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
不久前,美國的“亞洲基金會”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名為《亞洲對美國在亞洲角色的看法:再平衡的未來》,旨在說服特朗普繼續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該報告指出,不少亞洲國家認為美國“平衡”的主要對象應該是中國。既然如此,那豈能不聽聽“對手”中國的看法?筆者認為美國的“再平衡”戰略是一步“損人不利己”的臭棋,因為美國并非亞洲的平衡器。
首先,美國絕非“平衡”高手,雖標榜正義使者,卻往往成為攪局者。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平衡”伊斯蘭革命后的伊朗,美國開始拉攏和支持伊拉克。然而,兩伊戰爭結束后,美國逐步轉向“平衡”伊拉克,并最終發動了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無獨有偶,上世紀80年代,為了“平衡”入侵阿富汗后的蘇聯,美國積極支持本·拉登發展伊斯蘭“圣戰”組織。然而,蘇聯解體后,美國和本·拉登反目成仇,并在2001年“9·11”事件后,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可見,美國搖擺不定的“平衡”戰略,向來不是為了和平或正義,而純粹是為了一己私利。否則,美國當年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盧旺達“平衡”肆意屠殺百萬少數族群圖西族的胡圖族,只可惜它“無利不起早”。阿富汗前總統卡爾扎伊在告別演講中就譴責,是美國不希望和平才導致自己祖國長期的戰爭。
其次,美國已經自我“失衡”,繼續推行“平衡”戰略不是明智之舉。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失衡的經濟,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暴露了美國失衡的政治,而貧富分化的加劇和恐怖襲擊的頻發,則是美國社會失衡的顯著表現。美國自身已是“泥菩薩過河”,繼續充當世界警察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對此,新上任的特朗普似乎心知肚明,難怪他要求日本和韓國為駐日韓美軍埋單。
雖然從表面上看,誓言“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似乎拋棄了“亞太再平衡”的字眼,但是我們絕不能幻想美國會放棄亞洲,因為它在亞洲的利益根深蒂固。甚至有評論稱,特朗普版“亞太再平衡”的力度或超奧巴馬。不過,我們也無需過度擔心,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最后,美國意圖“平衡”中國,師出無名,恐將弄巧成拙。為何要“平衡”中國?無非兩方面原因。其一,部分周邊國家認為中國強大了必然會欺負它們;其二,美國不希望中國的崛起威脅到它的全球領導地位。不過,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血脈里就沒有窮兵黷武的基因,我們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也不認為必然無法逾越“修昔底德陷阱”。如果說中國外交在近年有所動作,基本上均屬被逼無奈而采取的防御性反制措施。因此,必須“平衡”中國的理由似是而非,其實是被害臆想癥、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在作祟。
想當年,美國主導的北約積極拉攏烏克蘭意圖“平衡”俄羅斯,結果反而讓俄羅斯借機收復了克里米亞。因此,如果美國未來依然不識時務地千方百計在亞洲“平衡”中國,也許反倒成為我們實現祖國領土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次歷史機遇期。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對于化解區域沖突或矛盾,外部勢力的非和平干預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更不要說是指望一個自私自利的外部“平衡器”了。亞洲區域的內部自平衡,才是長久可持續的解決之道。▲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環球時報201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