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摘要】“后電視時代”已經到來并影響著電視行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得電視新聞行業迎來新一輪的轉型期,本文將以“后電視時代”對電視新聞行業的影響為出發點,結合業界先進實踐經驗,對電視新聞的轉型之路提出意見與建議,以資業界參考。
【關鍵詞】后電視時代 電視新聞 新媒體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終端的科技含量的攀升,電視的內涵和外延變得豐富起來。 媒介和傳輸、接收的手段層出不 窮, “后電視時代”悄然而至,并改變著我們的媒介訊息接收習慣, 昔日擁有絕對傳播優勢的電視媒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之下,被稱為“電視節目三駕馬車”之一的電視新聞節目的制播也迎來了瓶頸期,了解“后電視時代”新聞節目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后電視時代”對于新聞節目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之上,根據業界成功的實踐經驗,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融合發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以期促進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后電視時代”的到來對電視新聞欄目的影響
所謂“后電視時代”,是指我國傳媒領域正在經歷的一種以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以電信、電腦、電視的融合以及電子媒體和紙質媒體的整合為主體,隨著數字電視、IP電視、高清電視和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媒介的興起而形成的嶄新媒介格局。[] “后電視時代”的到來對于電視新聞欄目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具體來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電視新聞欄目的影響力下降,稀釋作用日趨顯著
“后電視時代”最顯著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電視終端形態的多樣化,人們收看新聞節目的終端不再只局限于擺放在家中的電視機,而可以衍生出如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字電視等各種終端接收形式。更重要的是電視新聞的播出突破了傳統的電視機構安排的時間限制,觀眾通過日益豐富的終端設備將收看新聞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任意點播希望觀看的新聞內容。此外,微博微信等媒介形式的興起,使得其新聞內容不再是僅僅由傳統的電視臺制作,觀眾們正在經歷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角色轉變, 亦可以發布自己拍攝和制作的視頻,上傳至網上與眾人分享,電視新聞的“去中心化”效果日益顯著。
注意力經濟學認為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這個信息不是稀缺資源,相反是過剩的時代,人們收看新聞節目的終端、自主權以及來源形式的選擇逐步多樣化,這就使得電視新聞節目的主導地位逐步被蠶食稀釋,電視新聞欄目的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二)電視新聞欄目的制播流程發生變化
人的需求是引領媒體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后電視時代”,CSM 的收視監測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電視觀眾的收視時間呈現出持續縮短的趨勢,以最典型的黃金時間收視率為例,近十年來這一時段的收視率累計下降了近 10個百分點,2011 年上半年,所有受調查城市觀眾收視時間已經降到 168 分鐘,甚至在觀眾收視釋放量較大的暑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收視下滑。在這種境遇下,電視新聞人開始對傳媒和受眾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對欄目的忠實受眾群進行重新劃定和厘清,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以最大化覆蓋越來越重要的那部分受眾群體為目標。
為了滿足忠實受眾的電視新聞收視需求,電視新聞工作者也開啟了制播模式的轉型發展之路,傳統的新聞線索基本靠政府部門提供,新聞節目內容與受眾的新聞需求不對稱的新聞制播形式逐漸淡化。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電視新聞工作者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傳播形態進行新聞線索的搜集、整理與采訪,并借助新技術對新聞節目的播出形式進行升級,爭取以最簡單直白的形式將受眾最喜愛的新聞節目內容呈現出來。
(三)電視新聞欄目質量的良莠不齊趨勢愈發明顯
不同級別的電視臺在國家財政支持的力度、欄目的知名度、從業人員的專業程度、新聞制播的專業程度上存在著“鴻溝式”的差異,另外,節目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意識也都不一而足,在一些事件的報道中,傳統媒體秉持的拘謹、僵化、套路的語言與思路,與當今開放、平等、真誠的受眾需求也有差距,致使受眾逐漸疏離。
二、對 “后電視時代” 電視新聞融合發展的建議
“后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作為單一主導媒體的時代正在終結,新技術帶來的沖擊以及受眾新聞信息接收習慣的改變使得電視新聞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的沖擊,處于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電視媒體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必須勇敢面對的的變革,這是一場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全方位分離與整合,它涵蓋了電視產業鏈從管理、制作、播出、傳輸、營運到接收的各個環節。電視新聞從業者應該從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入手,無限放大自身優勢的同時,融會貫通,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重塑自身在新聞訊息傳播中的核心話語權。
(一)發揮內容制作優勢,掌握核心話語權
美國學者羅杰·菲德勒認為一切媒介都有它的自適應系統,當新媒介出現后,舊的媒介為了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生存,不得不尋找自己的優勢或吸取新媒介的長處來適應和發展。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媒介形態變化原則” 。
無論電視媒體發展到什么境地,科技發展如何日新月異,精品的、符合受眾需求的電視新聞欄目必然是為廣大觀眾的最終追求。相比于其他網絡媒體以及近年來日益興盛的自媒體,電視新聞欄目在新聞選題、策劃、制作、提煉以及播放上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電視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是其他新聞媒介傳播所不能媲美的。
面對“后電視時代”的沖擊與挑戰,電視新聞從業者在不斷變革的同時,應該將自身的新聞選題與策劃方面的優勢不斷放大。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堅持因勢利導,做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把關人”,精挑細選既能體現時代特色,又能引導主流輿論場的新聞內容,借助電視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進行報道策劃。并借助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無限調動電視新聞從業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爭取在“后電視時代”的新聞輿論平臺上,將自身的優勢轉化為奪取新聞核心話語權的有利武器。
(二)借助技術手段,讓電視新聞“活”起來
面對新媒介技術的沖擊與挑戰,電視新聞從業者應該因勢利導,借助這些能夠使新聞傳播更有效率的技術手段,讓原來扁平、枯燥的新聞語言生動起來,最大限度的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首先在電視新聞的選題上,電視從業者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技術為拓寬選題的渠道,而且這些受眾在自媒體平臺關注量比較大的新聞信息更具有新聞價值、更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新聞信息。其次在電視新聞的制作上,電視新聞從業者要盡可能的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新聞的素材加工上,用圖表、動畫、VR技術形象的展示扁平化的新聞語言,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運用現場直播技術讓制作和播出同步進行成為一種新常態,用這一技術打破電視新聞滯后性的壁壘。
(三)多渠道與受眾互動,提升節目的親和力
“后電視時代”受眾模式由“傳者本位”轉變為“受眾本位”,電視新聞從業者要從這一角度出發,讓電視新聞節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同時,還應通過新媒體技術與觀眾進行互動,讓他們參與到節目中來,以此來增強節目的親和力,打造良好的口碑,提升節目的收視率。
目前來看,多數電視新聞欄目在自媒體的大潮下,先后開通欄目的官方微博、微信。電視新聞節目從業者要深刻認識到新聞信息轉瞬即逝的特點,及時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起話題討論,并摘取有價值的觀點在節目中進行使用,讓觀眾充當“電視新聞評論員”。同時對于觀眾在自媒體渠道提出的問題以及提供的新聞線索進行有甄選的回復與采用,讓觀眾真正的感受到自身在節目中的“主人翁地位”。
(四)精益化管理,打造電視新聞發展的回環
“后電視時代”,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在管理和生產方式上進行精益化管理,讓自己的品牌真正能以市場主體的身份融入其中。首先,電視新聞從業者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逐步革除計劃經濟時代事業單位殘留弊端,在管理體制方面大步跟進,制播分離、管辦分離、網臺分離、政企分離、是確保抓住發展良機的客觀要求。其次,要打造具有持久影響力的電視新聞欄目品牌,并以此為基礎,借助新媒體技術通過線下營銷、線上附屬產品營銷以等形式提高節目的經濟效益。最后,要借助新媒體技術最大限度的提高節目內容的輻射程度,在新聞節目播出后借助微博、微信、視頻網站將精品節目內容發布出去,通過為此營銷來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通過以上這些精益化管理手段,真正使節目品牌能夠經受住市場檢驗后,才能為節目的升級調整以及技術革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這種形式也能為電視新聞從業者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提高其工作積極性,進而促使其在新聞報道上不斷精進。
總而言之,“后電視時代”已經到來并影響著電視行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面對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電視新聞從業者應當以一種開放的眼光,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直面挑戰,把握機遇,使得電視新聞節目在這一新的重要的發展轉型期能夠緊隨大勢。
注釋:
①李新民. 關于“后電視時代”的思考[J]. 當代電視.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