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依托家訪活動構建高校“1+2+N”家校協同教育模式
李茜茜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大學生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兩個抓手,本文依托家訪活動,構建高校“1+2+N”家校協同教育模式,形成輻射面廣、受益面大的全員育人機制。
高校;家訪活動;家校協同;教育模式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6年底順利召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再次被提升到一個重要的地位。如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如何合理挖掘各種有利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實現學校與家庭全程、全方位育人,都是當前高校應該重視的問題。
“家校”即學生家庭與學生受教育學校,“協同”則是合理地發掘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共同完成既定目標。其中,各種要素的地位與作用雖不相同,但最終目的是一致的。
“1”是指一個中心目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2”是指兩個抓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兩個著力點,要切實提高學生素質,就要家校合作共同發力;“N”是指多種手段,如家訪活動、新媒體平臺、家長開放日等。
家校協同教育模式旨在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該模式的特點有:(1)目的一致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2)作用相互性。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每個決策的制定或是每個方案的實施都離不開兩者的溝通。(3)地位的平等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補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孰輕孰重問題,家長與教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地位是平等的。
如今的大學生多數是“95”后,也有不少“00”后,被稱為“拿著手機奔跑的草莓族”。這類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外表光鮮亮麗,追求時尚,但是內里綿軟,像草莓一樣碰不得、壓不得也放不得。中學期間他們專心讀書,缺少生活上的磨練,在進入大學之后就出現種種焦慮:人際關系緊張,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洗衣服、打掃宿舍等生活瑣事無法自理。此外,大學教學方式與中學時代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學生學習自主性要求更高。在進入大學后,如果對學生不加以思想上的引導,很多人就會變得懶散,迷失在象牙塔中。
面對教育對象的變化,高校也積極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培養方案,提升大學生個人修養,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精神,打造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學校教育僅僅起主導作用,利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讓學生汲取知識,鍛煉能力。大學生教育離不開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支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其教育理念與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發展。所以,學校還要有效整合家庭教育資源,構建家校協同教育模式,助推大學生發展。
構建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的手段有很多種,如家訪活動、新媒體平臺、家長開放日、遠程教育等,特色鮮明,輻射面廣,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
家訪是了解學生實際生活環境的最主要途徑,也是構建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的基本手段。家訪對象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習能力差和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為重點,以學校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由近及遠,部分情況特殊的偏遠地區學生家庭也要走訪,具體走訪數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家訪人員以輔導員為主,部分兼職班主任也可參與,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邀請心理咨詢專家或資助中心教師參加,提高家訪活動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家訪人員在家訪過程中主要向家長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與家長共商促進學生發展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家庭狀況、成長環境及在家的思想狀況、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個性特征;告知學校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輔導和幫扶措施;對經濟困難學生家庭進行慰問;征求家長對學校及學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通過家訪活動,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加深了雙方對學生的了解,共同發力,讓學習困難和沉迷游戲的學生意識到大學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成績;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家訪輔導員往往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從而對其提供有效的幫助。
家訪活動是個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家訪經費不足。學校應該有專項經費用于家訪活動,但是很多學校忽視了這方面經費的劃撥。二是學生和家長對家訪的誤解。學生認為家訪是老師向家長告狀,家長覺得輔導員去家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三是全員育人目標很難達成。社會、家庭、學校和政府四者要深入合作,共同發力,爭取建立良好的育人環境。四是缺少長效性。通過家訪輔導員基本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后,應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因材施教,多與學生溝通,積極配合學校健全家校協同教育制度,發揮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作用。
促進高校學生的發展僅僅依靠幾次家訪是遠遠不夠的。家訪是一種手段,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家訪為契機,樹立家校協同意識,構建家校協同教育機制還有以下手段。
家長開放日。學校可以每學期組織一次家長開放日,依托這個活動開講座、進行問卷調查等,了解家長對大學生教育的建議,并有針對性地采納。學校可以邀請家長與學生互換身份,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也讓學生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增進彼此的了解與感情。
新媒體平臺。學校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邀請家長加入,及時發布學校相關政策和學生生活動態等,家長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學校還可以成立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優秀的教育類文章,搭建教育新平臺。此外,遠程教育、家長座談會等途徑也可以促進高校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高校“1+2+N”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社會、學校、政府和家庭等的共同努力,不僅在學生的學習、經濟、心理上進行指導與幫助,還要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涯,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G420
A
1671-1246(2017)19-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