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論文主要分析了國債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目前國債發行的規模,根據實時數據研究我國國債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關鍵詞】國債投資 經濟增長 國內生產總值
一、引言
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國家為債務人,從社會上籌措資金來解決財政需要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相對于其它的債券,國債存在其特殊性,首先,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具有很高的信用度;其次,國債發行的目的是國家政府為了籌集財政資金。對于正在不斷發展的中國來講,國債項目是現代金融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之一的稅收相比,國債具有自愿性、有償性和靈活性三個特征。國債的發行目的主要概況為三點:一是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籌集建設資金;三是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交易工具。
二、國債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
國債對投資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國債對稅收的平滑作用。國債對稅收的平滑作用,即指國家通常選擇發行國債代替稅收彌補了財政赤字或財政盈余。其主要源于,相對于稅收,國債的發行可以保持經濟的“穩態”增長。
在巴羅的國債理論中,他也曾提到,發行國債的主要作用就是平滑稅收,且國債的發行規模隨經濟發展周期性的變動。巴羅的債務中性理論就對這一作用做了詳細的解釋,根據巴羅的債務中性理論,我們得到財政赤字作為平滑各個時期稅率的手段之一,在其全部由國債融資來實現時,就可得出發行國債獲得的財政資金就可以平滑各時期的稅率。即說明可以通過調整國債發行的規模來實現稅收制度的穩定,從而降低稅收扭曲對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同時,在國債發行的過程中,國債對于稅收的平滑作用也保證了儲蓄率的穩定,從而使得投資資金的來源比較穩定。
其次,政府國債的發行的同時,各部門的投資支出受到直接影響,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并不意味著國民經濟發展會因此而增長,在此過程中,國債投資對于私人投資所產生的擠出效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國債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國債發行規模的統計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找出2003~2012年的關于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債發行額的相關數據,其變化趨勢如下:
■
在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后,我國的國債發行量出現急劇的增長。這種快速增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07年,國債發行的規模達到頂端。但在此之后,國債發行的規模一直處于波動狀態。綜合國家發展的基本實情分析,2007年之所以會出現國債投資額異常變化,主要是因為在2007年,國家發行了1.55億元的特別國債來實施貨幣政策,并購買了200億美元的外匯來調節外匯儲備的變化。扣除這些特別國債,我們會發現我國國債發行量僅為7981億元。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從初次發行到2008年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階梯性上升的特征。但是自2008年9月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不斷深入,2009~2012年國債發行規模一直處于波動狀態。
(二)運用Eviews對國債發行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綜合國債發行、國內經濟總值的數據,將其分為兩部分,分別是1998~2006年數據以及2007~2012年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對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可以看出在1998年~2006年期間,我國一單位國內經濟總值會導致國債發行額的0.035571單位的增加,回歸系數的符號和數值是較為合理的。R2=0.952720,說明模型有很高的擬合優度,F檢驗也是高度顯著的,說明國債發行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影響是顯著的。則1998年~2006年國債發行額與國內經濟總值的線性回歸方程為:
X=1081.629406+0.03557113245*Y
(X表示國債發行額,Y表示國內經濟總值)
此外,模型結果顯示在2007~2012年,國債發行額與國內生產總值并無線性關系。
通過以上數據,雖然講在1998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隨著國債發行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在不斷增長。但從近幾年國債發行的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來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處于上升的狀態,而國債發行的規模則是處于波動狀態。所以,筆者認為,國債能否促進經濟增長還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國債資金的使用。
四、利用國債投資提高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一)改善國債投資的方式,帶動民間投資與消費
國債是否具有宏觀經濟效應,國債政策是否能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關鍵在于我國的國債投資是否能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和促進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使民間投資能夠國債投資的示范作用和市場調節條件下自主的選擇投資。為了實現這一效果,政府應努力調節國債的投資方式,轉移政府籌集資金投資的重點,投資項目的選擇更加注重項目所產生的社會利益,然而也不能忽視項目的經濟利益,最好是實現兩者的均衡。
同時,在國債投資規劃中,嚴格選擇國債投資的項目,還要在國債投資的過程中注重實施公開招標制度,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確定國家的國債投資項目,進而對進行成本-效益仔細分析,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
(二)加大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債投資,提高居民消費傾向
我國國債投資水平一直都很低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國民的心理預期偏低,相對于現期的消費,居民更多的是選擇儲存在銀行。所以,國家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將國債更多的投資于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國民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三)加強國債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國債投資效益
提高國債投資收益的最基本的保證是嚴格控制投資項目、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的管理與監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政府應加強對資金源頭的管理,保證建設資金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我國經濟建設等問題。其次,政府還應該提高財務約束機制的效力,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再者,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定的還貸承諾機制,對于作為債務人的中央部門以及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規定國家還貸的期限、數額以及利率,及時核實資金的來源,合理安排還款計劃,從而使得國債專項資金以及產生的利息能夠及時有效達成還款。
參考文獻
[1]郭紅玉.國債宏觀經濟效應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151-152.
[2]邊立婷.我國國債發行規模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J].中國外資,2011,(08).
[3]肖蕊.國債資金投向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4]王雪然.國債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作者簡介:袁品品(1990-),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學生,金融學碩士,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貨幣銀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