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娟
摘 要: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實踐性的發展,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人的個性自由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教育,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教育。然而,教育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教學的實際效果不理想。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取得教學實效性的前提,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我國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1B-0024-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教育,研究人的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提。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主要表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論前提。
一、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早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提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其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又做了全面細致的分析和論證,從而形成了馬克思的人學理論。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類存在物,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實踐活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也是馬克思對人的存在問題的根本回答。實踐是人與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實踐是主體有目的的改造外部世界的方式。再者,人作為社會存在物,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完整個體的人,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人的本質就是人的個性。自然屬性是人的物的方面的屬性,是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特性,社會屬性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特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人與外部世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如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人具有交往性。精神屬性是指人具有自我意識、思維,如精神生活、精神需要,人具有心理過程等。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人的精神屬性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從而形成了人的特殊性。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在其對人的特殊性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人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那里具有了多方面的規定性。
(一)人的實踐性的發展
實踐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本身的活動,人在主觀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的為我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性體現為人的勞動性,實踐是人的需要的具體體現。人的需要的擴展體現為人的實踐性的廣泛性,在這一過程中體現了人的能力在不斷發展,人的本質力量在不斷展現。
(二)人的社會關系發展
人始終是社會存在的人,人的本質只能在社會中得到具體體現,人的社會性就意味著人必然要進行社會交往,與之相伴隨產生種種社會關系,人的社會性具體體現為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同時人也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發展自己,交往的廣泛性是人的活動性的體現,人總是在社會交往中豐富著人的社會關系,體現著人的實踐性。
(三)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
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每一個人的發展,是充分尊重個體性的發展,在馬克思看來,個體性才是人發展的最顯著的特點,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大彰顯,人的創造性、能動性、主體性是伴隨人的個性自由發展而實現的,這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之一。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離不開人的潛能的開發,離不開人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知識和技能的發展。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人學分析
(一)內容的偏差
現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論的構建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與政治方面,強調政治教育的意義,忽視受教育者人的因素。
從教育的內容出發,不是從教育實施的對象出發,不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不是從現實的個性出發,也不是以現實的人的活動為著力點,過于強調社會需要和政治性。用政治要求代替個人的生活目標,用社會價值取代自我價值。重視人對社會的貢獻而輕視人的自我實現,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割裂了社會和個人的緊密聯系,割裂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
(二)價值取向的偏差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理論的價值取向仍然是以社會為指向,以知識為中心,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學生思想素質、身心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價值。忽視人的教育要以對人的充分尊重為前提,習慣于用既定的品德標準去衡量不斷發展變化的大學生,忽視大學生的主體需求,這與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觀念不符。
忽視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緊密的聯系,課堂和現實被割裂開來,產生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學生把思政課看作是簡單的學分,對思政課失去熱情甚至產生了對立的情緒,從而使得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佳,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
思政教育要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把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生的自由個性聯系起來,與學生的天賦、愛好、實際需要聯系起來,從學生出發。
三、凸顯人的全面發展對思政教育的價值作用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以其對人的發展的深刻分析,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從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發,把學生面對的現實生活問題和課堂教學聯系起來
以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為手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將課堂和校園生活相結合,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進而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來探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現實的人”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現實的人是物質的人,是從事著實際活動的人,是交往中的人,是存在于歷史發展中的人。人總是在實踐的活動中實現自身,所以要想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要積極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感知道德觀念,價值判斷,從而增加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同時,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大學生發揮自我才能、彰顯個性的舞臺,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組織性、集體主義精神,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培養他們的主體性,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正是豐富的校園活動,啟發了大學生的智慧,培養其興趣,發掘其潛力,豐富其人際聯系。同時,組織積極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也是對學生的極大鍛煉,例如生產勞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活動,使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鍛煉并且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德、智、體和美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以 “德”為中心,關系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導向性的作用,具體而言,如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道德品格的教育等,是關乎真、善、美的教育。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培養其知識才能是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大問題,是關系到“中國夢”得以實現的重大問題。讓當代的大學生成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擁有家國天下情懷,成為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的新一代。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滲透全面發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多層次的人才。
基金項目:2016年內蒙古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NYSXZZ201607“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馬克思的人的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
[2]韓慶祥.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J].現代哲學,2002,(3).
[3]英格爾斯.殷陸君【譯】.人的現代化[J].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謝曉娟.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