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吸引了不少在外就業創業的重慶人回流,全市累計回流勞動力160多萬人。重慶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針對農村特別是貧困村“兩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駐村工作隊難以長留的狀況,及時出臺專門政策,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回引的人才主要是兩類:一是重慶籍特別是原籍在農村的大中專畢業生;二是在外地創業或打工、事業小有成就的本鄉本土人士。實施這一工程,有效緩解了當前脫貧攻堅人才匱乏這一突出問題。
深入摸底動員,確保引得回。以鄉鎮為單位,對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外出成功人士進行調查摸底,全市建立4.2萬余人的本土人才庫。在此基礎上,由鄉鎮、村兩級黨組織采取電話聯絡、座談聯誼、主動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點對點”動員。對有意向回村任職、創業的,通過鄉鎮黨委公開遴選、統一考察、集體研究等程序擇優確定。
打包用活政策,確保留得住。做到了“三給”:一是給待遇。對回村掛職的本土人才,參照村干部標準發放報酬和參加養老保險。二是給扶持。打捆用好脫貧攻堅、國家關于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小微企業、實施“互聯網+”行動等相關政策,從土地流轉、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多方面給予創業支持。三是給晉升通道。統籌謀劃鄉村兩級干部隊伍建設,在做大本土人才回村任職數量的基礎上,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力度,實現本土人才長遠發展。
跟蹤管理培養,確保干得好。將回引人才培訓納入扶貧培訓統一規劃,由區縣組織實施,全市累計開展培訓550余期,實現集中輪訓全覆蓋。各鄉鎮建立一人一檔,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對回村掛職的,明確工作職責,強化日常考核;對回村創業的,落實土地、產業等幫扶措施,為他們扎根創造有利條件;對回村后不適應、群眾不認可的,及時幫助另找出路、自謀發展。
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回引10237名本土人才回村掛職或創業,累計領辦創辦合作經濟組織1062個、小微企業1852個,牽頭推進電商、金融、超市“三進村”2970個,直接帶動3萬多貧困戶增收。在2016年村級換屆中,8000余名回引人才被選進村“兩委”班子,群眾對回引本土人才的做法充分認可,對村干部滿意度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