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摘 要:薛濤作為唐朝著名女詩人、樂妓,其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同時,薛濤箋的出現,不僅對造紙業做出貢獻,也推動文人寫作的發展。
關鍵詞:薛濤;薛濤箋;浣花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1
薛濤,中唐著名樂妓,同時也是一名杰出的女詩人。與花蕊夫人、卓文君、黃娥合稱為“蜀中四大才女”,同時與劉采春、魚玄機、李治合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據《唐詩匯評》記載:“薛濤字紅度,長安人,后隨父入蜀。幼聰慧辯給,曉音律,能書善詩?!砟昃愉交ㄏ?,好吟小詩,因自制彩箋,時稱‘薛濤箋。有《錦江集》五卷,已軼。后人輯有《薛濤詩》一卷行時,《全身詩》編詩一卷?!痹娙送踅ā都氖裰醒吩疲骸皰呙疾抛又嗌伲茴I春風總不如?!庇纱耍芭焙汀皰呙疾抛印本统闪搜琶拇Q。她以清詞麗旬見長的詩作,贏得了眾人的欣賞和贊美,其詩更有“無雌聲”“有林下風致”的特質。隨著時代新變,傅潤華先生編訂了《薛濤詩》和《薛濤年譜》,繼而張篷舟先生的薛濤研究,掀起了薛濤研究熱潮。
除了在文學方面造詣極高,她還有另一個巨大貢獻,就是發明制作了薛濤箋。薛濤是最早手抄加工紙研制者,薛濤箋主要用于小詩題寫,以紅色為紙的基調。薛濤箋即以薛濤命名,這種以“一人一紙”命名的女性除薛濤外實在罕見,正說明薛濤在造紙上的巨大貢獻。
眾所周知,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強大且文明程度極高的國家。經濟的高度繁榮大大促進了文化事業發展,印刷術興起,書法、繪畫、詩歌等藝術興盛,造紙術應運而生,并逐漸繁榮。中唐時期,造紙不管是技術還是規模都得到提升。當時的蜀地已是造紙的重要地區,出現了大量造紙作坊及家庭制造戶。蜀紙特別是麻紙已經聞名天下。成物產豐富,在浣花溪旁植被眾多,盛產竹、麻、椿、桑、木芙蓉等植物,取材容易,浣花溪水質清澈,也利于造紙制箋。《東坡志林》載:“浣花溪水清骨異常,以漚麻楮作原料,潔白可愛。故造紙者多沿溪而作。”同時巴蜀地區文人集聚,文化事業繁榮,導致蜀地紙需求量極大,同時對紙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薛濤作為詩人,對紙有其獨到要求。薛濤居于浣花溪畔,制作彩箋,以作詩詠懷,獻酬賢杰,借用薛濤宅旁浣花溪之溪水制作,把紙又名“浣花箋”。薛濤親自加入制箋中來,“薛濤將紅色雞冠花、荷花,以及不知名的紅花花瓣搗成泥再加清水,從紅花中獲染料,并加入一些膠質調均涂在紙上一遍一遍地涂抹使顏色均勻。再用書夾濕紙,用吸水的麻紙服帖色紙,疊壓成摞,壓平陰干。”此乃《文房四譜》的《紙篇》對薛濤箋工藝制作流程描述。
說到制箋用水,不得不提及位于望江公園中心的薛濤井。《蜀中廣記》載:“予庚戊秋過此,詢諸紙房吏云‘每歲三月三日汲此井水,造箋二十四幅,入貢十六幅,馀者留存?!弊鳛檠{制作的水源,薛濤井同樣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冻啥几尽穼ρ沁@樣描述的“薛濤井,舊名玉女井,在錦江南岸,水極清澈,石欄周環,為蜀王制箋處,有堂室數楹,令卒守之?!痹诮穸?,薛濤井已不再僅僅是活水來源,更承載著深遠的文化意義。
“松花箋其來舊矣,元和初,薛陶尚斯色,而好小制,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后減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陶箋?!保ㄑμ占囱┐四送硖评羁锪x《資暇集》,為最早記載“薛濤箋”的文字。宋代樂史撰寫的《太平寰宇記》有“益州日貢薛濤箋,短而狹,才容八行?!庇纱丝梢?,之前的紙存在著篇幅大,色彩不當的缺點,“薛濤箋”正解決了這一問題。關于薛濤制箋,眾多文獻都有所記載。胡震亨《唐音癸簽》記載:“詩箋始薛濤,濤好制小詩,惜紙長剩,命匠狹小之,時謂便,因行用。其箋染潢作十色,故詩家有十樣鸞箋之語?!毖{與傳統紙制方法相比,節省了材料,加工更方便,顏色豐富,以此象征了薛濤向往快樂生活。除了顏色以外,郭沫若于1949年曾在一幅日本紙上題詩 “畫上題詩非作俑,古來薛濤曾利用。畫者倭人不必悲,當憶枝頭宿鸞鳳。心如不甘謂我狂,藉爾摧殘帝國夢?!庇纱丝梢?,薛濤箋上還有明顯的圖繪。
“薛濤箋”的出現,代表了當時制紙技術的高超水平,對而后制紙業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此箋深受當時文人喜愛,晚唐詩人李商隱《送崔鈺往西北》有“年少因何有旅愁,欲為東下更西游。一條雪浪吼巫峽,千里火云燒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壚從古擅風流。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以此贊美薛濤箋。韋莊也有《乞彩箋歌》以此推崇薛濤箋,“也知價重連城壁,一紙萬金猶不惜。薛濤昨夜夢中來,殷勤勸向君邊覓?!蔽娜耸⑿惺褂醚{,對人文之風盛行有一定促進作用。此后,薛濤箋還被用于專門的皇室貢品,廣泛用于市場,制紙業帶動文化業,從薛濤箋里折射出了深刻的文化底蘊,造紙業的發達,促成雕版印刷術的興起,大大加快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進程。
作為巴蜀地區詩人,薛濤詩作承載著濃厚巴蜀文化氣息;作為女性詩人,薛濤箋展現了她身上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女子形象。不論是其代表詩文還是薛濤箋發明,薛濤對巴蜀文化的傳播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伯海.唐詩匯評[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蘇軾.東坡志林[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
[3]蘇易簡.文房四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馮任修.成都府志[M].四川:巴蜀書社,1982.
[6]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