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路
“茶山上的那個小阿妹,俏呀俏模樣,十指尖尖采茶忙,引得蝴蝶翩翩飛呀,蜜蜂嗡嗡唱……”滿山的翠綠,清純可人的采茶妹,一曲膾炙人口的《茶山情歌》描繪的茶園風情,令人心馳神往,陶醉其中。如今,這幅景象在福建寧德壽寧縣下黨村就可以見到。手拿畫筆,沾彩潑墨的畫師,便是村第一書記曾守福。
“下黨村舊稱黨川,因溪水川流不息而得名,位于壽寧縣的西北部,距離縣城43公里,自1988年建鄉以來一直為鄉政府所在地。全村有明清古民居40多座,祠堂兩座。全村總面積1.38萬畝,其中茶山680余畝,主要品種為金觀音、黃觀音、富云6號、白牙奇蘭、金牡丹、正山小種等。下黨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村里現有人口309戶、 13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五保戶10戶,殘疾人3人。”談及下黨村的情況,曾守福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2014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3周年這天,接到福建省委組織部的“派令”從福州一路顛簸而來的曾守福,第一次踏上下黨村的土地。“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曾守福當時的真實心境。
“神仙下凡還得問土地”,曾守福深知情況摸底的重要性。之后的三個月,他深入群眾,挨家挨戶“地毯式”走訪查看。早出晚歸,幾本厚厚的村情材料換來的是曾守福對下黨村的了然把握:下黨雖窮,但不是沒有資源,它有獨特的優勢——山川秀美,生態保持較好,溪流蜿蜒,水庫風光旖旎;人文資源獨特,下黨鄉是習近平總書記1989年到2002年在福建工作期間唯一掛點聯系的特困鄉,有總書記三進下黨、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推動領導干部“四下基層”的故事和寶貴精神財富;下黨村鑾峰橋是中國第一古廊橋、國家級保護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有文昌閣、紅軍洞、王氏宗祠、八角仙殿、“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園”、“三槐堂”等文物古跡。
根據以上情況,曾守福提出“一心二業三推動”的駐村工作思路:一心即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二業即抓住茶葉和鄉村旅游兩個主產業,三推動即推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推動互聯網思維在鄉村傳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下黨村的山鄉巨變,開始了……
山披綠裳亮“金”光
“下黨村的水土好,空氣濕潤,云霧繚繞,特別適合種茶。”曾守福難掩對這一方碧水青山的自豪。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為之傾注無數心血的現代化茶園,從誕生到發展的頗為不易,實乃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盡管下黨村有較久的種茶歷史,但由于交通閉塞,安守自樂的村民一直沿用傳統粗放型種植方式,當地良好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福建向來是產茶大省,如何利用下黨本身的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一杯羹,一直是曾守福倍感焦慮的問題。
2014年,下黨村與經濟條件較好的福建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簽訂協議結對共建。曾守福同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一起商討茶葉種植模式如何創新,最終策劃并實施了中國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項目——“下鄉的味道”,在全國同類品牌中第一個植入“消費扶貧”的理念,將“下鄉去,嘗嘗下鄉的味道”作為廣告語,將“誠信、質樸、原生態”作為品牌的核心價值,采取“企業進村、老板入戶、結對幫扶、貧富互助”的方式,面向全國招募愛心茶園主,聚合愛心,定制茶園。
曾守福在下黨村茶園的生產管理全過程中積極落實“綠色安全”理念:由茶葉加工車間里的8個攝像頭,以及茶山上架設的26個攝像頭組成的可視化預訂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成為下黨村扶貧茶產業的一張名片。茶園農戶通過專門研發的手機APP客戶端可以隨時查看茶園種植和加工狀態,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降低了風險概率,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下鄉的味道”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在北京地區正式亮相,“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理念,頓時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首秀大獲成功。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企業家和單位都積極參與扶貧定制茶園認購活動,以實際行動給予下黨村產業扶貧項目幫助和支持。
以往,下黨村的茶農種茶,還得操心怎么賣出去。因為地處偏僻,信息閉塞,賣茶全靠進村收購的茶販子“單方面”叫價,茶農一直處于被動位置。茶販子漫天壓價,茶農掙到手里的錢寥寥無幾,也形成了茶價低——不愿種——茶葉少——無人買——茶價低的惡性循環。
曾守福在下黨村成立了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茶園的日常管理。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均可加入,在統一標準規范化的管理下,貧困戶種植不打農藥的純“綠色”山地茶葉。公司投入15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16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并聘請專業人士制定茶葉生產標準化管理流程,確保茶葉品質達到國家QS認證標準。公司還負責茶葉的統購包銷,確保每斤10元的收購最低價,不傷害貧困戶的利益,奪回了茶價的主動權。
思想決定出路。現在一提到下黨村的茶,都知道“春水秋香”,即下黨村的茶分春秋兩季采摘,清明時節左右的春茶茶湯翠綠,醉人心脾;而秋茶在品相上雖不及春茶,但泡水后的獨特香氣回味無窮。2016年,當地茶葉每斤均價從原來的2.4元暴漲到10元,每畝茶園的收入從2000多元上升到6000元,茶農收入連翻幾番,全村集體收入達到22萬余元,下黨村終于能賺錢了!這組數字單獨拿出來跟全國其他村子比,也許并不亮眼,但只要一想到2014年的下黨村還是一個毫無經濟能力,因修路欠下近8萬元外債的“爛攤子”,令人大為嘆服。
下黨村現有茶園規模已達到252畝,總產值突破600萬元大關,其中線下銷售超過500萬元,網絡線上銷售沖破100萬元。“明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絕對沒有問題!”曾守福的語氣里是十足的自信。
古村民宿迎客來
下黨村有錢進賬了,但種茶僅在春秋兩季有產出,如何保證村民們在夏季茶園休整期也有收入,成為曾守福下一步的工作目標。
下黨村群山環繞,溪碧澗清。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村內保存良好的明清時期古村落建筑,還有修建于1800年、距今已有217年歷史的下黨廊橋……“這些可都是能下‘金蛋的‘金母雞啊!”曾守福又找到了一條創收脫貧的路子。
要讓彌足珍貴的古建筑產生經濟效益,首先就要對下黨村現存的古村落建筑進行保護,曾守福廢寢忘食地準備各種申報材料,積極奔走。最終,下黨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目錄,并拿到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試點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后門山地質災害點整治”“后山景觀改造”等項目。有了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為下黨村利用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堅實后盾。
懷揣1200多萬元項目資金,曾守福帶領下黨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建設。
修路是頭等大事。下黨村以前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進村的40多公里道路有一萬多個坑洼,坐車要將近兩個小時,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曾守福一想起來就心有余悸。他向省政府、省交通廳爭取各項資金共計2300多萬元,前后僅用3個多月,就完成了以往需要十年才能修通的全村公路。
斬斷窮根必須斬斷窮念,曾守福對這一點深有感觸。當地村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村里為村民爭取來了建設資金,可村民在修建房屋時卻不太重視衛浴設施。要擱以前無所謂,反正是自家住。但現在既然要搞旅游,客人來下黨村旅游,如果連基本的衛浴都難以解決,肯定會影響旅游體驗的,就算來了一回,還有下回嗎?為此,曾守福當機立斷,實行了一項獎勵政策:凡是遷入新村的村民,修建房屋附帶廁所浴室的,每戶補助2000元;在舊村修繕民居加蓋廁所浴室的,每戶補助5000元,這些補助金全從項目資金里支出,衛浴難題終于得到解決。
“我們對顧客定位很精準,消費群體主要有攝影師、設計師以及寫生的畫家、學生等。充分展現閩東北特色的民宿,加上當地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全是我們的旅游名片。我們還計劃修建游客服務中心,完善游客住宿、舉辦培訓、會務接待、餐飲服務等四大功能。”談及下黨村的旅游扶貧發展前景,曾守福滿懷信心。
因病致貧的村民王光玉一家三口以前擠在一棟“漏風漏雨”的夯土屋,沒錢治病靠硬撐,沒錢吃飯靠接濟。2016年,借助金融扶貧相關政策,王光玉辦理了金融扶貧卡,以0.36%的優惠利率貸款開起了農家樂,盡管開業不久,但由于經營有方、踏實肯干,生意日漸紅火,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進賬,加上茶葉收益,王光玉一家脫貧指日可待。
男兒淚 赤子心
“我還哭過好幾次,說起來挺不好意思的。”這位壯實的漢子提及當初開展工作的艱辛,也曾被“難”出英雄淚。
“下午還跟單位同事在打籃球,吃晚飯時就接到領導的調令電話,通知我第二天出發下鄉。愛人給我收拾行李時,還以為我像往常一樣出去個兩三天就回。聽說我這一去就得三年,當時就懵了。她自己也要上班,孩子怎么辦?好在岳父母通情達理,幫忙照看小孩,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雖說我自己也是農村出身,可到了下黨村,真是被這里的條件驚住了。那一夜愁緒萬千,一想到這里的爛攤子無從下手,還有家里年邁的雙方父母,年幼的孩子……覺得真是個難過的坎兒,也是我來下黨第一次流淚。”
如果說第一次是因為對環境的不適,對家人的愧疚,那么第二次則是感動于知遇之恩:“軍令如山,既然來了,肯定就得為當地村民辦點實事。當我召集村民介紹脫貧工作規劃時,基本上大家都云里霧里,不太能接受‘一心二業三推動的理念;再加上下黨村當時的條件,很難讓人相信這里會有發展潛力,也就沒人愿意投資。當時那個難啊,真是一言難盡。后來,調至壽寧縣任縣委書記的湯孔忠找到我,第一句話就是‘小曾,我來這當縣委書記,我們一起好好干!”曾守福表示,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外界,并且付諸于行動的支持:“當時什么話都難以表達我內心的感激,眼淚就出來了。”
2017年4月,曾守福三年任期即將劃上句號。在他的帶動下,黨建富民強村工程碩果累累:下黨村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除因病暫時不能脫貧的5戶外,剩余的27戶成功脫貧,村集體收入達22.3萬元;下黨村接連被寧德市評為“十佳旅游線路”“十佳旅游特色鄉村”、“十佳旅游品牌”和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點。2016年6月,曾守福本人也被評為寧德市壽寧縣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9月,成為國務院扶貧辦“全國脫貧攻堅獎”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