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業標
(浙江省永康衛生學校,浙江永康321300)
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調查與教育對策探討
朱業標
(浙江省永康衛生學校,浙江永康321300)
目的了解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現狀。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隨機對某衛生學校2016級護理專業一年級360名學生的職業情感、職業認識、職業行為、職業期望和職業價值觀等進行調查。結果該校學生在職業選擇、認識、情感、期望和價值觀等方面認同率均較低。結論建議針對影響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變量,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措施。
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教育對策
職業認同是指職業人對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從而形成堅持職業選擇的愿望、職業動力及職業忠誠感,是做好本職工作、達到組織目標的心理基礎[1]。中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即學生本人承認自己是中職學生以及將來的職業角色,認可職業的價值,并對這個職業的各個方面做出積極的感知和正面的評價[2]。中職學生處于即將踏入特定職業崗位的時期,他們對于將來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勢必會影響到其實踐行為。鑒于在校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重要性,筆者以某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樣本,了解其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和相關影響因素,為提升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感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浙江省永康衛生學校2016級學生,女性,年齡15~17歲,為五年一貫制中職學生。問卷是在參考胡忠華[2]的職業認同問卷的基礎上,征詢專家意見后自行設計完成,內容包括職業情感、職業認識、職業行為、職業期望和職業價值觀等。采取隨機調查方式發放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50份,有效率為97.2%,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缺乏自我認識,護理職業意識不強
認識自己、認識職業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職業生涯規劃能否成功實踐的關鍵,但調查結果表明,只有26.4%的護生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有80%以上的護生不清楚一名合格護士應具備的心理素質,也無法確信自己將來是否適合護理職業的各項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很多護生對自己缺乏準確的認識,對將來從事的護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認知。
2.2 缺乏切合自身實際的考慮,職業目標模糊
調查結果表明,僅有24.0%的護生喜歡護理專業,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多為保健需要(約占55%),46.3%的護生尚未實施自己的職業規劃或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22.1%的護生從未主動向他人詢問或討論未來的工作。在訪談中發現許多護生雖然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但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將來的職業,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沒有概念。
2.3 參與面不夠廣,職業態度不夠端正
調查結果表明,入校前曾參與過護理有關的社會實踐的護生只占7.7%,且44.7%的護生在校期間很少實施自己的職業規劃,有23.3%的護生未試圖了解各類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很少甚至沒有收集職業或升學方面的信息,24.3%的護生畢業后有不從事本專業對口工作的考慮。這充分說明大多數護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工作沒有計劃,即使有計劃也難免存在理想化傾向,同時缺乏對專業和將要從事職業的社會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
2.4 職業價值取向偏頗,過于注重個人感覺
調查發現,對“畢業后,我會非常愿意從事本專業對口工作”,僅34.0%的護生表示“符合”;而追問其余護生為什么不愿意時,她們都言及“護理工作就是打打針、拿拿藥、端端盆”。在“我認為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標準是什么”調查中,選擇“獲得工作快樂”的學生占41.0%,選擇“社會地位高”的占25.0%,選擇“工資高”的占18.7%,選擇“職位高”的占8.8%,選擇“適合自己”的占6.4%。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護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過于注重個人的感覺,很少考慮社會實際需求和人生發展規律,在職業價值取向上體現出現實化、實用化、功利化和自我化等特點。
3.1 重視入學教育,激發學生專業熱情
中職學校要從學生進校到畢業全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教育。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選擇了將要從事的職業,入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業教育,是與社會生產第一線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針對新生入校時對專業認識不清問題,通過入學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牽引,增強其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加深對職業角色的情感,促使學生形成堅定的職業認知,激發對所學專業的熱愛之情,端正學習態度,積極進取。
3.2 明確中職學校培養目標,增強學生職業情感
中職教育培養的是有一技之長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盡量挖掘其特長與閃光點,鼓勵其張揚個性。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構建課程體系,充分體現針對性與實用性。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先實踐后講理論,讓學生帶著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學理論。同時,在實訓環節全面開展職業角色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明確職業行為規范,加強責任感、同情心和博愛心培養。
3.3 加強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生學業成就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來源是個體的成功體驗[3]。中職學校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被動選擇所學專業特點,制定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增加學生學習成功率;幫助學生樹立“我能成功完成學業目標”的信心,學會正視失敗,正面引導,形成積極的歸因態度,認識到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時,有效開展遞進式實踐教學,使學生識崗→練崗→臨崗→頂崗,這符合中職學生認知規律,實現了校內教學與崗位實際的有效對接,使學生確信通過自身努力能取得理想的學業成就。
3.4 開展職業生涯指導,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
中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不能局限于畢業前指導,而要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學校應建立全程化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制訂各年級學生的指導方案。低年級學生側重培養職業意識,鞏固專業思想,了解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的素質要求,培養職業道德,樹立職業理想;高年級和畢業班學生側重培養職業能力,增強實踐能力,掌握擇業技巧等。盡早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有利于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與專業實踐相互滲透,有利于臨床教師以穩固的專業價值理念和行為影響學生的專業情感[4],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的熱愛之情,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體會到職業的價值,成為一名具有濃厚專業興趣、較強專業能力、良好職業認同感的合格人才。
[1]湯國杰.職業認同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系機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胡忠華.四川省護理本科生職業認同調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7.
[3]王君,高陽.不同學歷臨床護生自我效能感比較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10):954-955.
[4]白聯締,吳冰,曾小娟,等.美國護理本科課程設置的啟示與借鑒[J].醫學與哲學,2012(11):63-66.
G526.5
A
1671-1246(2017)11-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