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宇陳曦

【摘要】存在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同樣也存在著對失地社區組織的需求和供給,從社區組織供需視角研究失地農民的福利感知,提出了失地農民社區政治基礎決定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觀點。
【關鍵詞】失地農民 社區組織供需 福利感知 政治基礎
一、引言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不斷建設,三亞農用耕地通過征收或征用變成城鎮建設用地,旅游開發建設的數量不斷增加,速度不斷加快,三亞市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以村社為單位,依然整體居住在一個社區中,但他們不再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而是變成其他雇主的雇員、個體經商為主的謀生手段。海南省失地農民順利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了現代化轉變的社區組織,社區組織是否有生命力,取決于社區組織的供給,是否滿足了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的需求。本文基于對三亞H村失地農民的調查,剖析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的需求,并分析他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再此基礎上構建他們對福利的自身感受,試圖發現社區組織建設對農民福利的影響,提出加強社區組織建設的建議。
二、社區組織供需問卷設計
(一)社區組織需求問題
通過設置如下問題,了解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的需求:
D1你認為社區居民是否需要社區公共服務?
D2您希望社區組織能解決哪些問題?
D3如果今后社區進行改造,作為居民,您最關注的問題是?
D4據您所知,您所在社區組織主要有哪些財產?
D5您所在社區組織有無不良債務?今后如何解決?
D6當您遇到社區干部的違法行為,您一般采取什么態度?
D7當您遇到社區干部對您不公正的待遇時,您會怎樣解決?
D8您最想選誰當社區領導?
D9您對社區領導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其中,D4、D5調查失地農民的經濟需求,D1、D2、D3調查失地農民對社會服務、保障的需求,D8、D9調查失地農民對其領導人特征的需求,D6、D7調查失地農民對正義和公平的需求。
(二)社區組織供給問題
S1您覺得在現在的社區居住有哪些不便?
S2您所在社區組織對于本社區內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等發生困難而無力自救的貧困成員是否提供了一定救助?
S3您認為您所在社區組織為發展集體經濟而收取一定的社區企業收益、公共設施使用費、宅基地使用費等費用,采取下列哪種決策方式最公平合理?
S4您認為社區代表委員會行使集體經濟職能的效果如何?
S5社區的問題是不是都是由社區委員會說的算?
S6您覺得您對社區的重大事務有決策參與權嗎?
S7您覺得社區群眾對社區干部的監督效果如何?
S8你們社區的社區干部通常以何種方式來決定村里的重大事情?
S9您認為社區什么樣的人在擔任村干部?
其中S1、S2調查社區組織對社會服務、保障的供給,S3、S4調查社區組織對經濟需求的供給,S5、S6、S7、S8調查社區組織對正義、公平的供給,S9調查社區組織在領導人特征上的供給。
三、社區組織供需的調查結果
(一)社區組織需求調查結果
D1很顯然,失地農民對社區公共服務是有需求的,95%的被調查者選擇需要,這是農民市民化意識形成的體現,當然,也是他們對解決現實困難的訴求。
D2失地農民希望社區組織解決的問題集中在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建設,68%的被調查者選擇“為改善文化、教育、環境衛生設施提供資金”,63%的被調查者選擇“為加強道路、水利、飲用水等公益事業建設提供資金”,選擇“為居民的個體經營提供良好服務”和“在本地為集體成員提供就業機”,各占17%,選擇“適當補貼社區弱勢人員(老人、青少年助學)”和“為集體成員提供社會保障(醫療、養老、失業等)資金”,各占12%。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民關注生存的同時,也關注發展問題,然而他們的社會保障要求以及并不強烈,是中國傳統農民堅韌性格、靠人不如靠己的生活哲學的體現。
D3對于社區改造,失地農民最關注的問題依次為安置補償標準、房屋拆遷后的生活來源、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D4對于失地農民關注的集體資產問題的調查顯示,集體資產主要為土地、房屋建筑物,無企業財產或股權,然而這一問題引起筆者注意的是,59%的失地農民不清楚集體資產情況,這反映出失地農民知情權的缺失。
D5對于社區組織不良債務問題的回答,93%的失地農民表示不清楚,這和第4題如出一轍,認證了失地農民知情權的缺失。
D6對于維護公平和正義的態度,被調查失地農民顯示出一種扭曲的需求——6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不維護公平和正義,殊不知,對破壞公平和正義的行為的沉默,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道德生態會因此惡化,且不可逆轉。
D7然而,當我們進一步調查失地農民面對個人被不公正對待的反映時,我們發現,只有13%的失地農民通過組織渠道或法律途徑來維權,49%的失地農民忍受。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D6顯示的失地農民漠視正義和公平受到侵害的表現了,正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D8失地農民偏好什么樣性質的領導人,直接影響了失地社區的發展觀和發展路徑。盡管,中國廣大農村親族龐大、部分農村存在賄選,但是對其答案驚人的一致,100%的被調查者選擇“有本事的,能把整個村帶好的”,這也是失地農民樸素的福利觀的表現。然而,筆者并沒有對被調查者所理解的“本事”繼續追問,因此不能判斷當地失地農民的領導人特征需求是否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D9對于“您對社區領導的最大期望是什么”,有98%被調查者選擇“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這符合被調查者對D8的回答,71%被調查者選擇“辦事公道、不貪不占,清正廉潔”,顯然和被調查者對D6、D7的回答所顯示的對公平和正義的扭曲需求相悖,換句話說,被調查者顯示出不同的對公平和正義的偏好,反映出群眾對領導個人品質的高于群眾的期望,抑或道德膜拜。然而,只有22%被調查者選擇“真正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凸顯基層黨組織對黨的宗旨貫徹力度不夠,不能將三個自信貫徹到日常工作中。
(二)社區組織供給調查結果
S1對“您覺得在現在的社區居住有哪些不便”的回答比較分散,其中44%的被調查者認為“買菜、購物不便”,27%認為“交通不便”,22%認為“就業不便”,10%認為“社區管理不善”。令筆者費解的,一是沒有被調查者認為子女“入學不便”,而筆者觀察到的事實是,盡管H村內設有小學,但是距離該村最近的中學,位于5公里以外;二是32%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不便”。如果說對于“交通不便”的選擇,也隱含了“子女入學不便”的表述,那么解釋“沒有不便”,只能從失地農民還未改變生活習慣,還游離在城市生活之外,盡管三亞已經實現戶籍市民化,然而H村周邊地區尚未形成產業圈、商業圈,遑論文化圈。
S2對于“您所在社區組織對于本社區內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等發生困難而無力自救的貧困成員是否提供了一定救助”的回答是一致的,全部給出了肯定答案,失地農民享有底線保障,這也是令筆者欣慰的。
S3對于“您認為您所在社區組織為發展集體經濟而收取一定的社區企業收益、公共設施使用費、宅基地使用費等費用,采取下列哪種決策方式最公平合理”,85%選擇“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或集體成員(代表)大會決定”,筆者之所以將此問題納入社區組織供給問題,是基于人民代表制度是我國政治生活優越性的體現,各級組織對其宣傳比較到位,貫徹比較有力,因此,除非該種制度被嚴重破壞,否則我們將其視為一項制度供給,而85%這一頻率,只有和其它樣本地區比較,才會有強度方面的意義,筆者將基于其它問題的顯示出的調查樣本的特征,結合本問題的調查結果,來分析H村失地農民社區組織的供給是否滿足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的需求。
S4 68%的被調查者認為社區代表委員會行使集體經濟職能的效果一般,這顯示出社區組織對社區居民經濟需求供給不足。
S5 12%認為社區的問題都是由社區委員會說的算,46%認為多數情況是,這一比例超過了認為社區問題不是都由社區委員說的算的比例,筆者認為,本題調查結果顯示S3中的85%并不顯示社區組織對失地農民經濟需求供給的強度,因為,人民代表制在該村顯示較弱。
S6 44%的被調查者對于“您覺得您對社區的重大事務有決策參與權嗎”選擇了負面選擇——較小、極小,遠超超過了給出正面選擇的17%——很大、較大,這又認證了人民代表制度在該村顯示較弱。
S7 73%的被調查者對于“您覺得社區群眾對社區干部的監督效果如何”給出了負面選擇——較小、極小,是正面評價——很大、較大——的三倍。
S8 41%的被調查者認為“社區主任或書記決定村里大事”,超過了“社區干部共同決定”的24%,也超過了“召開社區居民大會討論決定”的34%。
S9 90%的被調查者認為“有頭腦的”在擔任村干部,37%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威望的”在擔任村干部,然而只有12%認為“黨員”在擔任村干部,這一比例甚至比17%的“有錢人”還低。
四、社區組織供需視角下的失地農民福利感知
只有7%的被調查者正規就業,而78%非正規就業,15%創業,還有20%還在經營農業;“缺乏技術”和“文化水平低”排在就業困難原因的前兩位,占78%和66%。17%的被調查者全家月總收入在1500元以下,10%在1500~2500元,51%在2500~3500元,22%在3500~5000元。
生活滿意度的分布如圖1所示:
■
圖1 生活滿意度分布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認為,H村的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的經濟需求由于社區組織的正義和公平供給嚴重不足而沒有得到滿足,而他們對正義和公平的需求是無奈的和扭曲的,一方面是由來已久的(相對于村干部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自身素質和教育的缺失,導致其尚未形成對正義和公平的價值判斷,當然,這兩方面是交互作用,并加劇了各自程度;失地農民對社區組織領導人特征的需求囿于較低的福利狀況,處于較低的層次,即僅僅希望領導人帶他們富起來,領導人特征的供給則較符合其需求。而在社區服務、保障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底線上的供給,當然對其供給受經濟供給、領導人特征供給、正義和公平供給的綜合影響。
而H村失地農民自身的福利感知處于較低水平,淺層原因在于文化低、缺乏技術引起的就業困難。然而,失地農民不是與環境割裂的,他們生活在失地社區中,對社區組織有需求,其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其需求如何被引導成為理性需求,是社區組織發揮功能的體現,社區組織的供給既可以滿足對其需求,又可以引導對其需求。
五、結語
從社區組織供需視角研究失地農民的福利的政策意義是,社區組織的政治基礎決定了社區組織的經濟建設及文化建設,進而提高失地農民的福利。首先,社區組織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性質,社區組織的干部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社區組織必須保障居民的參政議政權權和監督權,將權利暴露于陽光之下;其次,引導居民學法、懂法、守法、敬法;再者,構建學習型社區,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文化水平,培育職業技能,以成年人就業保障青少年人就學,以青少年就學夯實社區永續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星宇,林茂松,趙倫.失地農民社區治理中自治制度變遷分析[J].農業經濟.2009(10).
[2]汪萍.發展視角下聚居型失地農民社區建設問題探討[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Hjsk2011-79)、海南省社科聯一般項目(HNSK(Z)12-19)、三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SYSK14-02)。
作者簡介:劉翔宇(1977-),遼寧大連人,三亞學院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財務、三農問題;陳曦(1969-),黑龍江哈爾濱人,三亞學院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