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胡麗娜 黃傳寶
數百億支圓珠筆將安上“中國筆頭”
□王芳 胡麗娜 黃傳寶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日常用的圓珠筆筆尖,竟然不是國貨。2016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座談會上,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包括圓珠筆頭上的筆尖鋼(圓珠筆尖球座)……”
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我國是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卻面臨著核心技術關難以攻克、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多年來,小小的筆尖鋼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的心結之一。
2017年1月9日,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向社會公布,太鋼終于生產出高性能、易切削、不開裂的筆尖專用鋼材。這意味著,太鋼啃下了自主生產筆尖鋼這塊硬骨頭,將為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
2017年1月9日上午,在太鋼國家級實驗中心物理力學組實驗室內,實驗員穆鑫將一根約2毫米粗、20厘米長的鋼材固定在拉伸儀器上。桌前的標簽上寫著“筆尖用鋼”幾個字,格外醒目。
經過前期反復實驗和加工制作,一批筆尖用鋼成品進入了最后的質檢程序,穆鑫正在操作的物理力學檢測正是其中的一項。在通過物理形態、化學成分等一系列檢測后,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樣品才能被允許進入量產階段。“力學檢測主要測定產品的延伸率、抗拉強度以及硬度等物理性能……”穆鑫介紹,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毫米~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抗拉性能檢測就是原材料均勻延展性能的終極關卡,只有通過這項檢測的產品,才能滿足筆尖生產的需求。
同樣,在實驗中心的化學組實驗室,張瑞霖正坐在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前,對這批鋼材的化學成分進行測定,他要從中獲取這批鋼材中鉛和碲兩種元素的含量。鋼材要制造成筆頭,必須加入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才能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任何的微量元素配比細微變化都影響著鋼材質量。鉛和碲這兩種元素正是產品易切削性的保證。“因為開發筆尖用鋼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一切都只能從零開始。從一個成分的配比、幾十公斤的試煉,到各種成分加入的多少,試驗過太多太多次……”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說道。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太鋼要想制造,必須自主開發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沒有任何參考,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參數和設計工藝方法。
王輝綿透露,此次研發突破的靈感來自山西人家里常見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軟硬適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對應的生產筆尖鋼鋼水里也需要加入工業“添加劑”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的,如果能把塊狀變細變薄,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得更加均勻,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
經過五年的嘗試,太鋼集團終于“和”出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2016年9月,實驗取得初步成功,后經過10多次大規模煉鋼,目前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可以驕傲地寫上“中國制造”四個字。
筆頭用鋼分為筆尖球珠和球座體兩個部分。其中,直徑0.5毫米~1.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生產需要,還可供大量出口但直徑2.3毫米的球座體的技術,長期以來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一組數據顯示,按照中國每年生產380億支筆計算,需要以12萬元/噸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鋼材。
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我國為何無法實現筆尖鋼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王輝綿介紹,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其實需要20多道工序。筆頭里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多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碗口,其尺寸精度都在兩個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加工時既要容易切削,還不能開裂,這對原材料鋼材性能提出極為苛刻的要求。
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太鋼是參與企業之一。王輝綿說:“我們對各個行業的新材料、新產品都有一種敏感性,就是能發現一些行業對新材料的需求,引領這個行業的新材料的應用。”然而,盡管從業已達26年,王輝綿卻坦言:“筆尖鋼的研發一直是個難題!”“特別是李克強總理提出之后,我們借鑒了一些煉其他鋼的經驗,再通過技術改良,把塊狀加入改成‘喂線’加入,以此來保證鋼材特性的均勻。”最終,在電子顯微鏡下,王輝綿和攻關小組成員終于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
中國最大的制筆公司之一——寧波貝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對太鋼生產的不銹鋼線材做的筆尖做了一些應用性的測試。經過測試,應用太鋼筆尖鋼的產品出水均勻度、筆尖耐磨性基本上跟國外進口的一致。
對此,太鋼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一些筆頭企業已經陸續開始向太鋼批量購買筆尖鋼產品,未來兩年,太鋼生產的筆尖鋼有望完全替代同類進口產品。

工作人員正對筆尖鋼產品進行檢測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7年1月9日,記者在太鋼獲悉,由太鋼負責起草的《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標準正式通過全國鋼標委審核認定。該標準的制定,填補了我國該類產品標準的空白,對于提高我國相關筆頭用鋼的生產和實物質量水平,打破國外壟斷、有效替代進口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有力促進我國鋼鐵行業的提質增效和品種優化升級。
2016年年初,李克強總理發出“圓珠筆頭之問”,引起業內強烈反響。作為不銹鋼行業的領軍企業,太鋼迅速響應,立即組織精兵強將,圍繞球座體材料國產化開展了一系列工藝技術研究攻關。在5輪近百次的試驗中,太鋼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穩定性、耐銹蝕性等7大類難題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貴重金屬合金均勻化、夾雜物無害化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為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切削不銹鋼絲的技術要求不但高而且指標參數繁多。面對國內外尚無專用的易切削不銹鋼筆頭線材標準,現有的通用標準也不適用的情況,太鋼在前期大量的試驗和實踐基礎上,著手組織起草《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標準,在分類及牌號、力學性能、表面質量等方面進行規范,完成了該標準的起草,經過全國鋼標委專家完善,最終成功制定出我國第一部《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標準。
起草和制定國家(行業)標準,是一個企業技術、裝備、工藝、產品等方面綜合實力的體現。評審會上,與會委員和專家對該標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標準理論研究扎實,工藝技術完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致同意該標準通過審定,上報國家主管部門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