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調整轉變時期,而環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資金,因而需要發揮金融的融資功能,調動社會資源轉向綠色發展領域,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本文首先明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意義和作用機制,了解各類綠色金融工具,然后總結國外綠色金融發展的實踐并歸納經驗,從而指出中國目前發展綠色金融存在的問題,對比分析得出適合中國的綠色金融政策建議,以實現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
【關鍵詞】綠色金融 環境污染 綠色金融工具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環境問題暴露出來,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經濟結構調整刻不容緩。為了實現經濟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中國需要向綠色經濟發展方向轉變,而綠色經濟存在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作用有限,故還需要金融發揮其投融資的功能。綠色金融可以引導資金流,調動社會資源流向綠色發展領域,從而發展環保產業,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最終實現在節能環保的前提下經濟的穩步增長。
綠色金融是引導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投融資活動,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有的綠色金融工具如下。第一綠色信貸,銀行向綠色環保型公司提供較低的貸款利率等福利,而對高污染企業提高貸款的門檻,來讓環保型公司更好地發展。第二綠色證券,企業或公司在申請首次公開發行或再融資時,會被設置環保門檻,以此來監管公司上市及之后的經營行為。第三即綠色保險,企業投保,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環境污染等問題,當企業所造成環境污染和危害影響到他人的利益時,便會面臨賠償他人損失的問題,而這時就需要保險公司來賠償,因而保險公司會擔起監督企業的職責。第四綠色風險投資,由于環保產業風險大、收益高,需要綠色風險投資提供資金,引導投向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術的開發和設備的研發。除此之外,綠色債券,綠色融資租賃,綠色產業基金等也屬于綠色金融工具。
綠色金融的運行需要發揮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作用。政府政策自身會影響市場的運作;政府政策同時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和公眾的決策,例如通過改善公眾的消費理念,決策,使公眾資金流向綠色產業。金融機構運用投資、信貸、債券等工具作用于市場,同時對社會公眾也會起到投資引導的作用。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投資起到監督的作用。在三方的相互作用下,投融資會偏向限制高污企業,支持環境友好型企業,以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和環境友好的社會體系。
二、國外綠色金融經驗
美國,在金融部門方面,銀行會為建造綠色建筑的開發商提供貸款優惠,并為購買節約型住房的貸款人提供福利,讓客戶運用便捷的融資方案購買節能環保的住房;對風電市場及各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進行投資;企業自身也會在環保方面進行融資,購買或使用綠色產品;此外金融部門提供綠色資產證券化服務、綠色抵押貸款等,同時在風能等清潔能源方面進行私募股權投資。產業部門方面,企業的資金來源會受環境的影響,環境友好型企業更容易得到環保部門的審批;對不同污染程度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稅收,對綠色企業會有部分資助,而污染型企業會收到相應的處罰。消費市場方面,實行低碳消費,交通方面大力開發綠色的交通方式。美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實現美國從高耗能到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模式的改變,能源消費、就業、投資等結構都向綠色轉變,環境得到改善,污染也被控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隨后促進了綠色科技的發展。
歐洲,以歐洲投資銀行為例。第一,大力發展融資減排業務。促進可再生資源例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的融資,幫助可再生能源工廠的建設;實施建筑綠色供暖;對綠色交通融資,加強對城市輕軌、鐵路、公路等的開發,發展環保清潔的運輸方式。第二,建立相關基金,通過募集社會公眾資金,對可再生能源進行推廣,為可再生項目融資。第三,對歐盟成員國提供借貸資金,以支持它們的環保建設。
日本,以政策投資銀行為例。為減輕環境壓力,提供環保方面的投資。同時發放綠色信貸,并利用環境評級業務,幫助商業銀行規避投資風險。對環保項目的實施注重獎懲并重,評估監督各企業貸款項目,對高污染企業規避投資,逐漸注重全過程的綜合治理,從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發展到環保技術的投資研發,幫助環保產業融資,促進企業環保方面的建設。
韓國,由最初制定低碳綠色增長戰略,到最后與國際接軌,廣泛參加綠色金融國際會議,同時建立基金對綠色產業進行投融資,對綠色產品設立優惠利率。
總體來看,各國都會對環境友好型企業進行信貸優惠,對高污企業進行懲罰或規避投資,通過融資、證券化、私募股權、成立基金等方式,為綠色產業發展募集資金。同時設立家庭、商業保險和碳保險,并制定各類環保評估指數,為綠色企業的發展以及資金的投資規避風險。大體上綠色金融產品的發放對象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而政府會對綠色金融進行法律、政策的支持與引導,與市場結合,全面引領綠色金融的發展,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
三、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環境污染的成本不斷提高,需要大量的財力來維持發展,而僅靠政府的投資不足以支持龐大的費用,因此,中國的經濟轉型需要金融的幫助。我國應發展綠色金融,通過金融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本流向綠色產業。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速度快,但起步晚,對比其他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第一,以綠色信貸為主。我國銀行大力推進綠色信貸,直接融資的比重較小。同時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及銀監會等相繼推出綠色保險、綠色證券和綠色債券,但仍在探索起步階段。第二,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碳交易指企業將剩余的碳排放指標拿到市場上買賣,使實際碳排放量不超過規定總量,環保企業可以通過賣出碳排放權獲得節能減排收益。第三,碳金融起步,成立私募碳基金。
中國的綠色金融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首先,碳市場發展日益緊迫,碳交易市場發展可以加快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環保企業可以從中獲得利益,高污染企業則會面臨成本的提高。其次,中國是第一大碳排放國,但我國在全球碳市場上缺乏定價主導權,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國掌握碳交易主導權。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至今,已獲得許多成就。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國綠色金融的法規體系逐步建立,實現從行政方面到技術方面的拓展,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完善。而且,我國的綠色金融規模逐漸增加,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程度逐步加大。主要的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都發揮了不同作用。
四、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綠色金融法律建設落后,缺乏相關配套政策,行政運行中存在問題。我國已出臺部分綠色金融相關文件,但體系仍不完善,執行力度、監管力度上存在問題,制約了綠色金融的發展。具體執行過程中,還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難以兩得,例如政府績效、轉型升級與就業壓力之間的矛盾存在。再者,企業對于綠色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污染企業的高收益仍對商業銀行的投資有吸引力。同時,環保資金以應急為主,缺乏長期戰略布局。
綠色金融機構參與不足。主要業務仍局限于限制高污企業和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上,未將綠色金融置于核心業務中,缺乏激勵機制,對企業環保項目執行的審查較弱。
信息不對稱。企業獲取綠色貸款與其環保項目評估相掛鉤,而企業可能隱瞞真實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使銀行難以獲得真實信息,造成銀行開展綠色信貸存在風險。上市公司對污染的排放情況等披露不足、監測不足。
主要依賴于銀行的綠色信貸,其它非銀金融機構作用發揮不足,社會公眾的參與力度也不夠。綠色金融創新支持不足,中介服務機構例如律所、咨詢公司等發展滯后,缺乏相關專業人才。
國際上處于滯后地位,在碳市場中議價能力弱,缺乏話語權。
五、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層面
完善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引導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以便對企業進行激勵和監督。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體制,明晰定位;給金融機構提供有效的信息聯通機制。環保部門要統一量化標準,對企業進行監察;政府引導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投資力度。
(二)綠色金融機構
加強對綠色金融的認知程度,加大參與度;繼續完善綠色信貸業務,在貸款和稅收方面,對環境友好型企業進行優惠,對高污企業實施貸款利率上升和高稅收政策;創新其他綠色金融產品,拓展綠色信貸以外的其他產品,拓寬環保資金渠道;發展碳交易市場;加強風險管理,讓銀行獲取真實信息;建立綠色銀行,將綠色金融發展具體化;加強對綠色金融人才的培養。
(三)企業
加大對環保的宣傳力度,企業自身文化、價值觀要與環保相契合;創新環保技術;自覺披露自身環保方面信息,不隱瞞不造假,堅持綠色環保發展。
(四)社會組織與公眾
引導公眾了解綠色金融的文化理念,讓公眾深入對綠色金融的理解,積極投入綠色金融的建設;建立公益、基金等第三方企業,帶領公眾加入到綠色金融的投資中來。
參考文獻
[1]安偉.綠色金融的內涵、機理和實踐初探[J].經濟經緯,2008.
[2]鄧翔.綠色金融研究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2.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化中國金融體系”課題組;張承惠,謝孟哲,田輝,王剛.發展中國綠色金融的邏輯與框架[J].金融論壇,2016.
[4]李若愚.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財金調研,2016.
[5]俞嵐.綠色金融發展與創新研究[J].財政金融,2016.
[6]張平.綠色金融的內涵/作用機理和實踐淺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3.
作者簡介:梁靖怡(1998-),女,漢族,籍貫:山東省,就讀于鄭州龍湖一中,高中在讀,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