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摘要】作為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企業之一的金亞科技,其財務造假的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也阻礙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引起了很多投資者和投資機構的關注,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法,淺析金亞科技財務造假的方法及原因,并提出防范財務造假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金亞科技 財務造假 手段 防范措施
一、引言
在當今的資本市場中,財務造假案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早期的銀廣夏、瓊民源,紅光實業,綠大地,2012年萬福生科被證監會查出財務造假,也是創業板造假第一股,美國的安然公司財務丑聞,世界通信公司虛報巨額利潤等。本文通過對財務造假公司的分析,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反思這一問題,有關部門能夠出臺更為完善和嚴厲的法律法規來整治財務舞弊行為,為廣大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他們放心投資。
二、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案介紹
成都金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28),前身為成都金亞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8日,于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9年10月30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2015年2月13日,金亞科技大手筆的收購剛成立不久的天象互動100%的股權,證監會懷疑其涉嫌重大利益輸送并展開調查,由此查出金亞科技財務造假問題。2015年6月5日,金亞科技披露因涉嫌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周旭輝立案調查,截止目前調查仍在繼續。2016年8月31日,公司發布公告承認以前年度存在重大會計差錯,并披露2014年年報中虛增貨幣資金2.2億,營業收入歸屬于當期的凈利潤調整前為55822.95萬元,調整后為53097.44萬元,當期虛增營業收入2725.51萬元,凈利潤由2577.28萬元調減為646.16萬元,2013年年報中虛增營業收入4362.63萬元。多項財務數據的確認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導致出現重大會計差錯。其造假金額遠超過創業板造假第一股萬福生科。
三、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手段
(一)虛增貨幣資金、營業收入,虛增凈利潤
金亞科技2011~2015年貨幣資金分別為47852.2萬元,53328.8萬元,57472.2萬元;34523.4萬元,21718.6萬元,2013~2014年貨幣資金減少了66.5%,而同行業的億通科技貨幣資金減少了18.9%,二者差距懸殊,調整后的2014年年報中,金亞科技貨幣資金為12428.9,調減了22094.5萬元,貨幣資金下降幅度之大,可能在2014年以前就存在貨幣資金造假問題。2012~13年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分別增長了24.57%和42.20%,而凈利潤卻下降了512%,甚至在13年出現了負的凈利潤。2014年調整后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52789.77萬元和646.16萬元,虛增營業收入3033.17萬元,虛增凈利潤1931.11萬元。
(二)虛構預付工程款
2014年金亞科技下屬子公司金亞智能與四川宏山簽訂金額為77500萬元工程建造合同,需要先預付31000萬元的工程款項,但實際上這筆款項沒有實際支付,導致現金流量表相關項目金額發生重大變化,這一做法是將虛增收入和利潤所導致的資金缺口向外轉出,從而減少虛構資金的壓力,實現財務報表平衡,幾年前萬福生科財務造假也用過這一手段。而供應商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在2015年初因連續3年未按規定要求參與企業年度檢驗,被瀘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銷營業執照,而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有能力和足夠的時間查出這一會計差錯,卻依舊出具無保留的審計意見,這顯然是審計機構的失職。
(三)應收賬款和在建工程存在造假
2010~2013年,隨著收入的增加應收賬款周轉率整體有所下降,說明應收賬款的增加幅度大于收入的增長幅度。14年營業收入有所下降,應收賬款也小幅降低,其周轉率應維持不變或變動較小,但應收賬款周轉率卻是上升。通過金亞科技公布的自查報告和年報可以看出,2014年應收賬款虛增了3213.27萬元,估計不僅2014年應收賬款造假,以前年度也可能出現造假行為。而在建工程由2010年的3萬元到2012年的1298萬元,且到2015年9月,在建工程增長到9382萬元,增長速度之快,讓人驚訝,僅僅2014年第三季度就比第二季度增長了11231.9萬元,謎一樣的增長速度,與同行業相比是不正常的。
(四)大股東將部分公司資金占為己用
根據金亞科技公開的2015年年報,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周旭輝將2.2億公司資金挪為已用,遭證監會調查后,周旭輝以其所持天象互動10%股權作為對價歸還了占用的上市公司資金2.2億元。
四、金亞科技財務造假的原因
(一)謀求個人和企業自身利益——財務造假的根源
企業進行財務造假,主要是粉飾財務報表,通過虛增收入或高估資產,來增加利潤,良好的財務指標,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企業才會有更多的資金來源,所以,當企業業績不好,各項財務指標不夠漂亮時,就會通過財務造假的方法。
(二)一股獨大,股權集中在大股東手中
金亞科技股權結構不合理,創始人周旭輝既是董事長也是總經理,持有公司最多的股份,股權太過集中,大股東為了獲取私利,隨意操縱公司利潤,使得公司內部控制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
(三)中介機構的失職
擔任金亞科技的主審事務所是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保薦機構是國金證券,這些機構不僅沒有履行應有的職責,而且在豐厚利潤的誘惑下,在財務造假過程中甚至起到支持作用,這極大的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這種嚴重的失職行為也極大的損害了自身的聲譽。
五、淺談防范財務造假措施
(一)加大公司治理力度,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完善公司內部控制
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一般公司治理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只是為了上市,新建立一套空殼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導致了內部控制名存實亡,本文認為,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尤其是內部審計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系,同時可以適當引進投資者,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從而改善公司治理現存的問題。
(二)規范中介機構管理
公司能進行財務造假,與中介機構脫不了關系,中介機構面對豐厚的利潤誘惑,違背自己的職業操守,幫助公司進行造假,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本文認為,中介機構要自身加強管理,加強誠信意識,遵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完善保薦人的業績考核激勵制度和選擇項目的標準;審計機構自身要加強人員道德素質管理。
(三)政府和監管機構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懲罰力度
財務造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政府和監管機構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少法律漏洞,同時要加大這方面的刑事和行政處罰力度,減少財務造假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魏亞玲.淺談金亞科技造假之路[J].財會探析,2016-09:39.
[2]崔曉莉,武磊.萬福生科財務造假案例分析及啟示[J].現代商業評論,2013(15):151-152.
[3]新浪財經網: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