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彤+柏成林+曹維明
【摘 要】目的:探討隨遷老人面臨壓力時的心理健康、社會資本現狀及其壓力-緩沖作用。方法:采用隨機抽樣,運用問卷對61名樣本進行調查,內容包括隨遷老人基本情況、社會資本情況、知覺心理壓力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結果:隨遷老人男女比例接近,文盲、半文盲老人占59%。57.3%的隨遷老人與子女同住且收入較低,部分老人與當地社會交流使用方言,存在溝通障礙。11.48%的老人沒有參加任何社會團體或組織,57.37%老人壓力較大,36%老人有輕度抑郁狀態。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在隨遷老人中,壓力與抑郁正相關,社會支持、社會參與抑郁負相關,且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壓力對心理健康成負向影響,而社會資本對心理健康成正向影響,當壓力對心理健康發揮效應時,社會資本有緩沖作用。建議采取相關部門加強對隨遷老人的社會支持,采取提供更多的社區服務、消除醫療社保的壁壘等措施,最終來提高隨遷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減輕疏離感、陌生感及抑郁等問題。
【關鍵詞】隨遷老人;壓力;心理健康;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社會參與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隨遷的規模越來越大,加之老齡化趨勢的影響,老年人口群體逐漸擴大。據國家計生委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到2.47億,其中老年人口接近1800萬,占流動人口的7.2%。隨遷老人是我國日益增多的新生群體,因其較難適應居住環境、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而易產生心理健康惡化等情況[1]。已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成為學界對社會環境影響健康的重要工具[2]。本研究主要對隨遷老年移民群體壓力、心理健康、社會資本現狀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當前中國該群體的社會生存情況,關注其心理健康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設計
(一)相關概念界定
隨遷老人:指隨子女遷居城市生活的農村老人,這個群體是目前城市化過程中的新生群體。本文研究對隨遷老人的界定是年齡在60歲以上,隨子女進入城市生活但仍擁有農村戶籍的老人。WTO(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壓力,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
(二)材料與方法
1.抽樣方法及樣本量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擇杭州市拱墅區和睦新村社區為樣本地。當老人無法自填問卷時,由本人針對問卷內容進行訪談,獲取研究資料。
2.調查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工具,包括隨遷老人基本情況問卷、社會資本情況、知覺心理壓力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基本情況問卷主要包括隨遷老人的社會人口學和相關感知情況資料;社會資本情況包含社會支持及社會網絡兩部分;知覺心理壓力量表來確定超越個體自己應對能力的事情;老年抑郁量表測量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3.數據收集、錄入及分析問卷調查后,使用SPSS軟件錄入、分析處理,對隨遷老人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統計,采用單因素分析、回歸分析方法來探討三者各自現狀,分析隨遷老人壓力、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結果
(一)隨遷老人社會人口學分析
從表1中可看出,隨遷老人男女比例基本相同;60周歲至70周歲的老人占65.57%。文化程度上,文盲和半文盲狀態的老人約為59%,其次是具有小學文化程度占16.39%;隨遷老人的戶籍以農業為主,隨遷時間以2—5年為主。
結果顯示,隨遷老人離開戶籍地居住的首要原因,以“與子女同住,有個依靠”為主,占36.07%,次要原因是幫助子女撫養(外)孫子女。近1/4的老人曾被醫生診斷患有慢性病。
(二)隨遷老人心理健康單因素分析
社會資本包括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兩部分。數據顯示,在調查城市中,隨遷老人平時以各種方式(見面聊天、電話等)交往的聯系人數差距較大,70.5%的調查對象平時聯系對象少于10人,僅有1位隨遷老人擁有20位以上的聯系對象。在社會參與中,有11.48%的隨遷老人沒有參與任何社會團體與組織,88.52%的老人參加了至少一項以上的社會活動。而選擇最多的就是興趣愛好小組(紙牌、撲克、麻將、象棋、釣魚等),達28人。本文采用的社會支持量表,共12個問題,采用5點評分法。67.2%的老人認為自己生活中有人真正安慰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60.6%的老人表示在碰到困難時,可以依靠家人、朋友、鄰居等。59.83%的老人認為在需要時,身邊的人能夠盡力的幫助自己,獲得情感上的幫助和支持。量表均分為44.98,得分越高,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3]。得分小于43分,說明社會支持存在一定問題。本文采用的知覺心理壓力量表(CPSS),得分大于25分定義為壓力具有健康危害性。結果顯示得分小于等于25分有26人,大于25分有35人。
研究采用了老年抑郁量表(GDS-30)來測量隨遷老人心理健康情況,項目及評定標準GDS以30個條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癥狀: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易激怒、退縮、痛苦的想法,對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消極評價[4]。結果表明,59%的調查對象心理正常(0~10分),41%的隨遷老人患有輕度抑郁狀態。(11~30分)。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在隨遷老人中,社會支持、社會參與及壓力分別與抑郁相關,且有統計學意義。
(三)隨遷老人多因素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在隨遷老人中,壓力與抑郁正相關,社會支持、社會參與抑郁負相關,且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根據本文針對隨遷老人在城市生活的調查結果,可發現壓力對心理健康有負向影響,而社會資本對心理健康有正向影響。定性調查顯示,壓力主要表現為隨遷老人因為生活環境發生大改變而難以適應和融入,失去伴侶后的生活空虛感;文化程度不高導致娛樂方式的匱乏,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經濟基礎薄弱,身體機能隨著年齡上升退化明顯等。社會資本方面:部分隨遷老人進入城市后主要幫助子女帶孩子、做家務為主,同時與新城市文化上存在溝通障礙故等,造成難以參與到城市社區活動,因而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交往和社會網絡、較高的社會資本。當隨遷老人面臨較大的壓力時,對新環境生活的心理認同不足、歸屬感缺失時,其心理健康問題更加惡化[5]。
(二)對策建議
隨遷老人是城市化的產物,社會常常較多關注農村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卻容易忽略隨遷老人的心理健康。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要促進隨遷老人融入社區生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從以下方面加強建設:
1.增加隨遷老人所受到的社會資本
相關部門應努力增加隨遷老人的社會資本(社會網絡、社會支持),主要通過增加其與家人、朋友、鄰居的互動與陪伴,抒發情緒,緩解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同時伴隨著經濟來源的減少認為自己的價值感逐年下降,而有效的社會支持例如增加陪伴老人的時間,多聆聽老人的心事,擴大老人的交友途徑,鼓勵老人多參與類似“廣場舞”一樣的社交活動,子女教老人使用一些電子設備等,緩解老年人因自身心理與生理的變化而造成的抑郁情緒。這些方法要通過積極利用家庭、社區及社會多層面、多角度的資源來實施,來增強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2.完善政策制度設計及落實具體措施
每個人生活的社區,是個微型社會,也是老人生活的依托。從社區層面,相關部門可增加隨遷老人社會參與的機會、頻率,盡量考慮不同水平老人的生活需求,使隨遷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例如,針對有語言溝通障礙的隨遷老人成立老鄉會,減輕其對異地的陌生感和焦慮感以及生活圈子狹窄造成人際敏感、焦慮等問題。此外,部分隨遷老人的焦慮感來自社會保障的不健全,隨遷老人普遍擁有農村醫療保險,但因現在我國尚存社保的政策壁壘,導致跨區域報銷障礙仍然較多,這不同程度增加了老人的壓力與經濟負擔。政府應加快完善醫療及社保制度設計,提供跨區域結算,使隨遷老人老有所“醫”,從而真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6]。
【參考文獻】
[1]楊芳;付偉;劉曉虹;;城市空巢老人負性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2012年01期
[2]Cao W, Li L, Zhou X, et al. Social capital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urban elderly in China.[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5, 19(5):1-12.
[3]孫露;空巢老人困境與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4]Yip W, Subramanian S V, Mitchell A D, et al. Does social capital enhance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7, 64(1):35-49.
[5]李立, 張兆年, 張春蘭. 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 法制與社會, 2011, (31): 185-186
[6]羅萬艷. 隨遷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J]. 現代養生, 2016, (4): 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