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陜西省旬陽縣,一個秦巴腹地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李克強總理考察后的近三年時間里,旬陽縣委、縣政府牢記李克強總理的囑托,在謀“勢”、求“是”、唯“實”方面不斷總結、探索、創新,奮力推進脫貧進程, 其“旬陽經驗”引人思考、可供借鑒。
謀“勢”
旬陽縣地處秦巴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且土地貧瘠,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老一輩革命家徐海東、程子華等曾率紅二十五軍在此戰斗過,有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鎮,亦是革命老區縣。縣城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繞,形似太極,故有“山水太極城”之稱。立地條件差,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是這片紅色土地的真實寫照。
2014年1月,李克強總理赴陜西考察工作,曾專門來到該縣小河鎮金坡村看望慰問貧困戶和留守兒童,并與在外務工村民通電話,商量脫貧對策,臨走時,還給金坡村提出實施移民搬遷、退耕還林等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建議和路子??疾炱陂g,總理還寄語當地干部:“要在堅持扶貧大戰略不變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調整戰術,實行更科學有效的扶貧”??偫淼恼佌亣谕泻鸵笠笃谕?,是關懷,是考驗,更是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的動力。
欲成其事,必謀其勢。經過一年多的扶貧實踐和努力,旬陽縣深刻地認識到,扶貧工作必須緊密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要抓住中央在財政、基礎設施、富民產業培育等脫貧攻堅方面加大投入的歷史機遇,在恪守“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使命,加強漢江水源地治理確保綠色發展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解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多元發展實現貧困群眾脫貧目標,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閉幕后,全國脫貧攻堅戰正式打響。旬陽縣敏銳反應并第一時間采取行動,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十天后,便組織召開了全縣三年脫貧動員大會,并做出了實施“655”計劃、圍繞“一強五好”、 建設陜西強縣的決策部署,即緊扣工業經濟、文化旅游、農業產業、城鄉面貌、民生保障、縣域治理“6個轉型升級”,著眼打贏脫貧摘帽攻堅仗、省級高新區建設決勝仗、交通建設翻身仗、太極城建設關鍵仗、旅游興縣較量仗“5場硬仗”,實施縣域工業轉型、文化旅游開發、農業產業、城市建設、交通等5個突破發展,實現經濟實力強、城鄉建設好、生態環境好、人民生活好、社會治理好、政治生態好的“一強五好”強縣目標。
求“是”
從“粗放”扶貧向“精準”脫貧轉變,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是中央在扶貧領域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具體到旬陽的扶貧實踐中,就是以“精準”貫穿全面和始終,著眼啃掉全縣30149戶85873人脫貧“硬骨頭”,解決并回應“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三個問題,用三年時間奮力實現整體脫貧的良好局面,為后期鞏固提高脫貧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旬陽縣把貧困戶識別權交給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確保貧困戶認定過程公開透明、客觀公正,認定的數據由鎮村戶層層簽字、記錄存檔,誰識別誰負責、誰填報誰負責。通過“入戶核查、民主評議、一榜公示,鄉鎮審核、二榜公示,縣級審批、三榜公示”的程序和“看房子、問收入、查情況、聽民聲”的方式,全縣共確認建檔立卡貧困戶30149戶85873人,貧困村169個。按照致貧原因,又把貧困對象進一步細化為因病、因學、因殘、因災、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缺土地、缺水、自身發展不足、交通條件落后及其它致貧原因等11類。據此實際,縣上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全部脫貧,2016年至2018年分別脫貧10114戶29100人、10283戶29700人、9752戶27073人。科學的程序設計和嚴謹的過程操作,奠定了“扶持誰”的工作基礎。
旬陽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總指揮的脫貧攻堅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并首次以縣委常委會討論議定的方式,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則抽調18名干部到指揮部辦公室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抽調41名科級干部專門開展督查工作。其次,把全縣劃分為21個戰區,縣級領導分兵把守,建立責任、任務、考核、評價四位一體的作戰體系。最后,還出臺了《旬陽縣三年脫貧“三包三定”方案》《關于鼓勵干部安心打贏脫貧攻堅戰意見的通知》及《脫貧攻堅工作問責暫行辦法》等一攬子方案,夯實縣級領導包鎮、部門包村、一般干部包戶和定目標、定措施、定責任的“三包三定”責任,全縣30名縣級領導、91個局委辦、10418名干部職工、1120名村干部和5000余名黨員與30149戶貧困戶“心連心”結對幫扶,實現幫扶“全覆蓋”,有效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
針對貧困戶增收難,實行“產業幫帶訂單制”,以“N+貧困戶”方式,全縣188個養殖場、園區、合作社、電商、職業農民等經濟主體,帶動2905戶發展養豬、烤煙、魔芋、油用牡丹等多種產業,占產業脫貧戶77.47%。針對13691戶35686人因病致貧,在用好合作醫療政策之后,對門診慢性病采取“免費藥品專供制”,實行“一病一策、一人一方”,高血壓、冠心病、肺結核等10種門診慢性病患者,在鎮衛生院免費領取藥物,占當年脫貧62.8%的貧困戶實實在在享受到政策帶來的收益。11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陜西:健康扶貧破解“因病致貧”》為題報道了陜西省健康扶貧破解“因病致貧”的做法,特別對旬陽縣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推行健康扶貧、有效解決群眾因病致貧的做法進行了重點介紹。針對13761戶不安全住房,緊扣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政策,采取村內小集中、排危重建、梯次搬遷、交鑰匙工程、危房改造五種方式,以“百隊建百村”的形式全面推進。針對基層跑項目和項目分配不均等問題,實行基礎設施“項目供給制”,采取“自下而上申報、自上而下核定”的辦法,全縣重點部門供給貧困村道路、飲水、電力等項目1053個。這些舉措破解了脫貧攻堅關鍵難題,也用實踐證明并回答了“怎么扶”的拷問。
唯“實”
說實話、干實事、鼓實勁、求實效,是旬陽縣委、縣政府推進精準扶貧始終堅持的原則??h委主要領導在年初目標責任考核大會上表示:“換屆之年,我們要將選拔培養干部的重點聚焦和傾斜到脫貧攻堅一線,旗幟鮮明地在‘五場硬仗一線選拔推薦縣級后備干部,提拔培養使用科級干部,真正用考核指揮棒來鼓舞士氣、激發干勁、鞭策落后。”脫貧攻堅戰伊始,旬陽縣就出臺《三年脫貧行動計劃》《三年脫貧督查檢查辦法》,并大幅提高脫貧工作考核權重分值,縣對鎮、部門、中省駐縣單位的考核分值分別達到30分、20分、40分。縣政府主要領導在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說:“務必牽住各鎮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用好督查問責這個‘馬鞭子,讓官帽與貧困帽這兩頂帽子掛鉤,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為此,旬陽縣把黨建主題“兩學一做”教育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創新開展“亮身份、曬業績、作表率”活動,把“學”和“做”的成效公之于眾。特別是針對少數群眾“等、靠、要”和爭當貧困戶的現象,在全縣廣泛開展以“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為主要內容的“說論亮”道德評議,各村鄉賢委員會對自立自強、不等不靠、勵志脫貧的先進典型和“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落后典型進行評議,喚醒群眾脫貧光榮、安貧可恥的意識,在掃清阻礙脫貧攻堅工作障礙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受到省市高度關注。2016年10月19日至20日,全省移風易俗工作現場會在旬陽召開,旬陽經驗在全省推廣。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自編自創的《脫貧攻堅“三字歌”》,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管的《中國扶貧》雜志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分四天連載。在過程管理上,該縣還針對干部幫扶過程監管難、落不實的問題,首創“電子紀實制”,為每個貧困戶建立二維碼標識,通過手機掃描可隨時隨地了解干部入戶幫扶工作情況。同時,為掌握群眾滿意度,專門成立社會民意調查中心,定期以村為單位進行電話調查。這些辦法和舉措,都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把脫貧攻堅工作落到了實處,取得了實效。為此,旬陽縣的經驗先后4次被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推廣。
目前,全縣貧困戶住房和貧困村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均接近甚至超過年度指標,從態勢上看,當年全縣10114戶29100人、45個村將如期脫貧,實現首戰告捷。在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的理念指引下,旬陽縣各項事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該縣成功創建陜南首個縣域省級高新區,為地方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了強勁引擎;繼紅軍紀念館被評為3A級旅游景區、蜀河古鎮被評為“雙優古村鎮”之后,全縣48個村近日又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興縣戰略逐步變為現實;旬小(通西安)、安旬(通安康)、旬白(通湖北)三條二級路陸續開工建設,制約縣域發展最為突出的交通瓶頸開始化解,對外大通道正在打通,建設陜西強縣、實現全面小康的畫卷,正漸次清晰地呈現在46萬旬陽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