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紅,趙克霞,許應生,王萌,陳曉芳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六安237000)
衛生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實踐探析
——以皖西衛生職業學院為例
徐茂紅,趙克霞,許應生,王萌,陳曉芳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六安237000)
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高低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在培養過程中,應秉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衛生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及《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高等職業院校應創新辦學觀念,開放辦學、結合市場、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履行職業院校應盡的責任。
藥學類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工作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責任重大,社會關注度高,對人才的素質、培養的過程要求高。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縮短學校教育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保證藥品的安全合理使用,學院積極與醫藥企業聯系,開展校企合作,引店入校,創建“前校后廠”的辦學模式。
2.1 校內建成社會藥店
經校企雙方協商,由企業出資、學校免費提供場地在校內建成150m2的實訓基地(淼森大藥房),該藥房已由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正式向社會和校園內師生營業,同時為藥學專業學生提供真實工作崗位教學、見習、實習、就業等服務,使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參與工作實踐,方便了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
2.2 開設“淼森”訂單班
經校企雙方協商簽訂訂單班協議,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學生,既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同時又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截至目前,訂單班為企業輸送三十余名員工,其中有部分員工已成長為技術骨干,在企業擔任重要崗位職務。
2.3 搭建教師頂崗平臺
校內專任教師理論知識較豐富,但業務實踐欠缺,安排教師輪流在校園店或連鎖企業總部頂崗實踐,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提升教學水平。
2.4 提供教師社會服務的機會
校內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專業知識,安排其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服務和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輔導工作,提高專業教師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2.5 組織企業專家講授相關課程
企業專家具有豐富的藥品經營管理經驗,經協商,企業每學期安排2~3名從事藥品經營管理人員到學校從事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藥品經營企業管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
3.1 美化校園環境
淼森大藥房門口設置彩虹門,周邊道路設彩旗、夜間購藥燈箱,宣傳欄張貼安全用藥卡通圖片、會員日活動安排等,形成校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
3.2 方便師生購藥
校園內開設社會藥店,方便師生購置常用非處方藥,同時藥店內執業藥師提供用藥指導服務,提高師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3.3 營造職業教育氛圍
職業教育重在實踐、重在應用、工學結合、問題導向,通過校園店平臺建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3.4 帶動示范效應
校園內開設淼森社會藥房,帶動醫學美容技術、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并在校園內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同時,可為其他兄弟院校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提供借鑒和指導。
3.5 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主要在課堂進行,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學習興趣不高、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不對接,通過校園店平臺建設,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是實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在服務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在合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和制約著校企合作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4.1 校企雙方的合作熱情不對等
企業通過經費或設備的支持,加強校內實訓室建設,解決學生實訓、實習上崗問題及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企業認為培養人才是高職院校的責任和義務,自身只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投入成本后短期收益較慢、不明顯,因而沒有將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的價值鏈中。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凸顯,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可以隨意挑選。因此,企業對高職院校提出的合作培養人才不感興趣或“作秀式”合作[1]。
4.2 企業崗位要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對接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社會適應性、終身學習理念、學習能力、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企業則看重畢業生頂崗能力、完成崗位任務的能力、為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能力。企業崗位要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對接,因而不利于校企合作的發展[2]。
4.3 校企合作良性發展與國家現實舉措不對接
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雖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出臺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性文件,但這些法律法規對于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規定比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企業多從其自身利益考慮,不積極參與“訂單式”教育也就不足為怪。
為發揮校企合作的育人作用,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建議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和突破。
(1)政府主導:制定相關法律規定,明確企業有為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出臺為企業減免一定稅費的優惠政策,引導和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高企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可喜的是,目前政府已出臺相關管理規定[3]。
(2)互惠雙贏:互惠雙贏是校企合作的基礎,企業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符合崗位要求的員工,學校需要企業幫助解決學生實訓和就業。只有真正實現了互惠雙贏,校企合作才能步入良性發展之路。
(3)加強調控:校企合作能否長期運行,取決于校企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成立推動校企雙方長期合作共贏的機構,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4)保障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相關規定,如《聯合辦學協議》《“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頂崗實習管理規定》等,規范和制約校企合作培養全過程,將企業標準和教學標準有機融合,深入推進校企合作。
[1]徐明成.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30.
[2]陳美君.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6(3):91.
[3]董嘉佳.建立校企緊密型合作機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236.
G640
A
1671-1246(2017)18-0008-02
安徽省教育廳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3sjjd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