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102100)
蘊育在醫患矛盾中的思維方式及應對策略研究
劉麗英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北京102100)
就醫患矛盾中存在的邏輯思維及與客觀事實間的沖突,對醫患矛盾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挖掘出醫患矛盾中隱含的思想觀念,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
醫患矛盾;思維方式;應對策略
醫患矛盾是指在醫患雙方因陳述、想法或行動之間的不一致而造成的醫患間的敵對狀態。傳統的醫患矛盾的范疇存在著兩種涵義:一種是邏輯矛盾,一種是辯證法矛盾。邏輯矛盾指的是醫患雙方觀念或行為間的互相排斥或雙方的判斷不能同時是真也不能同時是假的關系。辯證法矛盾即指醫患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指醫患雙方各個對立面相互依賴而又相互排斥的關系。我們在此討論的醫患矛盾,是邏輯矛盾和辯證法矛盾的交集,即指醫患雙方存在的邏輯思維與客觀事實相沖突而被動選擇的對立統一關系。
1.1 醫患矛盾中的向性思維
公立醫院作為政府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其最具典型的性質應為公益性。公益性決定了公立醫院不以盈利為目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公立醫院的自主經營權逐漸被放大,醫院行為逐漸市場化;同時,政府對醫院投入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一方面,人們的順向思維普遍認為,缺乏公益性質的醫院,其治療價格水平普遍上升,那么患者用較高的醫療花費也就應該能夠享受到在其他市場經濟行為中享受的服務待遇,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種與人們順向思維相違背的社會現實,使處于劣勢地位的需方(患者)存在著很大的不滿,供需之間的這種地位和心態的不平等是造成醫患矛盾加深的本質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患者習慣于把醫生和醫院融為一體,把自己治療的花費歸咎于醫生的作為,認為醫生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且醫生是患者的直接面對者,患者更傾向于向醫生發泄自己的不滿。醫生的向性思維則認為,患者只花幾元的掛號費,卻要浪費自己很長的時間是極其不劃算的。這種把醫患關系歸結為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不適宜的[1]。
1.2 醫患矛盾中的事后歸因謬誤
醫患糾紛事件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醫患雙方均把問題僅僅看作是醫學的,而不是社會的、文化的、法律的、教育的、宗教的等。醫患雙方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患方習慣于從醫方尋找證據,而醫方則習慣于從自身治療方面或就患者本身的疾病狀況方面予以辯護。醫患雙方均習慣于把問題局限在醫學的領域,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狀態、社會狀況、道德觀念等。促使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人們卻習慣于把一個事件歸咎于其直接處在的環境,把其他的因素都作為背景而忽略不計。這種醫患雙方均存在的“一果只一因”的思維方式是現代醫患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的重要因素。
1.3 醫患矛盾中的本末倒置
如果把醫療衛生行業看作是一個市場的話,那么醫方無疑是該市場中的服務者,患方是被服務者。而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在于供求之間地位的不對等、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這與泰勒所說的稟賦效應有關:當一個人開始擁有一件物品時他對該物品的價值評估會立即大于自己在占有該物品之前的價值評估,也就是當某個人患病時就意味著健康的損失,以得病之前的狀況為參照,人們對失去健康時的痛苦程度遠遠大于得到健康時的欣喜程度[2]。這種稟賦效應使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使得本來處于決定地位的被服務者不僅喪失了其選擇的自主權,而且更是處于被動的地位。患者作為醫療服務的體驗者和醫療后果的承擔者,其決定權卻被迫交于醫生。這種被服務者和服務者的決定權及地位的本末倒置,亦是引發醫患矛盾的導火索。
2.1 醫患矛盾向性思維中隱含的價值觀念
首先,醫生作為社會人,其從他人、社會中得到滿足,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對社會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醫生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和推動那些成熟的、有證據的、可能實現價值的技術到達有需要的患者[3]。其次,醫生又是社會人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職業人,其職業特殊性又使其人生價值有別于普通社會人,突出地體現在醫生的社會價值有無、大小取決于該醫生為患者、社會提供的醫療服務數量和質量或該醫生的醫療行為及結果是否被患者、社會接受及接受的程度[4]。
2.2 醫患矛盾事后歸因謬誤中隱含的整體觀念
造成一個事件的發生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而醫患雙方僅就醫學技術這一方面對醫學結果產生辯護,這種仍局限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思維方式與現代迫切需求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顯得格格不入。新醫學模式呼吁人們用整體的觀念看待醫學、看待疾病。整體主義強調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層面間的界限模糊,并把人的現實詮釋作為一種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的相融,人存在于和諧的能動狀態中[5]。醫患糾紛的發生更多的是醫患雙方尚未正確看待當前新醫學模式的要求。只有從整體出發,從醫患雙方各自對疾病的態度出發,才能有效避免醫患雙方互推責任而造成的醫患關系緊張的局面。
2.3 醫患矛盾本末倒置中隱含的權力觀念
醫患雙方在做決定時角色的互換是造成醫患矛盾的原因之一。首先,醫生扮演的角色應起作用但不應主導一切。事實上,醫生并不具有替患者做決定的權力?;颊咭话銓︶t學知識較為缺乏,醫生有義務將疾病治療方案的優勢與不足等詳細情況告知患者,從而讓患者對多種治療方案予以選擇,而不是讓醫生選擇自己認為較好的治療方案。鑒于此,醫生需要掌握溝通要領,并參加人文技能培訓。其次,醫生未將診療方案的詳細情況告知患者,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由于醫患間的信息不對稱,醫方借此優勢為了自身利益,帶著慫恿和利誘的態度對待患者,引誘患者做出錯誤的判斷,該種情況就構成了商業欺詐。醫療方面法律法規的專家就曾指出,在他們接觸的案件中近80%的醫患糾紛都與患者不知情有關[6]。再次,患方在醫療診治的過程中,有權利要求醫生告知診療方案的詳細情況,有權利要求醫生對自己答疑解惑,有權利要求進行診療方案的自主選擇。醫患雙方本末倒置中角色的回歸,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醫患矛盾的問題,而且可以促進新醫患關系模式的發展。
醫患矛盾是我國當前存在的巨大難題。了解醫患雙方存在的思維邏輯問題與客觀事實的不兼容,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可以有效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但是改善醫患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有顯著成效的,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與協作。
[1]康益龍,王杉.醫患關系的博弈分析[J].醫學與哲學,2006,27(9):14-16.
[2]鄭全帥.醫生經濟行為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及改進[J].中國社區醫師,2011(18):315-317.
[3]胡大一.讓患者和社會獲益,才是醫生的價值所在[N].健康報,2012-06-15.
[4]肖會平,盧瑋.二十一世紀醫生的價值追求[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15(6):36-37.
[5]許志偉.生命倫理對當代生命科技的道德評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黃淑芬,李順民,楊曙東,等.患者知情權對醫患關系影響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2):1470-1472.
R193
:B
1671-1246(2017)12-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