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鵬,莊百鵬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創新方式方法 提升高校思政課吸引力
陳樹鵬,莊百鵬*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目前高校思政課吸引力不強,缺乏話語權和影響力,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當從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捍衛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領導地位,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運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和溝通,運用正面引導和案例教學,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真正發揮思政課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思政課;意識形態危機;話語體系
當前部分大學生的弱國心志表現突出,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制度,向往國外的“美好生活”,出國旅游熱、留學熱、境外消費熱等現象較為常見。有些大學生對國家制度不自信,受到西方三權分立思想的影響,甚至在教師面前提出此類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一味地對西方民主制度進行批判,并不能讓學生改變思路,因此我們需要從側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從中西方國家的起源、發展的歷史維度進行比較,結合當代中國國情來分析為什么我們必須走自己的道路。習近平在系列講話中提出了“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工作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四個自信”實際上是應對當前思想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堅定的政治信念、理性的改革智慧和巧妙的應對策略。當前高校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地位,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與當代價值。中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挑戰和困難,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更趨隱蔽,轉型社會的多元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定干擾。因此,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創新。
目前高校思政課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不自信。盡管黨和國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習近平的系列講話中也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社會上仍然還未轉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看法,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論界還未真正具有話語權。目前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來自西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仍然占據主要地位。習近平在系列講話中提到了“四個自信”,這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我們必須要有自信,必須要有創新,而不能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趨。歷史事實證明,“全盤西化、全盤移植”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西方出現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種族問題、宗教問題等都證明了西方的發展模式、制度、價值不是神話[1]。相反,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其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帶動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實行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等為世界所做的貢獻也證明,話語體系需要實力作為支撐,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已經做到了。
“回到馬克思、恩格斯原典話語”的復歸路向、“復活傳統話語”的復古路向、“套用洋人話語”的西化路向都無法科學解釋中國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即將發生的“故事”,都無法準確破譯中國奇跡背后的奧秘,因而也都不可能成為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正道[2]。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矛盾的凸顯,大學生對待中國所面臨的問題總會提出質疑。中國的問題是時間壓縮和空間壓縮的結果,我們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就是中國共產黨自革命到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和創新成果,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得以檢驗的真理。高校思政課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反對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割裂開來。只有堅持創新,不走“老路”“邪路”“古路”,不走極端,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到新的高度。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已經逐漸占據了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一個主要工具,并逐漸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大部分輔導員、教師都會借助微信、QQ等互聯網工具來進行一些輔助性工作。隨著網絡課堂、微課等新的教學方式的應用,教師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宣傳教育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而這些方式的核心實質上就是“溝通”。因此,創新方法,利用現代科技、互聯網技術,以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方式來加強與大學生的思想溝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華南師范大學在思想政治領域取得的一些創新成果非常值得借鑒。華南師范大學通過建立“青網計劃”工作坊,對大學生思想動態、關注熱點、實際需求和行為信息開展大數據即時分析,動態掌握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比如,交友婚戀等活動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及時研判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3]。該校還和鳳凰衛視聯合制作了鳳凰微課,這些都是在新的教育技術條件下采用的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目前許多教師、輔導員反映大學生對于思政課不關心、不上心,上課玩手機、睡覺、看其他書籍的大學生非常多。在廣州,曾有記者暗地訪查思政課,見到許多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要想使思政課有吸引力,就要調動起大部分大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名大學生都能夠對思政課有興趣。另外,可以在授課方式上進行創新,盡量使教學方式多元化,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授課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
當前,“慕課”(Moocs)、微課、在線教育、網絡課堂、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等對思政課產生了較大沖擊,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場新的“教育革命”。從本質上來看,以上新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信息來源渠道多元化,但是科技猶如一把雙刃劍,在信息量大增的同時,也干擾了大學生的信仰、價值觀、是非觀。一些新媒體一味抓眼球,博取關注量,附帶不良信息,不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時,我們要注意把握“度”。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在課堂中教師常常會引用一些社會熱點案例,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具有正面導向作用。堅持正面引導,才能使案例教學發揮正面的作用。盡管現在媒體發達,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但如果教師在授課或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灌輸負面信息,那學生就容易形成較為消極的觀念,從而形成消極的意識形態,甚至可能會產生諸如“外國的月亮總是圓的”的錯誤想法。絕大多數大學生沒去過國外,只是從媒體、網絡上對西方國家有所了解,如果沒有受到正面引導的話,大學生很容易從主觀出發,比較膚淺地認識這些問題。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提到:一個教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么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廣大教師應當堅持正面引導,重點不在于教師引用了什么案例,而在于如何在這些案例當中體現社會正能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教學目的看,所謂正面引導,不是教師簡單地講“好”不講“壞”,也不是教學中案例本身的積極或消極觀念,而是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4]。教育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學生身上,案例教學的重點在于案例的選擇,也在于案例的辨析,更在于總結經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要立足國情,把科研、教學和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結合起來,創新方式方法,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喜愛的課程。
[1]王義桅.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陳曙光,周梅玲.論中國道路的話語體系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6(1):9-14.
[3]張建軍.“青網計劃”工作坊傳遞正能量[N].經濟時報,2016-06-20.
[4]周建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正面引導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10-112.
(*通訊作者:莊百鵬)
G640
A
1671-1246(2017)06-0004-02
廣東省高職教育醫藥衛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6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20161003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