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新課改提出后,我們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新的教學方式,從而保證高中英語的有效教學。下面我們共同來探討下英語新教學方式有哪些?
【關鍵詞】高中英語 學生 新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1
一直以來,高中英語教學都背負著沉重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于高考。英語在高考中占據的重要分值是教師、家長、學生所共知的。因此,就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而言,教師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應試技巧方面。在英語課堂的講解上表現為一味地講解理論知識,傳授學生分析題目、選擇正確答案的技巧。而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影響下則選擇了題海戰術,他們沉浸在英語的試題中,不斷地練習、分析、再練習。這樣的教育局面并不是高中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也正是由于當前英語教育的種種原因,國家教育部目前向公眾發布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部分信息,今后外語將不參加統一高考,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作為高中的英語教師,本人認為這次教學改革的信號在提醒教師開展新的教學方式,從而保證高中英語的有效教學。下面本人將從三個方面分別闡述高中英語教學的新方式。
一、開展口語訓練
在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基本上忽視了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訓練。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學生所學習的英語被稱之為“啞巴英語”。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的英語教學,當學生走入社會,他們的英語社交能力并沒有突破,這就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相關聯系。就目前高中英語的教學新形勢而言,教師應當開展英語口語的訓練,從而輔助學生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作為口語訓練的材料,首先,當然從教學課本出發,畢竟課本是教學的基礎,其中的單詞、句式等都是符合高中生們的接受水平的。單詞是英語口語的切入點,也是輔助學生學會正確拼讀英文單詞的重要途徑。在單詞的訓練過程中,教師需要避免其的單調性及反復性。單詞作為新教學單元的起點,為了便于教學內容的開展,教師會讓學生反復朗讀單詞,并記憶單詞的意義。然后在學生熟知的基礎上開展單元內容的教學。單詞的反復性朗讀及記憶使得英語教學變得機械性,也使得學生對單詞口語訓練產生厭煩的心態。
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多樣的口語訓練方式,從而豐富單詞教學的過程,能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接受口語訓練。例如:單詞拼讀的教學,從基礎的英標開始,帶領學生像學習漢字拼讀一樣掌握英語拼讀,輔助學生掌握獨立拼讀陌生英文單詞的技巧。又例如:幽默單詞拼讀,為了活躍教學氛圍,教師偶爾可以采取幽默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拼讀及記憶單詞。例如:在教學 “commurucation”時,其的讀音與中文“可沒你開心”諧音,教師可以造句說“我與你交流(commurucation)、我可沒你開心。”簡單明了的一句話可以讓學生記憶單詞,掌握讀音。當然,這也只是作為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方式之一。英語口語訓練需要教師的高度重視,無論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教師既要保證學生學習的專注性,又要保證口語的正確性。
二、注重思維訓練
在英語世界中,正確的思維邏輯能力是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前提,這也正是高中生們所缺乏的元素。而出現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習慣于中國漢語的思維方式,在英語學習及運用的過程中,他們常常以漢語習慣及思維方式去表達英語。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忽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改變的就是課堂教學。因此,英語思維訓練也當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若是單調地開展漢語與英語的思維差異分析教學,相信學生會有些許不解,并且也不會過多地關注于該理論教學。
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中英文思維的差異。教師可以選擇對比法,將英語及漢語表達相同意思的表達方法放在一起,讓學生先自行感受其的不同。在經過多次對比后,教師再詢問學生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個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缺乏的思維能力。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則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關于思維能力理論上的講述對于中學教師,對于學生都是一項挑站,因此,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進行簡化,盡量帶領學生在實例分析中掌握英語思維。例如:回答“是”與“否”的問題,這也是困惑多數高中生的問題。假設小明不和我一起吃飯,我想再確認一下則會問“Are you going for dinner with me?”,漢語的回答方式則是“是的,我不去了。”,而英語表達則是“Yes,I am.”而不是部分學生認為的“Yes,I am not”漢語思維在回答時會考慮詢問人的語氣,是針對語氣而回答的。而英語回答是表達個人的意愿。當然,英語學習中還會有許多思維方面的差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師都必須花更多的心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及掌握。
三、著手翻譯訓練
思維訓練與翻譯訓練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正確地理解英語思維,才能做出正確、合理的翻譯,否則就會在學習上犯下錯誤,在生活中鬧出笑話。在高中英語的教學大綱中,并沒有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有過多的要求,只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獨立理解一篇文章,而并未要求學生將其翻譯且表達。但為了將英語教學與生活、社會接軌,教師則需要著手對學生進行翻譯訓練。對高中生進行翻譯訓練,除了檢驗學生對英語思維的理解及運用,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轉化及表達能力。
就個人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翻譯訓練中教師應當顧及學生的習慣。因此,教師應首先選擇“筆譯訓練”。翻譯訓練當然是由簡到難,教師可以選擇簡單且常用的英語句式,讓學生進行筆譯。然后再將翻譯材料不斷地豐富及擴展,從句式到對話,從對話到段落,從記敘到說明,從而讓學生逐漸地適應英語筆譯。當學生適應了筆譯后,教師可以開展口頭表達的訓練。翻譯材料可以從課本中選擇,也可以從生活中獲取。教師可以將材料進行口頭表達,讓學生從教師的表達中獲取大意,然后通過自身語言組織將其表達出來。該過程的進行既考驗了學生對英語的聽力,也考驗了學生的口頭翻譯能力。將英語翻譯成中文更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當將中文翻譯成英語則要考驗學生的英語思維邏輯。這需要建立在教師之前的教學努力及學生翻譯適應過程的基礎上。希望教師能夠帶領及幫助學生積極面對、處理英語學習中的重難點。
作為英語教師,必須時刻關注教學中的動態變化,包括時代、教學資源、學生等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適時地調整教學方式,才能保證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及正確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