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良辰
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淺析我國信托業監管的有效性
裘良辰
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來我國的信托行業獲得了長足進步,但是配套的監管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隨著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金融監管在金融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出相應的理論和配套措施。金融行業監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主要體現在監管產出以及運行效率兩方面。通過對信托業的發展狀況以及監管目標的實現來評估監管的效果,用監管投入的成本評價監管效率。通過多種評價指標全方位地推動信托監管體系的發展。本文以通過對信托監管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對行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推動信托行業長遠發展。
信托業;監管;有效性
信托是一種獨特的理財制度與法律約束。自1979年以來,隨著我國信托行業的發展,為了迎合時代的進步,先后經歷了五次改革。隨著信托業的不斷改革與調整,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體制,與銀行、證券、保險并稱為金融業的四大支柱,在多行業的推動下金融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因此對信托業的完善發展迫在眉睫。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信托行業的探索一直在不斷進行,信托行業也由混業經營轉向分業經營的模式,再發回歸到混業經營,而監管方式也隨之轉變,由統一監管演變為多頭監管模式。隨著相應的法律建設逐步完善,積極推動以政府為首、行業自律為輔以及社會監督為補充的監管模式。
有效性包含效果以及效率兩層意思,既要追求監管的最優結果也要追求監管的高效性。有效性的衡量可以用以下兩個替代指標,首先是最優的效果可以體現在監管目標是否全面實現以及是否推動了信托行業的良性發展;其次監管工作的效率體現在所投入的資金成本,以實現成本最小化原則。
(一)信托業的監管效果
考量信托業的發展效果主要包括信托業的發展狀況和目標的實現狀況。完善的監管措施是促進信托業良性發展的保障,信托業的發展狀況是信托監管效果的體現,可以以此來評價信托監管是否有效。實現信托監管目標是出發點和歸宿,信托監管的目標能夠實現是評價監管有效性最直接的方式。
1.信托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信托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猛,每年信托企業呈較快增長趨勢。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固有資產、所有者權益還是總收入和利潤總額,信托公司具有較廣闊的發展潛力以及相當規模的市場,我國信托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相應的監管體系也具有相當的潛力。
2.監管目標的實現狀況。
目前,我國信托業監管目標實現的狀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1)風險監管逐步得到重視,但仍缺乏完善的風險監管體系
信托監管首要目標就是保障金融穩定和促進金融創新,金融穩定是金融行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就是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金融危機爆發頻率越來越高,對金融風險的監管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雖然風險監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國目前仍是以合規性監管為行事準則,正在實施的風險監管模式并不完備,風險監管還處于較低水平。
(2)行業內部存在著明顯的規模、地區差異,不利于公平競爭
信托業監管的目標之一是鼓勵公平競爭、反對無序競爭。目前來看,行業中會出現多數幾個信托寡頭,無法促進公平競爭,這是監管效果缺乏有效性的體現。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信托行業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不利于信托業的持續發展。
(3)信托公司內部控制效果不明顯
信托監管的主要模式之一是依靠公司的內部監管體系。這體現的是信托行業的個體自律行為。我國銀監會推行各種措施促進信托公司內部監管,提高公司內部管理的透明度,以內部控制為主導促進業務以及管理行為的有序化發展。雖然內部監管正在不斷深入,但是信托公司人員的意識以及監管機構的管理措施還有待提高。
(二)信托業的監管效率
與銀行、證券等金融同業相比,對信托業監管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由于缺乏資金投入使得信托監管體系發展不完善,不利于信托行業的長遠發展,使監管效率無法得到提升,從長遠角度來說提高了監管的隱性成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信托行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是我過國信托市場起步較晚,對信托監管的認識還處于較低階段,其監管模式存在諸多不合理性,主要表現為:重市場準入監管,輕持續性監管;缺乏對市場競爭的扶持;監管成本投入不足等問題。在對信托行業監管改革的過程中要針對這些問題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信托業的監管制度,規范市場行為
通過完善以政府監管為主導,社會監管以及行業自律為輔助的一套完善監管體系來促進監管體系的建立。具體可以通過加強法律建設以及監管力度,對運營過程制定有效的流程機制,通過行業協會督促運作;積極推進信用評級方案的實施,參照國際上對信用評級的做法等。
(二)培育健康的信托業競爭環境
我國信托投資公司的發展差異化較為明顯,阻礙了信托行業的良性競爭。監管當局應當充分考慮信托公司的規模性和區域性,對于一些發展中的小型信托公司要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采取不同的監管策略。
(三)進一步加強風險性監管
監管部門逐步開始加強對信托行業的監管體系建設,信托公司同時也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風險,目前施行的政策以被動的監管為主。當風險達到一定水平時進行預警,對于一些高風險的金融行業,要做到穩中求發展,摒棄高風險的項目投資,我國的信托監管應盡快實現由傳統的合規性監管為主到風險監管的轉變。
(四)完善和健全信托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果和內部控制機制
僅僅依靠外部力量進行行業約束,無法真正意義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企業的內部監管在監督體系中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也是衡量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由于現今的外部監督機制缺乏有效性,因此企業內部自律就顯得更加重要。通過企業自律的監管模式與銀監會和信托業協會的相互配合,從而獲得信托行業監管水平全方位角度的提升。
[1]肖屹.中國信托業監管的有效性分析[J].經濟論壇,2015(6).
[2]張愛琳.我國信托業凈資本監管效應實證研究[J].2015.
[3]經濟參考報.銀監會監管架構改革為創新預留空間[J].經濟參考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