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陽陽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城鄉間的教師流動與教育公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但在我國目前的城鄉教師流動過程中存在著流動方向性明顯、城鎮教師流動不積極、流動過程中“人情”成分屢見不鮮等問題,這些都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阻力。在教師流動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對我們具有引領作用。結合日本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從提高教師工資、完善立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監督機制等方面入手,促進流動的良性發展,實現平衡教育資本,規范城鄉教師流動,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教師流動;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1B-0020-03
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而教育公平關系著教育質量的提高與國民向心力的凝聚。為了加速教育公平,減少城鄉差異,我國已出臺了各種措施。比如,加大對中西部的資金支持力度;改善落后地區的教育環境;實施校長負責制;提高教師素質和待遇以及鼓勵教師流動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總量的增加,為教育的未來做了更加堅實的準備。而教師流動制作為一項重要措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為我國的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
一、日本的“教師定期流動制”
(一)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
管理教師是日本政府的重點任務之一,出臺了“教師定期流動制”,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日本的“教師定期流動制”進行教師管理意義非凡,讓人深思。
日本的“教師定期流動制”實行的范圍相對集中于小學、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學校等具有基礎教育辦學資格的學校。法律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的任教年限有著明確的規定,最高年限為5年。在區域流動方面,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屬于市際間流動,包括村鎮,另一種是屬于省際間的流動,前者所占比重很大。同時,政府對流動的對象做了明確又仔細的規定。另外,還規定教育經驗不滿3年的、年齡超過57歲的以及正懷孕的教師等可以不流動。日本的教師不可能長期在同一所學校任教,在不斷流動的過程中已經具有規范性。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師流動呈現出生機與活力。
(二)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的明顯特征
1.教師工資待遇高。
日本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相當大,教師工資是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政府規定日本教師的工資收入一般標準是初中和小學﹥幼兒園﹥高中﹥大學。日本教師的月工資一般都在一萬元以上,隨著文憑的增高,工資相對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高于其他學校。可見教育事業特別是初等教育在日本的重要性。
2.制度保障相對完善。
法律具有強制性,在日本也不例外,“教師定期流動制”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日本有關教師流動的法律可以追溯到 1945年,但在10年后,才出臺了一些法律條文,保證了教師定期流動制的順利實行。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修訂,這才形成了健全且切合實際的法律體系。60年代初趨于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在嚴密的法律要求下,日本的“教師定期流動制”,不僅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而且對農村地區的學校來說,是一次機遇,為農村的教學注入了活力,便于吸收各家之長,提升農村的教學質量,規范農村的教學管理。同時,相對高質量的教師資源流向農村,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素質有更好的作用,也有利于不同區域的教師交流教學經驗,推動日本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3.對流動人員充分考量,彰顯人性。
對需要流動的教師做了年齡、教齡以及自身特殊情況的評估,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利于教師流動的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人性化,減少流動過程中的麻煩。對流動的教師來說,日本政府給予各種支持與優惠,不僅包括薪資,還涉及精神領域,教師在日本是屬于國家公職人員。這就減輕了大部分教師的壓力,對待流動不會有太多顧慮與擔心。以相對輕松的心態進行教師流動,有利于教師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職業倦怠,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 我國城鄉教師流動的現狀
由于城鄉經濟條件的差異,我國在教師流動過程中,出現了流動方向性明顯、城鎮教師流動不積極、流動過程中“人情”成分屢見不鮮等現象。
(一)流動方向性明顯
大部分農村教師更希望去城市教書,流動的方向性十分明顯。因為農村沒有太多的工作機會,可以獲得物質回饋的方式相對較少,相比而言,教學環境、教學設施農村比城市落后很多。一些優秀的農村教師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積極努力做著向城市流動的準備。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很多勞動力選擇到城市打工,他們的孩子進入城市接受教育。
同時,某些思想開明且具有經濟實力的家長會選擇把孩子送到師資力量相對雄厚的城市,在農村學習的學生變得少之又少。以某小學為例,十年前,一個班級有45個人,現在只有18個人,還是附近幾個村子合并的生源。連孩子都逐漸轉移到城市,老師們就更愿意到城市教書。在農村教師流向城市和城市教師流向農村這兩方面,顯示出不均衡性和巨大的差異。
(二)城鎮教師流動不積極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一線、二線這些規模較大的城市,拼命學習,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改寫自己的命運。因為大城市機會較多、經濟文化也相對發達,因此,一旦在城市中有一份固定的教師工作,考慮到生活狀態已經相對穩定,人際關系基本確定,而且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很多人不愿意向農村地區流動。而且由于“安土重遷”思想的影響,即使是在一個城市范圍內的教師,也不愿意在不同區之間流動。此外,農村地區教師工資相對較低,這種流動會擾亂教師的正常生活,給教師的情緒帶來影響。
(三)流動過程中“人情”成分屢見不鮮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認識到“人情”是多么重要。在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三支一扶”的分配過程中,如果送禮你就可以不被分配到比較偏遠的地區,而是被分配到鎮上或者是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在招教的過程中,如果關系比較硬,又舍得多花錢,就可以被分配到比較好的高中或初中。不只在我們身邊,在各個領域都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人情”可以減少教師在流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但是也給那些沒有關系,沒有錢的教師帶來巨大的困擾。一些優秀的農村教師沒有機會到教學環境更加優越的城市提升自己,展示自己,只能在農村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
三、促進我國教師流動的策略
對比中日教師流動的現狀,可以從深層次找出造成我國教師流動沒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首先,我國教師工資相對較低,而且城市和農村待遇不一樣;其次,我國的法律相對還不完善,多為意見和規定,沒有可操作性;再次,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最后就是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因此,我國應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完善教師流動制,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
(一)加大財政投入,對非城市教師提供經濟補償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穩定,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區域不斷擴大,逐漸向周邊延伸,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把農村和城市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差距還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教育質量、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三個方面。我們都知道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較城市教師而言,相對較低,因此,大部分好教師選擇到城市去教學,農村的師資力量更加薄弱,離開的學生越來越多。
我國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占GDP的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教師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然而在中國,男性一般被寄予很大期望。“成家立業”是每個男人都要面臨的挑戰,要想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就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相對穩定的工作。但是在中國,男性教師普遍較少,肯待在農村的男教師更是屈指可數。
很多男性不愿意成為人民教師的原因就是我國教師的工資太少,不能給自己想要的生活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即使一些考生考上了特崗教師,但是由于農村地區條件較差,而且沒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也會選擇放棄教師這個職業。
如果我國教師工資水平可以達到每月1萬元,那么將會有效改善男教師偏少的現象,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在增加對農村地區教師的薪資、提高物質保障水平的同時,可以根據地域劃分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實施差別對待。只有擁有農村地區或薄弱學校教學經驗的城鎮教師才可實現晉升,同時可以給農村教師相對寬松的職稱評定環境,增加農村教師高級職稱指標 ,保障農村教師的進步與發展空間。人們都希望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可以積累更多的財富,教師也不例外,增加農村教師的工資收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有效促進城鄉間的教師流動,均衡教師資源。
(二)建立健全法律體系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要求,法律可以保障國家各項制度順利運行,同時還可以規范公民言行,穩定民心。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經濟發展,促進民族進步,更應該有切實可行的法律作為依托。我國的法律自從建國以來,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建設過程,但是對某些方面的規定做得還不足,在教師流動的問題上,只是出臺了一些鼓勵性的政策,并沒有上升到立法的高度。
日本的教育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最主要的就在于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日本關于教育的法律文件就有六十多部,而我國只有十幾部。在日本,大到《教育基本法》,小到《學校供給飲食法》,從方方面面保障了學生的權利,推動了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有了法律的保障,一些不愿意流動的教師也會進行流動。這不僅有利于均衡教師資源,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也在不斷提高農村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就是要使人有能活下去的物質基礎,在我國,已經建立了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社保體系。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日本教師的工資比公務員高,在條件較差的地區的教師享受著各種優惠,政府會增加補貼以保障教師的衣、食、住、行。教師在區域間的流動并不影響薪資 。在我國,要規范教師流動,維護其基本利益就要通過社保來實現。
人心安定、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可以通過社保的方式來實現。因此,保障教師到流動地的基本生活是必需。只有擁有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才能讓教師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教學中,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學的發展。保障教師的利益,使教師成為人人都想從事的職業,這有利于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民族的進步與繁榮。
(四)成立監督機構,實現操作過程透明化
一項制度地有效實施,離不開民眾的監督。實行“城鄉教師流動制”,就應該成立機構進行監督。不僅要監督需要流動人員流動的情況,也要監督領導機關,避免送禮等腐敗現象的出現。
近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政府開始大力打擊腐敗。幾個典型人物的曝光,民眾大加贊揚。在201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以反腐為主體的節目占據一席之地,可見政府對反腐工作的重視。因此,在監督教師流動的過程中,不要畏懼不公平現象,而應公正、公平地讓廣大人民都參與進來。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也可以利用微博等平臺,將不合理、不合法的現象曝光。
在監督流動教師的過程中,要形成完備的體系,要有詳細的工作計劃、明確的規章制度,要定期匯報流動地情況,結合實際作出及時的調整。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的教學狀態,避免意外情況。
四、結束語
只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教師工資,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對教師的社會保障,成立監督機構,才能減少教育阻力,促進教師在不同區域間的相互交流。我國雖然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但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仍存在。只要努力改進,積極進取,我們一定可以超越西方發達國家。
參考文獻:
[1]彭新實.日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師定期流動[J].外國教育研究,2000,(10).
[2]汪丞.日本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保障機制研究[D].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9).
[3]史靜寰,延建林.農村中小學教師關注農村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6,(1).
[4]李朝輝,李海瑛.中日中小學教師交流制的比較及啟示[J].當代教師教育,2010,(9).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