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體坤+李佳旭
他們走進烏蒙山、武陵山深處,溝溝嶺嶺,有汗水、有責任;他們走進芙蓉江、赤水河畔,彎彎曲曲,有腳印、有真情。窮在深山有人問,窮在深山有人親。扶貧濟困人心暖,富民安康黨恩深。他們就是貴州遵義市的1698名第一書記。
1698人赴“前線”
“會做土陶的人家,鼓勵他們重操舊業;能開餐館的家庭,我們提供思路和服務。”“脫貧攻堅最重要的是‘對癥下藥,根據每個家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脫貧方案。”這是周成軍駐村的最深感受。
周成軍是遵義市播州區委宣傳部派駐楓香鎮花茂村的第一書記。剛到村里,村民見到這個“書生”,不以為然地說:“什么第一書記,就是來走走過場。”“村民種什么,養什么,他這個外來人說了能算?”
來花茂村的第一個月,周成軍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每天走訪,在了解村情民意中尋找適合該村脫貧的法子。
得知村民母先才是制作土陶的好手,周成軍動員母先才把土陶發展成游客體驗制陶工藝的陶吧。當初的好點子,現在已經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到母先才家體驗的人排起了長隊,一年下來,收入不菲。
走對路子才能賺來票子,“劉娣生家有勞動力,還有地段不錯的房子,又有在餐館打過工的經驗,我就動員他開農家樂。不到一年,毛收入就達到了二十萬元左右。”這是周成軍為貧困戶開出的又一個“致富方子”。
這個小村莊曾因貧困荒蕪被稱為“荒茅田”。如今在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的幫扶下,轉眼幾年間,便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荒茅田”也由此改名為“花茂村”,寓花繁葉茂之意。
兩年來,像周成軍一樣,來自省、市、縣各級的1698名第一書記,自帶行李、炊具,從機關奔赴遵義市871個貧困村。他們從繁華都市來到邊遠山區、貧困村寨、廣闊田野,走近農民、心系熱土、向貧困宣戰,向落后亮劍,和群眾一塊苦、一起干,讓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實施幫扶項目6194個
“駐村幫扶就要動真格、出實招”。貴州茅臺集團派駐道真自治縣洛龍鎮三院村的第一書記羅偉深有感觸。去報到那天,跋涉了好幾里山路,羅偉一下子明白了這個村的致貧原因。
修一條通車路,把村里的農產品運出去,是山里人的夢想,也成了羅偉的目標。
為了讓村民夢想成真,羅偉奔走于茅臺集團和交通、農業等部門,制作規劃、論證項目,爭取資金技術,積極協調單位幫扶出資3000萬元,規劃實施小康路建設,協調60個企業基層支部捐贈資金140萬元,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石榴、臍橙等經果林230畝,種植辣椒、花椰菜等商品蔬菜800畝,援建凍庫1個。如今,村子里通了水泥路,多數農戶的房子進行了改建新建,還有了自己的經果林或蔬菜基地,村民們臉上掛滿了笑容。
余慶縣大烏江鎮箐口村第一書記趙燕,聯系“娘家”——遵義市教育局對箐口中學、小學及幼兒園布局規劃進行調整擴建,解決了當地孩子就近入學問題。
綏陽縣黃楊鎮天平村祝家溝的“斷頭公路”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2015年,遵義雜志社選派的第一書記鄭開發到村后,立即向社會籌資30萬元,組織村民自行修建,打通了山里人走向外界的“小康路”。
遵義市委辦派駐道真自治縣忠信鎮石筍村第一書記余飛,帶領黨員群眾推動石筍村基礎設施大改善、農業產業大發展、村容村貌大變樣、群眾思想觀念大轉變,推出石筍村一片新天地。
……
面對精準脫貧重任,第一書記們邁開步子、俯下身子、甩開膀子,堅持決策在一線制定、問題在一線解決、創新在一線體現、成效在一線檢驗,建立“規劃一批、論證一批、儲備一批、在建一批”的工作機制,探索多種籌資方式加快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據統計,2015年以來,遵義市第一書記共實施幫扶項目6194個,投入幫扶資金12.95億元。
“空殼村”實現“全脫殼”
讓村黨組織有錢辦事,讓村干部說話有人聽,引領群眾脫貧致富,達到“強組織、強基礎、強發展”的目標,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重點。
“僅一年多的時間,過去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書記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緊緊依托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如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生態飯。”這是2016年7月12日,上海市代表團考察桐梓縣婁山關鎮杉坪村精準扶貧和全面小康示范創建點后發出的由衷感嘆。
杉坪村第一書記楊勇介紹,201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500元,村級集體經濟負債10萬元,貧困發生率高達27.3%。
然而,僅僅一年多,杉坪村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完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旅游,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300元,村級集體經濟增加到300萬元。
綏陽縣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紅河村,一個被全村群眾都視為“致不了富、發不了家”的烏骨雞養殖傳統“舊業”,通過半年多的合作社運作,硬是點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希望,成為全村脫貧攻堅路上的“新業”。
讓“舊業”改“新業”的第一書記、綏陽縣安監局干部丁本俊說:“村里成立了烏骨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烏骨雞銷售找到了市場,村民勁頭十足,與合作社抱團發展,收入倍增,村集體經濟也有了來源”。目前,全村86戶貧困戶、186戶非貧困群眾相繼與合作社簽訂了供苗、飼養、銷售的協議,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仁懷市三合鎮安居村的第一書記、仁懷市委宣傳部干部王灑,在沒有項目資金的情況下,反復找銀行協商,貸款50萬元為村里建起了60畝水產養殖場。目前,第一期30萬尾臺灣泥鰍養殖場建成投用,第二期80畝水產養殖場正動工修建,3000畝萬壽菊、300畝葡萄園已見成效,今年就可為76戶貧困戶帶來收益,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第一書記駐村以來,幫助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80個,全市“空殼村”實現“全脫殼”,村級集體經濟總量達到8億元,村均積累超過40萬元。
使命在肩,重托如山。遵義市一千多名第一書記不忘初心、扎根農村,“放下身段,做好普通人;深入群眾,做好村里人;耐心溝通,做好自家人。”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切實踐行“學在深處強信念提境界,做在實處拔窮根奔小康”的要求,全力決勝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使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市累計脫貧109.47萬人,貧困發生率2016年下降到5.25%,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2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