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芝
(長治衛生學校,山西 長治 046000)
46例布魯菌病性脊柱炎的臨床護理探討
江景芝
(長治衛生學校,山西 長治 046000)
目的 探討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的整體護理措施。方法 采用的整體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病情觀察、配合治療、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等。結果 46例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及整體護理措施,臨床癥狀消失,患者較快康復。46例患者中,痊愈者44例,占95.7%;好轉者2例,占4.3%;總有效率100%。結論 良好的治療方法,規范、科學的護理措施是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盡快康復的保證。
布魯氏菌病;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整體護理
布魯氏菌病是牧區一種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的系統性、變態反應性疾病,又稱“波狀熱”“馬爾他熱”,屬于我國當前的重大動物疫病,法定傳染病中的乙類傳染病。臨床上以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肝脾腫大等為特征,少數患者有嚴重的并發癥,如腦膜炎、心內膜炎、關節炎及脊柱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是脊椎多個部位感染布魯氏菌病引起的疾病[1],常累及椎體、椎間盤、關節突關節、脊椎旁組織、硬膜外腔等。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除布魯氏菌病的常見癥狀、體征外,多表現為持續性頸、胸、腰背部疼痛及四肢疼痛等,脊椎活動受限,深壓痛及叩擊痛明顯,持續性胸部、腰背部及頸部疼痛,伴相應節段神經根放射痛或脊髓受壓癥狀。我校臨床教學醫院在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期間共收治46例患者,現將有關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我校臨床教學醫院,即晉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附屬長治太行醫院(長治市布魯氏菌病研究所)共收治住院患者354例,均有明確的流行病學接觸史,實驗室檢驗結果陽性,符合國家制訂的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2]。經CT、MRI影像檢查診斷為脊柱炎,排除脊椎結核、腫瘤,共確診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患者46例。性別:男性43例,女性3例;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68歲,平均43.7歲;病程:從發病到確診6~16月,平均9.5個月;發病部位:頸椎1例,胸椎6例,腰椎35例,胸腰椎同時發病4例;臨床癥狀:除發熱、盜汗、便秘等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經痛、肌肉痙攣、脊椎運動受限等癥狀。下肢癱瘓者2例。
46例患者均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3],西醫采用利福平、多西環素、異煙肼、維生素B6、肝泰樂等藥物治療,中醫采用辨證施治原則進行治療。總療程一般為6個月,住院治療20~30天,出院后繼續口服藥物治療5個月鞏固療效,3個月復查一次,視具體情況停藥,一般服藥6個月就可停藥,少數患者根據病情需服藥10~12個月。住院期間對所有疼痛患者進行針灸、按摩、牽引、中頻脈沖、超短波等中醫康復治療。對2例具有手術指征者采用手術后路椎板切除減壓+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
1.3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體溫恢復正常,神經根疼痛或脊髓受壓癥狀消失,體力和勞動力恢復,布氏桿菌凝集試驗為陰性;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神經根疼痛或脊髓受壓癥狀消失,體力和勞動力基本恢復,布氏桿菌凝集試驗陰性;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無明顯改善。本次參與研究的46例患者中,痊愈44例,占95.7%;好轉2例,占4.3%;總有效率為100%。
2.1護理診斷與護理目標
2.1.1護理診斷[4]體溫過高:與布魯氏菌引起的毒血癥有關;疼痛:骨關節、肌肉、神經痛,與病變引起的骨關節、肌肉、神經損傷有關;軀體移動障礙:與骨關節、肌肉受損有關;便秘:與發熱、神經痛等有關;焦慮:與知識缺乏、病情反復有關。
2.1.2護理目標 患者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骨關節、肌肉、神經疼痛緩解或消失;配合治療,進行被動運動,恢復肢體功能;情緒穩定,治療的信心增強,焦慮程度減輕或消失。
2.2心理護理
布魯菌病性脊柱炎病程長,病情重,患者擔心預后差,怕留下后遺癥,成為家庭的負擔和累贅;擔心疾病傳染,怕傳染給家屬,再加上疾病的折磨、經濟負擔的壓力,因此患者易出現悲觀、失落、焦慮、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患者的依從性差。我院護士針對患者的家庭、經濟、文化、病情等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盡早進行心理疏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本病的病因、臨床表現、主要治療方案及疾病預后情況,說明發熱、多汗、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是本病的常見癥狀,經過正規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不需要采取隔離措施,并適時介紹我院是專業治療該病的機構,專家經驗豐富,醫療設備先進,治療成功的病例比例很高。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顧慮,使其樹立重新生活和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下一步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醫院管理者與財務會計人員應積極重視當前醫院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從提高重視程度,加強人員培訓出發,建立健全科學的內控機制與體系,確保醫院內部審計部門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強化對內部的監督與核查,對現存不足加以改進,才能全面提高醫院的綜合實力,推動醫院的經營與發展。
2.3病情觀察
針對患者的病情變化,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關節肌肉疼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等,主要關節有無強直、畸形,肌肉是否出現萎縮;觀察神經系統的癥狀變化,如腰背痛、下肢痛,經過治療是否緩解;觀察患者用藥后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如多西環素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告訴患者應在飯后服藥,并注意檢查肝、腎功能。鏈霉素可引起聽神經損害,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耳鳴、聽力減退、平衡失調等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通知醫師停藥;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入量,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采取積極救治措施。此外還檢測患者的血常規、電解質以及肝、腎功能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
2.4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患者因發熱、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很容易出現便秘,故應建議患者多食用牛奶、雞蛋、魚肉、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對食欲差者,應鼓勵少食多餐,一般每日進食4~5次,每次200~300 g,多飲水,每天2 000~3 000 ml,一般不需要流食、半流食,普食即可。堅持每日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對進食過少、出汗過多者或有脫水癥狀者,應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
2.5疼痛護理
本組患者均有疼痛癥狀,因布魯氏菌易侵犯關節、肌肉組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等多系統、多器官,從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當神經干或神經根受累會出現神經痛,表現為腰背部、下肢劇烈疼痛,疼痛難忍。針對此類患者一般建議臥床休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由護士或患者家屬幫助患者翻身,防止發生壓瘡及下肢靜脈血栓。對于疼痛評分≥4分的患者,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緩解疼痛[5],如芬必得、次氯酸鈉,必要時給予哌替啶肌注。還可以配合針灸、理療、按摩等,以減輕疼痛對患者的惡性刺激。
2.6發熱護理
本組患者發熱42人,占91.3%。多數患者除疼痛外,伴有發熱、多汗等癥狀,體溫在38℃~40℃。對于發熱患者護士應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對高熱不退者可遵醫囑采用藥物降溫,如賴氨匹林靜滴等,注意用量不宜過大。護士每天定時測量并準確記錄患者體溫情況,注意觀察熱型、發熱持續時間以及伴隨癥狀等。患者出汗多時應給予溫水擦浴,更換內衣、寢具,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并防止受涼。
2.7壓瘡護理
本組患者入院時兩例發生壓瘡,占4.35%。入院后請外科醫師對壓瘡及時進行手術清創,去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采取的護理措施[6]為定期翻身、減壓,讓患者經常翻身、更換體位,每2~3小時翻身1次,局部可使用氣墊、氣圈等。輔以紅外線照射、中藥外敷等護理措施,促進壓瘡創面盡早愈合。預防壓瘡的關鍵在于消除誘發因素,做到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換。對其他臥床尚未發生壓瘡的患者使用氣墊床,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改善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發生、發展。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無碎屑也是防治壓瘡的主要措施,同時還應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和干燥,增加患者營養,多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2.8手術患者的護理
本組對兩例下肢截癱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后康復良好。術后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切口滲血、滲液、引流、肢體感覺運動功能和大小便情況。遵醫囑給予吸氧、抗感染、補液、保持正確的體位和軸線翻身[7]等護理措施。臥床期間加強基礎護理和早期功能鍛煉指導,預防壓瘡和下肢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
2.9健康教育
患者缺乏布魯菌病性脊柱炎防治知識,護士應簡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布魯氏菌病性脊柱炎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疾病轉歸,讓其放下包袱,積極配合治療。告訴患者出院后應堅持規律服藥,1~2個月復查肝、腎功能,對于初次服藥(多西環素、利福平)發生輕微藥物反應者,告訴其不要緊張,一般適應1周左右癥狀即可消失;對于中度藥物反應者,可給予對癥治療,盡量不要停藥;對于重度藥物反應者,可以停藥或減量,也可以使用其他副作用小的藥物替代。出院后避免再次接觸羊、牛、馬、豬等病畜,合理膳食,勞逸結合,提高機體免疫力。
2.10護理評價
護理評價應貫穿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治療、護理的始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護理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評價患者的體溫是否正常;骨關節、肌肉、神經疼痛是否緩解或消失;軀體移動功能是否恢復;患者是否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情緒是否穩定、治療的信心是否增強、焦慮程度是否減輕或消失。
(1)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是布魯氏菌病的一種少見的并發癥,據報道發病率為布魯氏菌病的2%~53%[8]。山西省長治市為非牧區,以傳統農業為主,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牧民較少,但我們發現近年來布魯菌病性脊柱炎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可能與從事養殖業人員增多、醫院影像檢查技術先進等有關。過去幾十年僅靠X線片診斷,只有在脊椎椎體破壞十分嚴重的情況下才能被發現。在我院1.5T超導磁共振投入使用后,對布魯菌病性脊柱炎做到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據趙鵬飛等[9]報道,與普通X線、CT相比,MRI是檢測早期布魯菌病性脊柱炎的最有效手段,具有高靈敏度,并能較好顯示椎旁與硬膜的外侵范圍。
(2)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病程較長,病情較重,大多需要臥床休息。護士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采取整體護理措施,如心理護理、發熱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等。我院通過早發現和早診斷、規范中西醫結合治療、適宜的健康教育、恰當的護理干預,使所有患者減輕了疼痛,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3)護士應對布魯菌病性脊柱炎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讓患者積極配合醫生、護士做好治療、護理工作,爭取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1]郭愛廷,江景芝.非牧區布魯菌病性脊柱炎3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33):291-292.
[2]梁晨,魏偉,德恩金,等.布魯菌病性脊柱炎臨床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6):622-623.
[3]江景芝,郭愛廷.中西醫結合治療布氏桿菌病500例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3):15-16.
[4]張小來.內科護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5]夏曉燕,李麗.精細化護理在8例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護理中的運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20):208-209.
[6]韓英.褥瘡護理進展[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10(2):2145-2146.
[7]楊新明,孟憲勇,張瑛,等.手術治療胸腰椎布魯桿菌性脊柱炎[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7):600-606.
[8]陳紅磊,王姣麗,李玉平.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2):150-151.
[9]趙鵬飛,高陽,牛廣明.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磁共振的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16(8):625-629.
R195
B
1671-1246(2017)06-0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