯體驗學習是在真實或虛擬情境中體驗與反思而形成的概念、經驗等認知。我們主張的生涯體驗學習借鑒哈佛教授大衛·科爾布(Kolb)體驗式學習模型“具體情景體驗-觀察與反思-抽象出概念—新情景下驗證”,簡化為體驗—反思—生成——驗證四個步驟。在這里,強調學習者在玩中學、做中學、錯中學。
生涯體驗式學習離不開活力課堂。我們經過生涯備課組的集體研究,確定了北師大實驗中學“生涯五動課堂” ——身體的運動、心理的攪動、心靈的觸動、個體的行動以及生涯的轉動,體現出生涯課堂的活力,展現生命涌動,呈現生命多彩。課堂從一言堂走向對話、走向生成、走向建構!
生涯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可以且必須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滲透到老師的課堂中、輔導里。其實生涯教育就是建立一種聯結:將學校與社會聯結,將工作與生活聯結,將學生當下的課內學習與當下生活和未來世界聯結。靜思教與學,無處不生涯。

1.教師變身
實現無處不生涯的一種學校生態,首先是指“教師變導師”,即從教書育人到育人教書的轉變,從只關心學科學習到關注學業發展,再到關注全面發展的轉變;從升學指導到生活指導,從職業規劃到生涯規劃,人人都可以是導師,人人都應該是導師。
生涯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每一位教師都能進行生涯教育,可以開發生涯課程、設計生涯活動、進行個體生涯輔導、研究學科滲透。
當我們面對學生困惑時,可以提出以下“生涯三問”來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生涯:
(1) N年(五年、十年)后的你是怎樣的?
(2) 選什么大學會幫到你實現這個目標?這個大學你了解多少?
(3) 到目前為止,你為職業選擇做了什么?實現了什么?
生涯老師不是師者,而是朋友、引導者,提供信息、提供幫助,領學生到門口,讓他們自己決定如何學習,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創造。
2.活動變形
生涯體驗學習強調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顒訛轶w驗提供了富饒的土壤。學校德育本身就是借助大量的活動來完成的,生涯教育亦可借助活動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根據學生個體和集體的需求,在學校原有活動基礎上,進行變形,抑或內容上滲透,抑或形式上變形,“平面變立體”,“單一變多元”。
例如每個學校都會開展秋、春季運動會。通常,運動會是少數運動技能較強的同學在田徑場上的跑、跳、投,而更多的同學只是個無聊至極的觀眾。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在活動中增加更多的崗位提供給學生,運動會就不再是少數人玩的游戲,而是人人都可以去挖掘自己的潛能,發現興趣,找尋自己的崗位,發揮特長。如北師大實驗中學2016年秋季運動會上主播席位的設計,一天的運動會一下子就產生了12名男女主播,他們體會著運動會解說賽事、評說運動員的樂趣,而運動場上的其他所有人被他們感染著,真正過節一樣在享受現場解說帶來的歡樂和體育運動帶來的驚喜。當然,類似主播員的平臺設計還可以有很多,如志愿者、宣傳員、紀檢員、入場式策劃、攝影師、攝像師、宣傳員、醫療救助員、頒獎禮儀等等,運動會一下子就變得立體起來。在各種崗位上的體驗就是一種生涯學習,多一個崗位就多一次成就學生的機會!
還有一種變形叫滲透。生涯教育在活動中不是額外加進來一件事,我們的老師在開展生涯體驗學習時,亦或學校主題教育時,應該有意識研究有哪些學生活動、哪些社團可以讓渡給學生,將發現興趣、激發潛能、成功體驗、思考人生滲透到活動中去就是生涯教育。
在中學生活中的各種成功體驗都會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很好的支撐。南京師大顧雪英教授曾經做過關于創業人才的研究,她的研究表明“創業人才在中學階段已經有一定程度上的成功體驗,如學業、手工制作,具有自信的個人特征。因此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自我需求、興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成功體驗,創造學生強烈的自信心,以此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更準確地做出生涯決策?!?/p>
3.家庭卷入
家庭是生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生涯教育實施過程中,突破家庭、社會、學校的邊界,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也很重要。將家長帶入到生涯社區里,帶入到生涯教育活動中,轉變家長觀念,讓他們從關注成績到關注成長,從關注家族期望到關注孩子的夢想,從說教到傾聽,從牽引到陪伴,逐步成為學生生涯自主發展的助力。
我們追求的是從初一到高三的全程生涯教育,滿足學生的隱形成長需求;我們追求的是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的全景生涯教育,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我們追求的是人人皆導師的全員生涯教育,關注集體背景下的個體。生涯教育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