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瑤++楊磊
【摘 要】總結梳理國內外科研團隊建設理論與研究脈絡,發現國外著眼于團隊績效、個體與團隊關系、創新能力提升和科研產出因素四個面,國內研究剛剛起步,主要在團隊結構功能構成要素基礎上,聚焦創新能力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民辦高校科研團隊研究脈絡應該在借鑒國內外研究基礎之上,立足自身實際,聚焦創新能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科研團隊;研究脈絡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都根據情況構建了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2/3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863計劃由高校承擔,據統計,在國內外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有60%出于高校。高等學??蒲袆撔滤揭阎饾u成為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研究者的關注程度也不斷增強。民辦高??茖W研究方面的研究也開始受到學界關注。
一、國外研究脈絡分析
國外學者很少有關于“高??蒲袌F隊”的專門研究,一般研究都是圍繞“科研團隊”展開的,其中,對影響科研團隊績效因素的相關研究比較多,這些研究主要從團隊管理、團隊規模、團隊組織建構以及團隊穩定性等角度進行。
1.科研團隊管理研究:管理與績效。
A.Chawla和J.P.Singh 研究認為科研團隊好的管理可以彌補一些研究資源的不足,一個團隊有好的績效時,往往就認為這個團隊有好的管理。[1]Tjosvld研究指出當團隊能設置結構性目標、成員間有建設性爭辯時,能增進團隊成員間信任,從而提高團隊績效。Chandler也認為團隊的信任會提高團隊績效,因為團隊成員對領導和其他成員的信任可以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從而給團隊績效帶來消極影響。S.Hemlinde 根據調查研究認為,領導者在團隊科研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領導能力不僅影響團隊績效,也影響著團隊的創新創造活動。Weijden和Gilder等人研究認為,團隊領導的不同管理措施會帶來不同的團隊績效表現,管理控制對團隊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同時團隊的制度設置又會影響到管理控制和團隊績效的關系。[2]可見,好的管理直接與結果正相關,也是提高團隊績效的有效途徑。
2.科研團隊規模研究:團隊與個人的關系。
Cohen提出團隊規模并不必然影響研究者的個人產出,也沒有證據能證明任何年齡或年齡段對團隊來說是最適合的。[3]H.Kertschmer提出團隊規模與研究者個人產出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他也指出6-12名成員是一個團隊最優的規模,這是團隊的產出效率最高。[4]Wallmark等人則提出團隊規模大小對個人產出有影響。[5]Caro等人研究了大學學術群體,發現那些聲望較高的學術群體或實驗室的專利產出較高。Etzkowitz提出大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團體在購買研究設備、穩定性、經驗累積以及信息流動和經驗交流上都比小的群體有優勢,從而大規模的研究團體更容易獲得產出。R.Stenkiewicz指出團隊規模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對團隊績效起作用。Brooks根據對軟件業的研究指出,團隊任務的屬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團隊規模和產出間的關系。[2]雖然團隊規模與成員年齡結構與個體科研產出沒有顯著關系,但是因為“學術祖權”或者學術馬太效應的存在,“贏家統治”的情況不容忽視。
3.科研團隊組織建構研究:創新能力提升。
Wolff提出構建高效的研發團隊,需要每個成員清楚認識團隊目標和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團隊領導則應扮演教練的角色,傾聽、鼓勵、訓練和指導團隊成員。[6]Walton指出信息專家在交叉學科研發團隊中有重要作用,信息專家通過提供專業的信息和知識,對研究活動進行戰略規劃、分析和評估在團隊創新過程中發揮作用。[7]Taylor等人調查發現,目標清晰而重要、溝通良好和管理支持是決定研發團隊成敗的關鍵因素,團隊管理者的過多干預和目標不清晰往往是導致團隊失敗的原因。Simpson和Barbara等人指出,合理設計和構建團隊組織可以提升團隊的創新能力。M.J.Eppler和O.Sukowski提出了組建團隊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氛圍。[2]科研團隊建設目標就是獲得在質量和數量上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創新能力提升是科技革新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團隊建設目標的終極要求。
4.科研團隊穩定性研究:科研產出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穩定的團隊對科研產出有積極作用。Jesu Rocha等人通過調查發現,屬于固定團隊的研究者個人的科研產出量比不固定團隊的研究者要多,穩定的團隊有助于團隊成員間建立協作和聯系,這都有利于他們在科研上的成長和科研產出的增加。M.Jo-sé和Martín Sempere等人的研究則指出,團隊的穩定性和團隊成員間的平等有助于形成利于提高研究者產出的社會環境。[2] 科技人才是稀缺資源,合理流動能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但是對于科研團隊來說,因為科技人才的特質與研究工作的特殊性,穩定的團隊對于團隊建設和科研產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研究脈絡分析
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檢索,發現國內學界對“高??蒲袌F隊創新能力”的研究很少,在搜索結構中以“民辦”為題名進行再搜索只獲得3個搜索結果。當前的研究主要以“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為對象,研究的方向集中在團隊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團隊創新能力的管理上。
1.科研團隊結構功能研究:內在因素。
杜海蓮、陳啟峰認為,團隊組織因素會影響團隊的創新能力,并指出研究的自由度、任務的挑戰性、團隊資源、優秀的領導風格、成員間的合作風格、合理的獎勵和認可方式、寬容的團隊氣氛和機制有利于團隊創新;而時間壓力、破壞性的評價系統、保守性、狹隘性等方面則不利于團隊創新。[2]施定國、劉鳳朝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認為,激勵機制、績效評估體系和人力資本投入是直接影響團隊創新能力三個因素。[8]卜琳華、蔡德章通過對獲得有關部門批準的高校創新團隊調研,提出團隊的領導模式、成員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團隊所處的發展時期、成員的科研背景、團隊組織結構和團隊文化史是團隊創新能力的6個決定因素。[9]
2.科研團隊管理研究:聚焦創新能力。
楊連生認為,創新能力的管理比學術團隊的組建和成員構成更為重要,并指出人本化的領導方式、成員間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團隊創新的組織氛圍、合理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有助于團隊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10]黎慶興、梁敏輝認為,不明確的科研目標、不完善的運行機制、不合理的成員結構、不規范的管理行為、不順暢的學術交流是目前高校科研團隊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2]張卿、李志敏、張志勇以農業高校為對象進行調研,發現研究方向不固定、成員結構不合理、領導核心缺乏是團隊創新能力的現狀,從管理制度的建設、資源共享、跨學科研究平臺的組建;團隊精神的發揚、考核機制的調整;團隊領導能力的提高,團隊氛圍的改善等方面提出提升團隊創新能力的對策。[11]
三、民辦高??蒲袌F隊研究發展脈絡
1.發展現狀:有待開發。
張繡望的《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建設》是中國知網上唯一以類似“民辦高校科研團隊”為題名的文章。他在文章中介紹了科研團隊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民辦高??蒲泄芾砗涂蒲袌F隊的現狀,以及提出民辦高??蒲袌F隊建設的途徑。他認為,民辦高??蒲泄芾泶嬖诳蒲泄芾頇C構、科研制度體系、人才培養機制和科研激勵機制“四個不健全”的問題;科研團隊建設存在重量級科研項目少、學術帶頭人少和科研團隊的數量少的“三個少”問題。進而他提出民辦高??蒲袌F隊建設的三個途徑:堅持“內培、外引和聯合”三管齊下,組建優質科研團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團隊科研能力;完善并推行評價考核和淘汰機制,提高科研團隊競爭力。但他的研究只分析了民辦高??蒲袌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缺乏民辦高校的優勢分析。同時,對民辦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建議也不夠具體,沒能結合民辦高校的特點提出一個適合民辦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的具體設想。
2.研究聚焦:創新能力提升。
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高??蒲袌F隊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數量較多;國內研究是近年來興起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特別針對高??蒲袌F隊的特性進行的研究更少,更不談“民辦高校的科研團隊”的專門研究?!懊褶k高?!钡奶厥馇闆r決定了,民辦高校的科研團隊建設在遵循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要選擇適合民辦高校特點的科研團隊創新能力提升方案。
3.研究未來:理論與實踐。
在理論上,通過研究,深化和豐富高校創新型科研團隊能力提升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致力于為我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蒲袌F隊創新能力提升的組織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決策指導。
通過對高校團隊創新能力的本質特征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結合現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提出提升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的一般策略范式。從而,升華高校團隊創新能力的知識和理念,深化關于民辦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提升的理性認識,豐富高校團隊創新能力的理論內容。
通過對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的案例分析,對團隊創新能力的本質特征、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因素、存在問題及其成因進行深入地探索分析,使目前高??蒲袌F隊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明晰化,為提升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的管理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支持,為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科研團隊發展的戰略選擇與管理改革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高??蒲袌F隊的創新能力提升策略已經成為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我國高校的科研團隊建設尚在探索階段,民辦高校由于辦學時間短、人才職稱結構不合理、人才流動大等制約因素,科研團隊建設更是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做好科研團隊的建設是提升民辦高校辦學水平、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途徑。借鑒國外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經驗和相關理論,發揮民辦高校體制機制優勢,研究提出適合民辦高校的科研團隊組建、運營和管理的方案,提升民辦高??蒲袌F隊的創新能力,這是當前民辦高校科研團隊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A.Chawla, J.P.Singh. Organization on Research Groups[J]. Sciemometric, 1998,43(3):79-92.
[2]喬恩.R.卡曾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團隊的智慧一創建績優組織[M].侯玲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7-113.
[3]J.E.Cohen. Publication Rate as a Function of Laboratory Size in a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J]. Eientomerries,1980(2):35-52.
[4]Hildrun Kretschmer. Cooperation Structure, Group Size and Productivity in Research Gr-oup[J]. Scientometrics,1985,7(1):39-53.
[5]J.T.Wallmark,S.Eckerstein,B.Langered etal. The Increase in Efficiency With Size of Rese-arch Teams[J]. Team Management,1973(3):80-86.
[6]M.F.Wolff. Building High-Performing R&D Teams: Collaborate and Interact[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1(34):11-15.
[7]K.R.Walton, J.P.Dismukes, J.E.Browning, An Information Specialist Joins the R&D Tea-ms[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32):32-36.
[8]施定國,劉鳳朝.基于團隊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5(3):17.
[9]卜琳華,蔡德章.高??萍紕撔聢F隊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9-21.
[10]楊連生.關于學術團隊創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7.
[11]孫和義.出人才與出成果并重,打造優秀創新團隊[J].中國高等教育,2006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