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媛
【摘 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對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有重要作用,能促進高中生心理穩定發展,從而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學習成績和師生間關系的融洽度,外在輔導是現階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通過實踐發現這與高中生的實際情況不符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沒有體現出高中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更好地促進高中生的自主成長。本文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重要途徑進行探討,期望能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性學習 重要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8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邏輯思維能力已經成熟的高中生來說,心理健康程度對其個人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與同學和老師相處的更加融洽。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不良的社會習氣,高中生在面對繁重學習任務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這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心理狀態有關,如果學校老師能以正確有效的方式引導他們,就會避免很多災難的發生。有些學校老師在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深入地探究高中生的心理活動,片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研究性學習就是要站在高中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問題,以高中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是高中心理教育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進高中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原因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與研究性學習整合在一起,就難以凸顯高中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十分片面,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不通過研究性學習就難以發現并解決,因此必須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在一起。
(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顯的學科化趨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高中已經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中生的一門課程來進行,并且由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來上課,甚至還組織期末考試來評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學業成績。高中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是沒有什么錯的,但是以一門課程或者還要考試的方式來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難免有點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含義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學生主觀世界影響的,而其他文化課一般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傳授和探索,把這兩者相提并論是不合適的,容易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活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僅僅依靠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習心理健康的好壞。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科化的發展趨勢,不能真正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促進作用,且還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學生的主體探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多以角色扮演、討論等形式展開,這些教育方式都是由教師事先設置好的,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還很好奇,對這些教育形式充滿了熱情,也愿意主動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這種教育方式也能取得一些不錯的教育效果。可時間長了以后,學生會對這些教育方式感到麻木甚至是厭煩,因為高中生這個時候的思維能力已經趨向成熟,對這些表面化的教育已不再感興趣,這勢必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中生還是比較想和同齡人溝通的,他們在一起有共同的討論話題。
(三)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體現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充當引導的作用,學生是教育活動參加的主體,而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教師事先設定一個場景,讓學生參與進來,學生接收到的知識也是教師安排好的,學生不能按照意愿去學一些心理知識。教師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一樣的,用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肯定是不行的,這樣會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輸上,沒有與學生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起不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措施
(一)科學運用研究性學習資源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過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內容過于模板化,致使心理知識的傳輸存在很多偶然性,不能引起高中生的足夠重視,很多教育內容也是根據教材提煉的,教師講授的心理知識停留在表面上,高中生不易領會到一些客觀理論的含義,從而不能以一個正確的分析方法對教材中的例子進行分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合理運用研究性學習資源,如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文獻檢索等科學方法對相關心理健康有關的資源進行研究,教師向學生介紹每一種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意義和使用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收集有關資料,在研究案例的時候鼓勵學生先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進行評價。
(二)定期舉辦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高中生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時期,如果教師一直依賴課堂上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難起到有效的效果,他們喜歡參加一些內容豐富的活動,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內容通過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體現出來。要注意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入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對活動設置的情景或者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對案例進行研究性的分析,讓同學們認識到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多么重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從自身找問題所在,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穩定發展。
(三)合理運用主題探索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主題探索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確定下來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主題的探索和討論中,教師可以事先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確定一些與學生興趣相關的主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談到自己心里的感受,再經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能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
三、結束語
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有效的整合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從事者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將研究性學習引進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教育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從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出發,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能讓他們掌握到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解決自身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