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濟滔


【摘 要】城鎮化的質量內涵可分作三部分詮釋,分別為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以及經濟城鎮化,以皖江城市群11座城市的城鎮化水平作為研究對象,對三個城鎮化子系統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對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
一、引言
在國家主體功能戰略布局中,沿長江重點發展軸是未來我國城鎮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安徽的皖江處于這一重點發展軸上,因此是安徽建設城市群的最佳區位,應以此為城鎮化的重點布局。改革開放以來,皖江城市群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已成為安徽經濟、社會、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安徽省城鎮化的貢獻非常大。歷史上安徽長期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大省,城鎮化率基數很低。近幾十年來雖然安徽城鎮化水平提高比較快,但與發達地區、全國平均水平和中部地區一些省份橫向相比,城鎮化水平不僅滯后,而且“半城鎮化”現象比較嚴重。2011年安徽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8%,而同期全國、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和山西的城鎮化率分別為51.2%、61.9%、62.3%、51.3%、45.70%、45.1%、40.6%和49.68%,只有河南省城鎮化率低于安徽,安徽城鎮化率在中部地區倒數第二,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江浙地區。如果按戶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則2011年安徽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22.93%,只有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一半,意味著一半常年進城打工的農民“一腳在城里,一腳在城外”,甚至年老還要回到農村,可稱之為“半城鎮化”。這一現狀表明,安徽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勢所必然,并且富有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
二、上海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水平的綜合測度
(一)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
傳統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指標是單一性的指標,一般即城市人口或者非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僅僅反映出城市化發展成果的一個方面,而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動態變化有所忽略。復合型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指標通常由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共同構成,例如建設部《城市規劃總體指標體系》中將經濟指標、社會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作為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有多個二級指標,涉及城市化發展的各個方面。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區域特征,根據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從反映城市化不同側面的內涵出發,分別建立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以及經濟城鎮化相關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為了消除量綱不同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對原始數據作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功效函數的方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其中,Ui為各評價指標的功效系數,xi(i=1,2,3…n)為各指標觀察值,ai為指標的最大值,bi為最小值,abs表示絕對值。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別對三大城鎮化進行綜合水平測度,經過處理發現人口城鎮化中14個原始變量的信息提取比例都較大,其中9個變量的信息提取比例在90%以上,其余的變量信息提取比例也都在85%以上。在空間城鎮化的9個指標中,有2個變量的提取比例達到了90%以上,其余變量提取比例比較參差不齊,但整體來說還都是不錯的。在經濟城鎮化的14個變量中,有1個變量的提取比例超過了90%,其余大多數的變量的提取比例是在80%至90%之間。說明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公因子對三個城鎮化指標體系變量的解釋程度都較好,主成分分析是有效的(見表2)。
其余依次類推可以得出各主成分的原變量表示,從而最終得到各個主成分的得分。
本文再分別根據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被占累計總方差貢獻率的比例,可以分別得到各個主成分的權重,W1、W2、W3。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例如表六。
可以觀察到,累計方差貢獻率均在70%以上 ,也就是說最終的綜合效益得分通過主成分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信息。
根據綜合評價公式,如人口城鎮化可以表示為:,可得出三大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并按照每個城鎮化同等地位的原則得出皖南城市群2000-2012年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可以發現2000-2012年皖南城市群11座城市城鎮化水平的演進,可以發現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其中,空間城鎮化水平相對來說較高于人口城鎮化水平及經濟城鎮化水平,說明在過去十幾年中,皖南各地在推動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注重了土地的城鎮化,卻忽視了人口及經濟水平的城鎮化發展,表現出一種“攤大餅”現象。
三、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的實證研究分析,可知皖江城市地區11座城市人口、空間以及經濟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土地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超越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
但是,皖江各省市之城市群較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全國公認已經成型的城市群相比,實力過小,根本不可能支撐起經濟的發展,而且城市群建設各自為政的“諸侯”現象,已經制約了各省及整個皖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根據實證分析,提出相關可行性建議,以期能夠推動中部城鎮化進程中各城鎮化內部系統的持續協調發展,為皖江城市群崛起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工作。完善城鎮規劃的決策、實施和監督機制。對已經編制并獲得批準的城鎮規劃。不能由領導人隨意改動。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問題。建議相關立法部門加緊立法和各項配套法規的建立和實施。充分發揮城鎮規劃在城鎮合理發展、建設和管理中的指導作用。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民向住宅小區集中。抓好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工作,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和布局.明確城鎮化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嚴格城鎮規劃的審批管理,加強對規劃資質單位工作的評估。城鎮規劃和建設要立足于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將城鎮化發展與注重生態保護結合起來。
注釋:
i 《城市統計年鑒》未統計城鎮人口,本文采用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替代。
ii 已調整為以2000年為不變價的人均GDP
【參考文獻】
[1]劉厚蓮.人口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3,(6):63-70.
[2]李鑫,王國梁,任鼎. 山西省人口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26):53-55.
[3]劉玉良.農業經濟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7,(6):150-155.
[4]朱劍如,許學強.現代城市地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62-63.
[5]熊柴,高宏.人口城鎮化與空間城鎮化的不協調問題[J].財經科學.2012,(11):102-108.
[6]蔡衛紅.福建省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福建論壇.2013,(7):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