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龐玉蘭
摘要:國際投資合作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連續三十多年保持在9%以上的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對世界GDP的貢獻率超過20%,成為生產制造大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引進外資對我國的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影響是深刻的,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在新的形勢下,審視我國國際投資合作的歷史與現實,做出科學評價,為我國“走出去”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投資合作;發展歷程;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4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1-0022-03
我國參與國際投資合作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初步嘗試階段,此階段從林則徐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開始至解放前。由于當時我國面對外資處于弱勢地位,利用外資也處于被動利用局面,實質上是西方掠奪的載體,但客觀上對促進我國技術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是停滯階段,此階段我國經濟建設很封閉,基本沒有外資引人,同時也束縛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由于意識形態的對立,利用外資也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華僑資金。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投資合作始于改革開放后,通過利用外資,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資金,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使我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38年前,我國做出了歷史性的選擇,向國外資本開放國內市場和資源,實行改革開放。從此,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推動著社會的文明水平向前發展。在此進程中,我國也由資本輸入國發展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國內產業開始走向世界,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我國的國際投資合作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單向的“引進來”為主發展到以“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到以“走出去”為突出特點的國際投資合作新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9-2001年):利用外資發展國內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拉開了改革的大幕。我國經濟社會開始轉向對外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此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我國的經濟體制、機制也得到改善,引進大量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建立了現代產業,增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
(一)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入現代管理制度
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調動了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經濟體制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1年的2366.4元;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推動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197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為355億元,2001年進出口總額達到了42183.6億元,是1978年的118倍。對外貿易國家也越來越多,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有貿易往來。
我國的企業管理制度是伴隨著引進外資和技術展開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方法,與技術、資金結合起來,更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企業作為經營主體,由原來的國家行政序列的一級組織轉變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性,從計劃經濟運行軌道轉變為市場經濟運行軌道,企業的自主性逐漸放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二)引進大量資金、先進的技術及科學的管理經驗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一個三資企業辦起來,工人可以拿到工資,國家可以得到稅收,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還有一部分歸社會主義所有。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用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而且技術和管理經驗具有外溢效應,其他企業對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使得我國企業得以快速發展,更上一個臺階。1983年至2001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5570.6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1.2%;引進資金從最初的集中于港、澳到世界各國資金都利用,實行了外資優惠的政策;在利用外資的政策上,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逐步放開,從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酒店服務業,逐漸擴展到生產型和出口導向型企業,進一步擴展到土地開發、房地產、金融、保險外貿、運輸、電信、醫療等領域。
技術引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不但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也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支持。隨著引進技術經驗的積累,經歷了以引進硬技術為主,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以及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路徑。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是伴隨著引進技術設備及建立合作或合資企業而產生的。經濟的增長離不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科學技術及勞動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勞動者的素質及積極性、勞動的組織和管理、生產要素搭配,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都需要恰當的管理方法,如果只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而不引進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就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從而影響技術引進的經濟效果。
(三)建立現代產業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歐、日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將“重、厚、長、大”鋼鐵、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業以及汽車、家電等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進一步向外轉移。我國的很多現代產業就是隨著這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浪潮而開始快速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亞洲四小龍”轉移到我國和其他東盟國家。在發展現代產業的過程中,我國的汽車產業、鋼鐵產業和家電產業發展尤為迅速。
汽車產業利用外資加快了汽車產業的現代化進程,提高了汽車產業整體經濟效益,提升了汽車業的制造水平,為汽車產業“走出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鋼鐵產業通過利用國外資金,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先進、適用的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了鋼鐵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世界主要品牌的家電業在我國設立生產基地,使我國家電制造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完全靠進口逐漸發展成為家電出口大國。1996年,我國主要家電產品產量已經進入到世界前列,如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電風扇、電飯鍋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空調器和電視機的產量也已進人世界前列,并且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的年產量約占世界同類產品產量的1/5。家電行業的快速發展,除了滿足國內需求,也帶動了家用電器的出口,1996年到2001年出口總額達到了26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20%以上。
二、第二階段(2002-2013年)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對外投資逐步發展
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后,經濟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經濟,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對經濟各方面的影響也是持久而深入的。如進出口總額,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42183:6億元,2013年達到了258168.89億元,是2001年的6倍多。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我國很多產業也越來越強,能夠在世界上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共同競爭,很多企業投資海外,新建或兼并企業,逐步發展成為國際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公司治理也進一步規范。國內的改革更加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高。
(一)各產業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貿易壁壘逐漸減少,國外資本可以進人大部分行業,倒逼國內企業提升自身實力,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國內很多行業都得到了提升,各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有的還走出了國門,參與世界競爭。發展最快的是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
人世后我國汽車產業有14年的保護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汽車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汽車產量從2001年的234.17萬輛增加到2013年的2212.09萬輛,增長了9倍多,連續保持20%以上的增速,汽車產業集中化取得初步進展,自主品牌汽車具有一定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汽車產品貿易也從2005年起由逆差轉為順差,汽車產業“走出去”戰略初見成效,部分企業開始了海外投資和并購活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汽車相關產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大國地位凸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0年,我國電子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規模占全球總量比重分別達到30%和15%,列居全球第一位和第四位;微型計算機、手機、數碼相機的產量均列全球第一;從業人員規模突破千萬,為拉動就業做出突出貢獻;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定成果,由OEM、ODM、境外設廠轉向設立研發機構、國際并購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部分企業已在海外建立生產、研發基地超過五百個,一些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公司成為了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二)加速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
加入WTO后各種關稅和貿易壁壘減少,使自然資源的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礦產和能源資源的直接流動正成為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我國稀缺資源的流入,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本的流動障礙減少,擴大吸引外資的力度,加速我國的資本積累,從而促進經濟建設;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對我國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深遠,促進我國豐裕的勞動力向外流動,增加勞務(服務)出口,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到國外就業,同時也有利于我國高技術人才的流入,提高勞動力資源素質和管理經驗。根據WTO規則,借助成員國之間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逐步降低和取消,加強各國間的經濟合作,保證了國際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平等性。生產要素的跨國界優化組合能夠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使我國引進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有更多的機會,同時也能選擇更先進、更適合的技術,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化進程。
(三)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機制體制進一步完善,逐步降低關稅水平,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市場準入,不僅開放貨物市場,服務貿易市場也逐漸分階段開放,很多行業允許外資進入,增強了競爭,在金融、房地產、技術、勞動、信息等領域形成了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體系,實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通過多方面的改革,增強了市場活力,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壟斷性行業進行改革,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鼓勵和支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多種舉措促進創新,提升全民創新、創業能力。
三、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全面“走出去”的國際投資合作新階段
2014年是我國國際投資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對外投資增速明顯超過吸引外資增速。說明了我國部分企業已經做大做強,有實力參與全球競爭,企業“走出去”的能力越來越強。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對促進亞洲國家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有重要意義,能有效彌補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使“一帶一路”建設,有實在的資金支持,成為亞洲區域合作的強大引擎,促進亞洲相關國家經濟發展。我國也將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質量品牌建設和綠色制造,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影響力。
(一)對外直接投資超過利用外資,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利用外資額34億美元,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這意味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推動和吸引外資的局面將發生重大轉變,對外投資將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國的產業和世界相關國家的產業合作將進一步加深,貿易格局產生變化,使國內過剩的產能向有需求的國家轉移,也將密切我國和相關國家的雙邊關系、區域合作。
在未來,作為重要的資本凈輸出國,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重心將轉向對外直接投資,面對全球投資大棋局,憑借戰略支持、資金實力、市場優勢大規模地“走出去”,抓住發達國家在經歷較長時期低迷后經濟復蘇步伐有所加快、投資機會增加的“窗口期”,把握新興經濟體整體性崛起、相互間投資大幅增加的“機遇期”,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進入高速發展前期的“時間差”,大規模推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
(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一帶一路”戰略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發生重大調整,我國也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我國制造業唯有積極應對,才能在競爭中保持不敗,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才能保持“十三五”時期經濟中高速增長,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一帶一路”戰略正是以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規則的深刻調整為背景,謀求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的直接投資增長十分迅速,直接投資存量從2003年的13億美元(僅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4%)增加到2013年的720億美元(已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11%),年均增速達50%左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流量增長也十分迅速,從2003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6億美元,增長了60多倍,年均增長速度達58%。隨著亞投行的設立,投資將進一步增加,我國在基建領域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有望拓展到相對落后的亞洲國家。
(三)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目前,我國正處在國內增長乏力、國際發展前景不明朗的形勢下,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完善已經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為今后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我國開放程度越來越大,國際、國內聯系將更加緊密,將更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此,應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推進金融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收入分配及社會保障制度,防范經濟發展中的風險。
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長,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重要力量,應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規則重構,這是形勢的客觀要求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際經濟規則的重構或再塑,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結果。現存的國際組織及其運行規則對全球治理越來越不適應,尤其在地緣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危機頻發的今天,必須與時俱進地加以修訂和重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重構,推動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進行海外投資。同時,這也是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形成新的制度紅利,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在新常態下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