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偉鄭之劉+欣
移動金融是指通過移動終端發起,向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的總稱。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新興技術及“互聯網+”思維在金融領域的深入應用,我國移動金融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移動金融可以極大地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進一步拓寬支付服務方式,降低服務成本,提升客戶服務能力,更好地促進“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發展。
一、我國移動金融發展現狀
(一)移動金融服務優勢凸顯,移動支付業務保持快速增長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日益普及,4G網絡全面覆蓋,NFC通信技術逐步成熟,移動金融降低服務成本、隨時隨地提供便捷金融服務、不斷提高客戶黏性等優勢凸顯,觸角已延伸至社會生產的每一個角落。據央行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中數據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23.22億筆,金額570.95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業務61.37億筆,金額29.3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8.46%和10.20%。移動支付占電子支付比例由2015年的13.15%提升至18.99%,繼續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
(二)移動智能終端用戶快速增長,移動金融服務需求巨大
移動智能終端,尤其是智能手機終端,作為移動金融服務的必要載體,它的普及率是促進移動金融服務發展的直接因素。據TalkingData《2015年移動互聯網數據報告》中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移動智能終端用戶規模達12.8億,較2014年增長20.75%。據CNNIC第三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占網民總數的92.4%,較2015年底提升2.3個百分點。網民手機上網使用率為92.5%,較2015年底提高2.4個百分點。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達1.73億人,占比24.5%。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據主導地位。除傳統游戲類、即時通信類應用外,用戶對醫療、教育、民生繳費、金融理財等新興領域的應用需求更為明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應用正在移動端迅速普及。
(三)移動金融規模不斷擴張,移動支付尤為顯著
移動金融憑借不受地域時空限制、兼容性好、操作便捷等突出優勢,多方位滿足了用戶需求。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增長尤為顯著。2016年天貓“雙11”交易額1207億元,其中,移動支付交易額990億元,是2015年的1.6倍,占總交易額82%,比2015年提高約14個百分點。據艾瑞咨詢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11.87萬億元,同比增長46.91%;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9.31萬億元,同比增長55.43%。無論是從交易規模還是增長速度上,移動金融業務已呈現出高增長態勢,基于移動終端、以客戶為中心的移動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服務模式的新趨勢。
二、我國移動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移動金融服務發展勢頭強勁,在為銀行機構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及滿足客戶便捷性需求的同時,也在監管制度、風險管控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移動金融相關監管制度有待完善
移動金融巨大的發展潛力使得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電信運營商等市場主體積極行動,利用自身運營優勢和技術優勢,加大創新力度,以搶占先機,但參差不齊的技術水平、信用體系等都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12月正式發布《中國金融移動支付技術標準》,但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監管框架和體系,易出現監管盲區;目前,我國出臺的適用于移動金融領域的監管制度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10月發布的《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2010年6月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2013年7月發布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但上述規定對辦理移動金融業務的準入條件、業務標準等未作出具體規定,相關監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用戶對于移動金融服務安全性接受度有待提高
移動金融繼承了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特點,同時,也相繼產生了新型的風險隱患。中國銀聯發布的《2015移動互聯網支付安全調查報告》中指出,近90%的受訪者認為手機支付必須具備一定的支付驗證環節,表明安全性在絕大多數持卡人看來是手機支付的第一關注要素。而1/8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遭遇過網絡詐騙,比2014年上升6個百分點。其中,近50%的受訪者通過社交賬號被騙,其他詐騙手段還包括木馬病毒、釣魚網站、偽基站詐騙短信(仿冒10086等名義),風險形勢更加嚴峻。因此,用戶對移動金融服務安全性接受度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想要發展移動金融服務,就必須對從技術風險、軟硬件環境、發展策略等方面進行安全有效地管控。
(三)移動金融服務區域發展不均衡
農村地區居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移動金融意識淡薄,受傳統消費模式影響,對新興的移動金融服務認同和接受度有限,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金融機構網點較少,移動通信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對移動金融的了解也較少。據CNNIC第三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9%,規模為1.91億;城鎮網民占比73.1%,規模為5.19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保持穩定,截至2016年6月為31.7%。但是,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35.6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仍然較大,“不會上網”和“不愿上網”仍是農村人口上網的主要障礙。這就導致了移動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低,推廣明顯不足。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立法監管,完善移動金融管理相關制度
首先,建議國家從移動金融整體產業鏈的角度,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各監管主體的監管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細化準入標準、監管政策和業務規范,出臺行業相關配套政策及技術標準等,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監管體系;其次,商業銀行等參與主體應不斷完善移動金融業務流程,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加強安全防范體制建設,規避業務風險;再次,針對移動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要在技術選用、行業標準、開發流程、人員管控、驗收測試等方面制定嚴格的管理辦法,實現全方位業務監管和風險管控。
(二)依靠新型技術手段,提高移動金融服務安全可靠性
一是推動移動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務平臺及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確保賬戶介質及其持有人的一致性,應用代碼混淆、加密算法等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安全存儲,構建“聯網通用、安全可信”的移動金融發展環境;二是運用高強度、多因素的身份識別和交易認證方式,采用手機安全單元、智能密碼鑰匙等基于安全芯片的電子設備作為技術保護措施,保障用戶賬務性交易、重要信息變更等高風險操作的安全;三是研究分析移動金融交易欺詐風險案例特征,對移動金融服務依賴的網絡環境定期進行評估檢驗和仿黑客模擬攻擊,加強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順風險管控流程環節,不斷提高反欺詐識別能力和網絡平臺的安全性,堵截風險交易、堵塞安全漏洞。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移動金融產業均衡發展
一是建議政府加大對移動金融產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逐步降低服務成本,更好地推動商業銀行、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機構等主體的參與度;二是建議政府加強通信信息等移動金融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電信運營商、第三方公司在商戶受理終端方面進行積極布設,營造移動金融發展良好的商業應用環境,為其加快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三是重視農村市場的拓展,因地制宜,改進技術手段,推出專門針對農村支付環境的移動支付產品,憑借互聯網降低服務成本的優勢,服務三農產業,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同時,結合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戰略,鼓勵、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四是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自助設備、網點電視等傳統方式,加大對農村地區農戶、個體工商戶等的移動金融服務宣傳力度,加強對移動支付結算工具和結算方式的具體指導,同時,移動金融各方參與主體應開展聯合宣傳推廣,使其多途徑了解移動金融服務,引導其向新型支付觀念轉變,逐步提高移動金融服務意識和接受度,促進移動金融產業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