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素質。當前,我國正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教育已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德育也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高職教育正由重技術傳承向重技能創新轉變 ,這給高職院校德育提供了很大機遇,同時也給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教育辦學模式轉變和學校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利益放在首位,真正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改善人才培養環境,特別是要加強德育保障機制建設,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教育保障機制,就是以組織隊伍、制度政策、環境資源、資金財物等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活動運行條件保障機制。高校德育系統的有效運行,必須建立學校德育組織機構以及健全的規章制度和予以必要的經費保證。為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德育保障機制的建設,納入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齊抓共管,協調統一,實現學校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保障德育工作正常運行,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別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把德育工作納入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應有之義,也是保障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由灌輸式向主體間性模式轉變,創新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新模式。顯然,社會各界衡量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更多的是看學校的秩序、課堂教學和師生的言行等表面和顯性的方面,當然,這些方面更多的反映出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直接成效。高職院校德育保障機制建設,一是要強調德育的實踐性、活動性。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生活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并通過德育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這些活動構成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共同中介;二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之中,突顯教師和學生主體間性特征,從而達到德育目標實現。
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當前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千方百計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德育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科學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證。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充分調動和發揮每個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具有重大意義。教育的根本問題,一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教育為誰服務。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性質,而高職院校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由原有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使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并且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較大影響和轉變。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決定了高等學校辦學環境更加開放,與社會實踐結合更加緊密,大學生思想觀念也受市場經濟影響更加直接,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將要直接從事生產實踐。我們在看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市場本身所固有的市場失靈現象,以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而產生的種種弊端相互交織,也給高職院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增加了更大難度。
(三)迎接新時代信息化挑戰的需要。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專門人才最集中的培養基地,處在運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的最前沿,是整個社會生產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團體之一?;ヂ摼W時代的到來,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對生產技術信息了解和網絡技術的掌握,使大學生從互聯網接受技術信息成為最直接、最便捷、最迅速的學習生活方式。
(四)適應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時期。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原來的只重技能而輕素質培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進行重新定位。高職院校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理論教學走向校企合作的大趨勢,使其與外界信息交換的強度往往決定著發展的質量和速度。這一深刻的變化,既給高職院校德育提供了創新的機遇,又給德育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德育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變化,構建德育保障新機制,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對于新時期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組織保障機制。我國高職院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德育組織保障工作至關重要,就是要在黨委的領導下設立德育組織機構,以保障德育工作的有序開展。要建立完善高職院校德育組織保障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分管校長、德育教研室主任、德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團隊干部為主要骨干,師生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參與的德育工作領導機構,進一步完善德育運行和管理機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和行業“四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體系。
(二)隊伍保障機制。任何組織管理活動都要有合格的工作人員,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也必須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隊伍作保證。必須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夯實德育智力保障,創新班主任、輔導員培養模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作用。加強師德建設,不斷提高全體教師德育意識,形成全員育人的濃厚氛圍。要不斷提高專職德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注重年輕教師的師德教育培訓,通過與企業單位合作,定期舉辦相關職業道德、社會公德講座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宣講會等,提高高職院校專業德育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制度保障機制。制度建設至關重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管理工作才有章可循。高職院校要建立各項德育管理制度,有效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道德問題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只靠行政命令,而應該轉而依靠品德教育、思想引導等多種手段,特別是依靠規章制度手段來調節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高職院校要制定完善的德育制度,夯實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全員育人責任考核制度、班主任(輔導員)德育工作制度、德育教師研修制度、德育實踐教學制度、德育經費保障制度等工作制度,保障高職院校德育機制有效實施。
(四)環境保障機制。高職院校要整合行業、社區、家庭德育資源,構建學校、社會、家庭、行業企業 “四位一體”的聯動德育機制,建立正常的聯系溝通制度,形成暢通的信息渠道,形成相互聯系、協同促進的德育良好環境。同時,要營造校園德育建設和管理的主導理念,恪守教書育人職責,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貫徹“大思政”理念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從領導機構、規章制度、組織管理到經費后勤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努力形成教學、管理、服務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德育環境。
(五)物質保障機制。高職院校要建立德育工作人財物保障機制,切實保障德育資金投入,為德育工作機制提供物質支撐。增加必要的投入是構建德育保障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資金和物質保障,德育工作難以開展。地方財政應切實增加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經費投入,用于現代化德育設施、設備、活動場所、實踐基地的建設,以形成全社會重視德育,營造良好德育氛圍。德育經費要確立科目、列入預算。學校德育經費投入的范圍,包括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學、管理和日常德育活動兩部分。教學、管理經費投入包括德育課教學、德育專職教師的培訓提高、社會考察與調研、有關教研室的業務條件建設和圖書資料購置、德育科研。日常德育活動經費投入包括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假期和課余時間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大型德育活動以及用于學生和德育隊伍表彰獎勵等所需經費。學校應把建設適應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德育設施、設備和活動場所、基地納入總體建設規劃,并從基本建設費和設備費中給予保證。
(六)政策保障機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德育效果也性越來越明顯。國家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個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接班人的成長和發展取決于德育的培養和塑造,接班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德育的影響和作用。同時,還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證,加強德育工作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意義重大。這不僅是因為德育可以通過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而且,德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科學合理制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經費、德育師資等政策保障機制,對于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良好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德育工作責任重大而神圣。要建立和完善學校德育工作領導機構,創新運行和管理機制,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健全和完善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工作校本研修制度、教書育人一崗雙責考核制度、校外實踐教育制度、德育經費保障機制等工作制度,保障學校德育體系有效實施。加強督導,形成德育定期督導機制,對各學校德育工作開展情況及學生思想整體素質定期進行督導評估?,F代高等教育的總趨勢是科學化和系統化、法制化和制度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標準化和精細化。高職院校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德育保障機制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必須進行理性的反思,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著重從組織、制度、隊伍、政策、環境、物質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優化,進一步建立健全德育保障機制,形成德育保障機制與調控機制、預警機制、動力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在內的高職德育工作機制協調發展,實現德育機制有效運轉,不斷提高德育實效。
[1]張耀燦,陳萬柏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31.
[2]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283.
[3]郭廣銀.倫理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28.
[4]王木林.高職院校德育機制創新路徑探析[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82.
[5]王木林.高校黨員道德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