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權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底線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精密進行頂層設計,高位強力推進,密集出臺實用性強、含金量高、操作性好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催生貧困向富裕的轉變,脫貧成效十分顯著:制定了“1+20+4”政策體系,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如期完成96萬人脫貧、1057個貧困村出列的年度減貧目標。
然而,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雖然扶貧面不斷收窄,但扶貧減貧邊際效應遞減,扶貧任務日益艱巨,脫貧攻堅已然駛入了“深水區”。如何進一步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如何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我認為,必須暢通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是完成一件任務最后的而且是最關鍵的步驟。暢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既是展示功成與否的一公里,也是困難最大、矛盾最多且處于“神經末梢”的一公里。可以借鑒學習中醫“望、聞、問、切”辨癥診療之道,在“望”貧困實際、精準識別辨真相上下功夫,在“聞”百姓心聲、虛心納諫順民意上下功夫,在“問”致富經驗、精心梳理探根源上下功夫,在“切”致貧脈象、因癥施策開良方上下功夫,明晰“最后一公里”的路徑,徹查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真實原因,以攻堅拔寨的勇氣,奮力沖刺“最后一公里”。
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已經基本完善,暢通 “最后一公里”,嚴防“末梢堵塞”,關鍵在落實。為此建議:
一要徹底根除作風漂浮。脫貧攻堅推進到今天,大水漫灌、走馬觀花不行,大而化之、“手榴彈炸跳蚤”不行,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脫貧攻堅需要實干,空喊口號、好大喜功不行,胸中無數、盲目蠻干也不行,要流汗、流淚甚至流血去干才行;必須認識到脫貧攻堅既是促進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也是培育經濟發展增長點的重大舉措,政治意義、經濟價值兼備,要讓扶貧成為一種文化、一個群體、一段記憶。決不能熱衷于紙上扶貧、嘴上扶貧、電話扶貧、命令式扶貧,決不能缺乏感情高高在上,視扶貧為恩賜,視幫扶為負擔,一味埋怨扶貧對象懶、不開化,否則將導致扶貧流于形式。
二要真正激發內生動力。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公共服務滯后、產業基礎薄弱、深度貧困與特殊問題縱橫交錯,給予支持幫助十分必要。但扶貧不能包辦代替。要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激活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使他們依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要堅持外部幫扶與自身動力相結合,把發揮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積極性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擺脫思想貧困、意識貧困作為脫貧攻堅重大任務,實現“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更多采用開發式、造血式、參與式扶貧方法,把內生動力與勤勞雙手結合起來,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到幫扶項目的規劃、實施、評估等環節,增強他們對幫扶項目的擁有感、實現效益的獲得感和提高自我發展的榮譽感,在項目建設中轉變發展觀念。否則,即使暫時脫貧了,也不能持久,還可能會陷入“福利陷阱”“貧困陷阱”,損害社會的活力和動力。
三要統籌運用扶貧資源。要更好地發揮安徽省扶貧開發融資平臺作用,完善省市縣融資擔保、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加快推進扶貧小額貸款、再貸款、金融債在安徽省落地生根并擴大覆蓋面,讓金融扶貧政策盡快惠及貧困戶、幫扶企業和易地搬遷;要廣泛集聚扶貧資源,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善用市場機制、市場手段,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流動,把政府“一己之力”轉變為全社會共同幫扶,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省政府可以考慮設立脫貧攻堅獎,褒獎脫貧主體、扶貧主體、幫扶主體的優秀者;要為社會扶貧提供有效可信的參與渠道,考慮出臺“互聯網+社會扶貧”政策,使扶貧脫貧需求與社會幫扶資源進行對接,并探索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扶貧模式;要細化、實化區域之間結對幫扶政策,加大雙方潛力挖掘、資源共享的力度,在脫貧攻堅中實現共同發展;在制定扶貧普惠政策的同時,要盡快制定針對特殊貧困鄉村、貧困人口的特惠政策,進一步豐富完善“1+20”政策體系。對那些以貧困為名要政策要資金,拿到政策資金后卻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忽視脫貧實效的,要責令糾正。
四要堅持科學扶貧精準施策。精準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在某些地區,扶貧工作出現“政府熱、社會冷,上面熱、下面冷”“干部忙、群眾閑,上面忙、下面閑”的現象,需要從精準上去思考;要改革扶貧方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輸血”為“造血”,變重GDP為重脫貧成效,實現“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要充實扶貧內容,盡快由“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轉變,急群眾之所急;要精準確定主攻方向,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突出一村一對策、一戶一計劃,防止“縮小版大水漫灌”“壘大戶”“造盆景”等現象的發生;要精確配置扶貧資源,對農村低保、新農合、醫療救助等政策進行高效銜接,對省里各項政策進行有效疊加,對扶貧資金加快整合步伐,確保攻堅措施對路。
五要嚴明紀律建立“高壓線”。要念好“緊箍咒”,牢固樹立與貧困群眾同甘共苦的思想,堅決剎住窮縣富衙、戴帽炫富之風,嚴禁建設華而不實的標志性建筑、景觀景點,把有限資金用在扶貧刀刃上;要嚴厲打擊數據造假,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搞假脫貧、“被脫貧”、層層加碼“提前脫貧”,犯脫貧急躁癥;要嚴格監督貧困退出標準、退出程序、核查評估機制,科學組織第三方評估,組織“回頭看”“交叉看”“實地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退出貧困序列的縣“村”戶,要經得起群眾和時間的檢驗。須知脫貧是靠干出來的,不是靠算出來的,絕對不能是以前為了要資金要項目,把貧困人口放大,現在為了要成效要政績,隨意把貧困人口縮小;要嚴厲查處挪用貪污扶貧資金案件,徹底斬斷伸向扶貧資金的“黑手”,嚴懲膽大妄為者;要認真調查扶貧項目效益發揮情況,對一些缺乏調研論證,拍腦袋決策,造成扶貧資源嚴重浪費的,要啟動問責機制。
六要密切關注“扶貧后”。要完整準確理解扶貧目標,對貧困戶不僅要看收入是否超過國家扶貧標準,還要看是否做到“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縣村是否實現“一高于一接近”和“兩個確保”,貧困發生率是否降到2%以下。其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可能會成為部分地區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不可小覷;即使完成階段性的扶貧任務后,也不能認為大功告成,因為貧困是可反復、可循環的,尤其是部分貧困戶穩定脫貧能力差,一場大雨、一場疾病,就可能重新戴上貧困帽子。這就需要用制度政策和產業發展,將扶貧成果穩定化、長效化,真正完成從“輸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