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河北威縣與蛋雞企業德青源公司合作,開工建設一個年飼養蛋雞240萬只、產蛋5.5億枚的現代化蛋雞場,幫助當地村民脫貧。這個“金雞幫扶”項目,由威縣政府流轉出540畝農業設施用地,并籌資2.5億元(其中整合涉農財政資金1.25億元、農發行貸款1.25億元)用于場平土建和設備設施;德青源公司投資1.25億元,用于生物資產和流動資金。該項目由德青源公司租賃運營,租期15年。德青源每年按照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0%向威縣支付租金,即每年2500萬元,15年共支付3.75億元。合同期滿后,德清源按照項目凈殘值一次性回購所有資產。
“金雞幫扶”項目的扶貧效應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項目租金扣除還本付息和納稅后的部分全部用于精準扶貧。其中,4424名入股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紅1000元,用于提高兜底收入;48個重點貧困村,每村每年分紅10萬元,各村用這筆錢共設立288個村內公益崗位,解決部分貧困人口就業問題。二是德青源蛋雞產業園區提供800個就業崗位。150個低技能要求崗位,定向接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月工資2000元左右;650個技術崗位面向社會招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錄用,月工資3000元至4000元。三是貧困鄉鎮組建六個蛋雞養殖合作社,吸收貧困人口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整體參與德青源的養殖項目,德青源每年向合作社提供2000萬元的勞務和采購訂單。這些訂單以前都是市場化采購的,現在都到貧困人口入股的合作社定向采購。四是從每一枚品牌雞蛋中提取一分錢,設立“金雞產業扶貧基金”,用于組織和扶持蛋農,促進產業升級,實現共同富裕。
德青源“金雞幫扶”項目2015年11月開工,2016年6月進雞,只用了半年就投產運營。目前已有4424名貧困人口通過德青源支付的400萬元租賃費,每人已分紅300元,48個重點村每村已獲集體收入2萬元。今年9月滿產后,預計可年產雞蛋5.5億枚,總產值6.2億元,每年可創稅2268萬元。
這個幫扶項目好在四個方面。一是采用公私合營的PPP模式,將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分置,充分調動了政、企、農三方面的積極性。二是將貧困地區的傳統農業提升到蛋雞養殖、蛋品加工、物流和電商等一二三產業充分融合的現代農業,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是通過實施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養雞,將貧困地區打造成了生態雞蛋供應基地,形成了一個好產業。四是將農村的畜禽糞便、秸稈兩大廢棄物轉化為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既解決了傳統養殖場難以克服的面源污染問題,也帶動了貧困地區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目前,威縣已將德青源“金雞幫扶”模式復制到肉雞、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個項目,推動實現貧困人口產業精準扶貧全覆蓋。在國務院扶貧辦的協調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持下,德青源公司已與河北、西藏、河南、貴州、安徽、山西、陜西、重慶、湖北、內蒙、云南、廣西12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 個貧困縣達成合作協議。目前已有2個縣的項目建成投入運營,5個縣的項目已開工,8個縣的項目正開展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