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經濟正處于危機后的深度調整之中,我國目前仍處于戰略機遇期,步入經濟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許多重大變化,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將與過去30多年連續10%的高速度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告別。當前看來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如果落實到投資結構的調整上,就是要追求充以內涵和質量為主的長期增長目標,而摒棄以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
【關鍵詞】投資結構 比例失衡 調整
一、我國目前經濟形勢分析
2002~2011年間,我國投資增幅年均在26%以上,連續10年高速增長。2012~2013年,投資增幅平穩回落至20%左右,2014以來投資增幅以低于15%的速度增長,近兩年更是偏低。
經濟下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層面,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仍舊復蘇緩慢,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不僅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呈現分化,甚至發達國家內部,美日歐等國家間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化態勢,另外各國匯率政策差異較大且變動頻繁,再加上世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地緣政治沖突頻發,這些不確定性因子加大了世界經濟復蘇的難度,加大了世界經濟的動蕩。二是國內層面,當前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關口。雖然新動力真正加快形成,但其體量較小,速度雖快,但短期內無法彌補傳統模式縮減帶來的影響。目前經濟正處于新舊動力結轉的重要時刻,經濟下行壓力十分明顯。
不言而喻,投資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十分的重要,和消費、出口并列為“三駕馬車”。在當前形勢下,要將調結構的目標落到調整投資結構上來,必須促進投資結構均衡,投資結構是一個有機聯系的復雜生態系統,內含多種結構和比例關系,我國投資結構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失衡的現狀,如產業結構、主體結構、區域結構、技術結構等。
二、投資結構的表現
投資結構的主體失衡,不同投資主體的投資在投資總量中的比例相去甚遠。我國即便在強調多元化投資的背景下國家投資一直占大頭,國有資本投資的指導思想也從國有資產經營向國有資本經營轉變,抓大放小,不再進行實際的資產管理,轉而經營資本。我國私人投資的比重逐年增長,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上日程,政企合作也探索出PPP的新模式,該種制度安排有利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私人投資的積極性。
投資項目性質結構失衡,我國目前競爭性、基礎性、公益性項目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相差甚大。其中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明顯偏低。我國發起設立的亞投行就是為了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裕的資金,這也說明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發展空間,過去30年的經濟高速運行并沒有使得我國的基礎設施完全建成。
投資來源結構失衡,不同來源的投資在投資總額所占的比重偏頗較大。目前來看,我國的資金來源構成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從獲取主體看,政府和市場的較量中,中國資金的配置更傾向于政府;二是從資金的性質來看,債務性資金和權益性資金的對抗中,更加偏向債務性融資;三是從地域分配來看,即資金配置層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對比中,有更多的資金流向中央。以上三個關鍵問題將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長效發展。
投資產業結構失衡,投資資金在三大產業之間分配的量比有較大變化。其中第一產業的比重呈現不斷下降的態勢,第二產業則表現出明顯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但從總體來說,這種變化并不明顯,而我國第三產業則彌補第一產業的頹勢,表現出較強的增長勢頭。但三大產業目前的結構也不盡合理,仍需繼續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
投資區域結構失衡,可以將我國劃分為東、中、西部。我國為了平衡各區域發展,也提出了許多重點扶持欠發達地區經濟政策,如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鼓勵大學生支援西部建設等。這些區域政策對促進落后地區發展有一定幫助,但各區域間的經濟水平仍有明顯差異。另外我國區域結構中城鄉區域結構的矛盾也較為突出,城鄉二元化由來已久,如何破解城鄉差異也是一個難題。
三、應對我國投資結構失衡的措施
(一)優化產業投資結構,重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投資是產業結構形成與提升的基本前提,過去的投資產業結構累積形成了現在的產業結構,而現在的產業結構也必將對未來產業結構產生深遠影響,故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最基本動因和最有效手段即是優化投資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加快技改投資力度,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秉持正確的投資方向,提高資本利用率,優化增量,盤活存量,并以加快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升級改造。
(二)優化區域投資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東部地區以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之路為目標,充分利用東部地區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目前我國推行的京津冀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長江經濟帶“四大重點戰略”的大幕已拉開,這對推進區域平衡發展有重大助力。另外要鼓勵中西部地區做好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準備,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并從制度層面消除跨區域人口遷移的障礙,鼓勵人口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三)優化投資技術結構,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
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技術改造事半功倍,“四兩撥千斤”,具有明顯的杠桿作用。要從優化投資方向和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兩方面出發,把資金投入到基礎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上,對創新產業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增強創新投資的推動力,通過多種方式激勵和引導企業,激發其創造熱情。
(四)優化投資主體結構,鼓勵引導民間投資
目前國有投資占主導,民間投資發展勢頭強勁,但仍難以與國有資本匹敵。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從政策上完善保障民間投資的規章制度,加快制定完善的民間投資發展的具體實施辦法;增強民間投資能力,優化社會投資環境,不斷消除市場準入門檻,在融資渠道方面要給民間投資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各銀行和金融機構開展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建立適合中小企業需求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政府與民營企業定期聯絡的長效溝通機制。加強投資信息平臺建設,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地方產業政策、發展建設規劃、市場準入標準等信息,合理引導民間投資。
參考文獻
[1]王君斌,郭新強.產業投資結構、流動性效應和中國貨幣政策[J].經濟研究.2012(02).
[2]李廣杰,花小安,侯效敏.地方政府投資行為、規制與經濟增長——“轉型期中國地方政府投資行為及其規制”研討會綜述[J].經濟研究.2009(06).
作者簡介:趙婷婷(1993-),女,江西撫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