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高軍 李艷平
摘 要: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圣經》作為西方文化和文明發源之一,越來越多的思想家開始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對《圣經》文本進行解讀,充分認識到了其中所蘊含的生態思想。本文以《圣經》中的《路得記》為例,描寫了人與大地、男女和諧的兩性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的狀態和古希伯來人樸素的生態觀。
關鍵詞:《路得記》;圣經;生態批評
作者簡介:郭小婷(1991-),女,漢族,河北師范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生態批評”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William Ruckerman在1978年首次提出,他在《衣阿華評論》1978冬季號上刊發了一篇文章,將“文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作為“生態批評”的詮釋。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定義:生態批評是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系的批評,這一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一些文人和生態學家關注到了在如今城市現代化和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人類的某些行為也給大自然造成了不可治愈的疤痕。例如溫室效應、霧霾等,這些現象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以及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所以面對這些生態危機,很多專家學者研究生態思想文化根源。外國的很多生態思想家在不斷歸納的過程中對生態思潮大體達成一致的意見,認為“生態思潮的主要使命是重審人類文化,進行文化批評,揭示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王諾,2008)《圣經》作為西方文化與文明發源之一,很少有人分析《圣經》中的生態書寫,本文在生態批評的視角下,分析《路得記》的文本中所體現的生態書寫與其中包含的生態思想。
《路得記》敘述的是:一個叫路得的女子,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被婆婆拿俄米趕回故鄉,而她舍不得婆婆,于是跟婆婆回了老家,獲得大財主波阿斯的青睞。路得到麥田里拾麥穗得到了波阿斯的照顧,把這事告訴了婆婆。她讓路得晚上躺在波阿斯的床邊以達到目的,但是波阿斯為人正直,他們之間什么也沒有發生,而且還幫助路得找到了關系更加親密的人愿意贖地。然而那位至親不愿娶路得,用拖鞋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波阿斯就買了婆婆家的地娶了路得,而后生了一個男孩。
在生態視角下,本文以《路得記》文本為例,通過對男女關系對立、場景描寫的研究,探索文本中所蘊含的生態書寫,例如男女和諧的兩性關系,以及人們在自己所生活的場景中詩意地棲居。通過分析《路得記》中的文本來挖掘所展現的生態書寫,使得人們汲取積極的生態思想,更好地保護人類的家園。
一、從男女兩性關系的角度
在舊約《圣經》中的第一卷《創世紀》中,抵擋不住魔鬼誘惑的夏娃,不管上帝的叮囑,偷吃禁果,受到了嚴重懲罰。夏娃增加生孩子的痛苦,并且必須愛慕自己的丈夫,自己也要受到丈夫的管轄,從此女性地位劣于男性,女性處于被動的地位。而在《路得記》中,從財主波阿斯對待路得的表現來看,他的心中沒有男權主義的思想,并沒有表現出以強欺弱的盛氣凌人的態度。他們之間的兩性關系是相互關懷和尊重,詮釋了兩性之間的和諧與美好,值得我們思考。
波阿斯聽到了路得的事跡,在田中遇到了路得,心中生起憐憫之心。“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的田里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里,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仆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仆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來的水。”(劉意青,2004)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波阿斯給予路得在田里一定的社會地位,“我已經吩咐仆人不可欺負你”,使路得得到保護,還可以喝仆人打來的水。從這可看出波阿斯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沒有輕視路得。波阿斯和路得一塊用餐,可以看出他把路得看成一家人,不讓仆人斥責她,并吩咐“從捆中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她拾取……”(《圣經》,2011)。路得也從中感受到了波阿斯的尊重和關愛。在婆婆的建議下,路得偷偷地躺在波阿斯的腳下,請求至親盡上責任。波阿斯沒有推辭,并說:“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圣經》,2011)。為了保留路得“賢德”的美名,按照古希伯來民族的習俗,與更親近的親屬進行協商,最后,波阿斯買了那塊地并娶了路得。波阿斯處處為路得考慮,沒有男性對女性的欺壓,只有相互尊重和關愛,最后生了一名男嬰,幸福生活在一起。
波阿斯打破了傳統的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觀點,在《路得記》中可以看出他對路得非常的平易近人,沒有因為她是失去丈夫的普通異族女子而輕視她,充分體現了男女兩性關系的和諧。
二、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
上帝七日創造出天地萬物,并創造了人類。人們利用大自然給予的陽光,土地等等,收獲糧食。隨后人們有了征服自然的欲望,想無限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大自然被人類征服改造的過程當中,使得自然資源超出其所承載的量,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今,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許多生態思想家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創世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亞當是由泥土創造的,死后也要回到泥土中去,體現了人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
在《路得記》中,拿俄米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兩個兒子,但路得想著一心一意跟著婆婆。拿俄米聽到上帝眷顧自己的百姓,給他們吃的,正好趕上摩押的饑荒,強迫他們返回家鄉伯利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是相互依存的。當他們來到老家伯利恒時,正是動手收割大麥的季節,于是決定留下來。為了填飽肚子,為了生存,路得每天到田野拾麥穗,就是在麥田,路得遇到了波阿斯,開始了一段美好的愛情之旅。在打麥場,路得聽從婆婆的想法,偷偷地躺在波阿斯的腳邊,向財主波阿斯表明了自己的真心,最后他們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在《路得記》中,無論是麥田還是打麥場都是一片片金燦燦的莊稼,是人類生命得以延續的保障,這些都是人們對土地辛勤耕耘之后得到的回報。《路得記》中描寫的豐收和收獲的場景,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狀態,體現了人與大地是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路得記》中的生態書寫。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圣經》中并不都是反應“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其中也蘊含著對生態的書寫。《路得記》中傳達的樸素的生態思想,使人們向往美好的生活。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大地共生共榮關系的書寫,對男女兩性關系和諧相處的贊美,看到了人們安居樂業,“詩意地棲居”于這片土地之上的怡然自得的情景,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愛護好,保護好自己所生存的環境,才能真正做到“詩意地棲居”,才能構建一種生態存在之美。
參考文獻:
[1]Leopold Aldo.A Sand Country Almanac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9.
[2]Rosemary Ruether. 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Earth Healing[M]. San Francisco: Harperone, 1992.
[3]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黎維麗.集體記憶與家園意識[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4).
[5]劉意青著.《圣經》的文學闡釋 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南宮梅芳,朱紅梅,武田田.生態女性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王諾.歐美生態批評[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8]吳佩君.生態美學的身體維度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9]葉舒憲:(((圣經·路得記>綜合研究》,《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20期.
[10]曾繁仁:《試論生態審美教育》,《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