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資本是國有經濟在經營領域擁有的重要資產,也可以理解為國家在企業中擁有的權益。國有資本應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保值增值、發展壯大,當然,國有資本在恰當的時機和領域也可以選擇戰略性地撤退以尋找更好的增長空間。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后,社會資本與國有資本掀起了混合所有制的熱潮。
【關鍵詞】國有資本 混合所有制 資本優化
最開始在1993年,中央政府就已經提出要建立“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政策在2003年被提出。不能否認,在持續改革中,國有企業在效率的提升和治理結構的改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直接融資市場被大力發展,特別是經過2005~2008年的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多領域在開展混合所有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國有資本在整個經濟領域的比重依舊較大,可是經營效率較低卻一直存在。
《財富》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的家數創下95家新高,總收入比2012年有所增加,但平均利潤率卻由2012年5.4%下滑到3.9%,平均利潤率達到10%以上的企業僅有12家,更有11家500強企業出現了虧損。從此可以看出國有資本即使有較高的比重,可是近些年效率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惡化。不能提升這部分國有資本的經營效率,那么,國家經濟結構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順利轉型將面臨嚴峻考驗。
第二,長期以來認為國有資本必須占據絕對控股的關鍵領域如石油石化、電信、鐵路、金融、軍工等行業,往往具有壟斷或半壟斷性質,競爭不充分導致其對國民經濟運轉和國民福利的負作用越來越大。大型央企作為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部門,其享受的政策資源非常豐厚,但其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
第三,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混合的比例還需改善。通過對國有企業及其子企業的混合所有制程度研究,現有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戶數占到總企業戶數的57%;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56%、凈資產的70%、主營業務收入的62%都已進入上市公眾公司。光從數據分析,混合所有制似乎是有了不小的進展。也有其他研究提出,目前央企的總資產為30萬億,但市場競爭的企業資產僅有5萬億元是真正由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實現。因此這一比例的混合所有制難以撼動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地位。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
第一,國有經濟規模要做到適度。主要應該構建國有經濟協同發展、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比重適宜、經營性國有經濟與非經營性的經濟框架。同時,需要尋找臨界點,為我國未來十年的國有經濟發展提供方向,通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指標對國有經濟比重進行規范研究。
第二,國有企業改革深化的同時競爭力增強。由國有營利性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應注重該企業的改革深化情況,對民營經濟的拉動起正向作用,也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指出方向。按照不同行業的壟斷程度以及外部性的差異對非營利性國有企業的改革進行分行業設計,堅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加強國有資本在醫療與社會保障等準公益性行業的配置效率。推動營利性國有企業資產的資本化建設,將資本充實于醫療和教育、社會保障基金等領域,成功實現公共事業服務所提出的均等化。
三、影響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財政收支水平
在財政收入充裕、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國有企業會減弱退出競爭性領域的動力。但是,如果公共支出急劇增長、財政缺口較大,就會加快經營性國企退出。
(二)國有企業的效率
1.營利性國有企業效率。為了擺脫經營困境與提高效率,國企已經改革了30多年,追求盈利的國有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如果盈利性國有企業有較高利潤,那么繳納的稅收收入和上繳利潤多,對財政收入貢獻就大,政府對國有企業退出某一行業就沒了動力。
2.非經營性國有企業效率。評價非經營性國有企業的效率,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再是首要,而科學的“保值增值”觀,提供充足的公共品或公共服務,使經濟增長和得到更多社會福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策略
(一)制定反壟斷法
目前,由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主導推出的混合所有制項目,并沒有引起民營資本太大的投資熱情,其重要因素是這一混合項目改革的層次較低,央企并沒有全面開放如石油業務的勘探開發、煉油、運輸及下游業務等,在相關業務領域國有企業仍牢牢把持著壟斷的特許經營權,而由國有企業自身來打破這種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政府制定,高層級的立法,并成立相應的立法機構,剝離大型壟斷央企的政府職能,并允許其他社會資本平等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
(二)建立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平臺
建立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平臺,真正從資產管理者轉變為“資本所有者”。國有經濟深入調整的路徑是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行業,并投入到養老保險、戰略性新興行業與先進制造業等行業,這就需要一個國有資本平臺的流動平臺和運營機制,在動態調整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對資源的配置功能。缺少這一資本運作平臺,混合所有制改革期望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和國有資本布局就無法順暢地進行。
(三)建立和完善混合和所有制改革相應的國有資本監督管理體制
目前國資委監管內容是“管人、管事、管資產”,目標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重點仍在營利性國有資產的監管上。但從深化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角度看,國資委的出資人角色,和行政監督職責邊界模糊,“管資產”的任務,使其將監管重心放在了國有企業資金運用、資產重組和產權轉讓,甚至日常經營事務的審批上,如此微觀化、精細化的管理導致國資部門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宏觀上的戰略思考,并過多地涉入企業的經營決策,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力。
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管理重心將轉向:第一,動態調整經營性領域,和非經營性領域國有資本的規模和比例,即承擔國有資本在經營性領域和非經營性領域的均衡配置;第二,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平臺國有資本的增值工作,將由投資公司的專業化人才承擔;第三,國有資本在非經營性領域的優化配置。
綜上所述,推進混合和所有制改革,使國有資本發揮“資本放大功能”,從而達到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均衡發展,這是未來國有經濟戰略研究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莊序瑩.國有資本優化配置:演進與策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2-1.
[2]中信建設.四大維度,把握國企改革投資機會.上海證券報,2014-4-2.
作者簡介:于博遠(1989-),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