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天龍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務川仡佬族高臺舞獅的文化研究
□ 周天龍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務川仡佬族高臺舞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分析得出仡佬族高臺舞獅的特征有:民族性、教育性、健身性和觀賞性等;以及把高臺舞獅引入校園和旅游業中解決高臺舞獅瀕臨的問題。
務川仡佬族 高臺舞獅 可持續發展
仡佬族是貴州土地的最早開拓者,至今全省還流傳著“仡佬仡佬,開荒辟草”的名言;仡佬族對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的影響,它的發展歷史,也是貴州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據歷史文獻記載,仡佬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不同的族稱;總的來說,仡佬族的族稱也大致上發生了濮人、濮撩、夷濮、仡佬的變化。據史料記載,早就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仡佬族的先祖就在今天的貴州地區這一帶活躍了,到了今人,仡佬族已經繁衍了幾千年。發展成為了一個擁有人口5 7 9 3 5 7(2 0 0 0年數據)的民族了。作為貴州土生土長的民族,9 7%以上的仡佬族人口都居住在貴州省境內,是貴州省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有8.4萬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阡縣、正安縣、六枝、水城、黔西、織金、大方、金沙、納雍、遵義、仁懷、清鎮、普定、平壩、安順、鎮寧、關嶺、貞豐、安龍、暗險、興仁、思南、松桃、江口、甕安、鎮遠等7 0多個縣(市、特區)。貴州省務川縣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今日發現一處史前文化遺址,遺址位于務川縣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豐樂鎮新田村一處崖壁之前,貴州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劉元恩等經過對崖壁下的沉積物進行調查,采集到數件繩紋陶片、打制石器、石錘、燒骨等標本,初步確認這是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當地屬于首次發現。
高臺舞獅作為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集民間雜技、民間舞蹈和民間體育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研究仡佬民族文化心理和藝術風貌的活態資料,同時也是節慶時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表演 。仡佬族高臺舞獅源于目連救母的神話故事。目連的母親因前世作惡多端,過世后被打入地獄,目連想救母親脫離于苦海,于是目連拜孫悟空為師,歷盡千辛萬苦后找到母親,目連用人間難以見得的孝順和真誠打動了上帝,并得到天神的幫助,目連的母親便重見天日。目連母親為了報答天神的恩德,不畏艱難困苦到達了天國。于是,仡佬族人認為高臺舞獅表演不但可以表達歷盡千辛萬苦救母的目連的孝義和不畏艱難苦難的精神,更是行教化之功和求吉祥之意。
高臺舞獅又叫“獅戲”,主要由獅子、猴子和笑羅漢組成,并且高臺舞獅是融娛樂、體育與雜技為一體的文體活動;他們除了在平地表演更為重要的是在高臺進行高危動作的表演,其表演形式有“寶塔式”和“一炷香”兩種。高臺是以8至1 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十余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五人,一般同時登臺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子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子”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子”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最為驚險的是“踩斗”和“寶塔沖天”。高臺舞獅整個驚險動作多大5 0多套,如“燕子翻飛”、“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觀眾忍俊不禁。然而表演一個舞獅的時間大概為四到五個小時。
3.1、民族性
仡佬族生活在貴州偏遠的山區,海拔高、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短缺,導致人們的生活受限,這樣一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生活在這里的仡佬人養成了勇猛頑強、不畏艱苦、追求和諧的民族性格。古人云“舞獅上高臺,仡佬攀高山,山高路途險,腳下出平川”。言外之意,同樣都是舞獅,但只有仡佬族的舞獅是位于高臺之上,并且在沒有任何安全防護之下和不在固定的高臺上進行表演,最主要的在于農村為了迎親臨時搭建的高臺。因此,在登高臺時,由于高臺沒有固定,僅只有粗糙的草紙防滑,高臺必然會搖晃讓觀眾驚心動魄,表演者變成為了勇士,不懼危險,在高臺晃動的情況下仍然能順利的施展各種絕活。在這種沒有安全措施情況下仍然把表演完成,這不但可以表達仡佬族的舞獅和其他民族的舞獅不同,更能表現出仡佬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風俗習慣。
3.2、教育性
高臺舞獅是體育和民間雜技相結合的一種傳統體育項目,不但能夠可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更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目連救母的孝道、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和拼搏進取的精神。高臺舞獅是一種對人們的體能和平衡力要求非常高的的一種表演項目,與此同時,它更注重的是人們有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和膽識過人的要求。當表演者在高空表演時,在沒有任何的安全防護下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有些動作是在桌子的一根腳上進行倒立和跳躍踩斗,如果沒有較好的體能、平衡力和過人的膽識是沒有辦法進行表演。這樣的傳統體育項目在進行表演時不但可以鍛煉人們的身體素質更是一種教育人們在歷盡千辛萬苦后表演成功的一種喜悅和成就感。
3.3、健身性
高臺舞獅是仡佬族最為獨特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高臺舞獅是一項最能反映出仡佬族人的目連救母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的凈勝。在農民余暇的時間進行高臺舞獅的表演和練習,這樣可以讓農民的上肢下肢和心理素質得到充分的鍛煉,更有利于讓他們鍛煉其通力量、耐力、速度、柔韌和靈敏等身體素質,還能調節生活壓力加大的緊張感。這也為農耕時提供淺見的體魄和健康的身體,還能減少人們生活疾病的發生。高臺舞獅便成為仡佬族強身健體和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他是一種可以強身健體和增強體質的一項體育運動。
3.4、觀賞性
高臺舞獅是一種在音樂下進行的一種體育與民間雜技融為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為了讓觀眾觀賞到原生態的獅子,舞獅者在表演時為了更好的表現出獅子原本的那種神態逼真,獅頭和獅尾表演者的密切配合,這樣導致表演者必須經常進行練習,才具有較高的默契,在具有較高默契下才能表現出獅子原生態靈活性與生動性。其他地方的舞獅都是在平地進行表演,然而務川的舞獅卻是在高達十米以上的高臺上進行高難度的驚險動作的表演,更具有較高的觀賞性。高臺舞獅是一項技巧性和危險性活動,其主要表現在高臺攀爬和高臺桌子的四條腿上進行表演,于是在高臺上進行高難度和高險度表演時更能給觀眾帶來極強的觀賞性;高臺舞獅是在鑼聲和鼓聲下完成的技術動作,節奏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是招式和造型的變化,使觀眾在變化中感受到高臺舞獅美的享受。
4.1、高臺舞獅進入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高臺舞獅”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影響廣泛,具有極強的民族性、教育性、觀賞性、健身性等價值。高臺舞獅主要流布在務川縣泥高鄉羅家村,泥高鄉的群眾基礎較好,人們對高臺舞獅都有一定的了解,這為廣泛的推廣和普及高臺舞獅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高臺舞獅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娛樂性,又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把高臺舞獅引入當地的學校校園,這不但可以給學校課余文化生活增添了活力和豐富其活動內容,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還能使“高臺舞獅”得到系統的傳承與進一步的規范發展。
4.2、高臺舞獅在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務川本來就是一個旅游勝地,有中國·貴州(務川)旅游的美譽。曾在2 0 0 8年成功舉行了中國·貴州(務川)文化旅游節,同年春節期間,務川自治縣泥高鄉羅家舞獅班一行9人赴浙江溫州進行了為期1 1天的高臺舞獅慶新春演出,這是該縣著力包裝高臺舞獅走向市場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次積極嘗試。
2 0 0 9年于同仡佬族三幺臺習俗、仡佬族寶王祭拜習俗、仡佬族婚俗等4項被列為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上事實證明,高臺舞獅在旅游勝地進行表演,讓更多的有人觀賞到仡佬族高臺舞獅的風采,這對推廣與普及高臺舞獅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這更解決高臺舞獅瀕臨滅絕的問題。
在當地成立一個高臺舞獅組織,主要負責收集關于高臺舞獅表演圖片和視頻,在相應的時間組織“高臺舞獅組織”一起集中的訓練,并在當地的中小學和旅游勝地進行高臺舞獅傳授和表演,這樣更促進高臺舞獅傳承與發展。
在2 0 0 9年仡佬族高臺舞獅被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這樣以來當地政府應該立法監管與傾力扶持。仡佬族高臺舞獅將會得到更好發展,使其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發展。
[1]陳天俊,趙崇南,民秀麗等.仡佬族文化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9.
[2]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局編,務川仡佬族[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3.
[3]黃正廩.民俗體育高臺舞獅文化初探[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季刊),2012,3.
[4]熊大寬.仡佬族文化百科全書[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9.
[5]韓潔.佗鄉文化,在傳承中發展[N].遵義:遵義日報,2010,4(7).
[6]徐丹.務川仡佬族高臺舞獅的特征及價值研究[J].體育世界,2015,6(6).
G812
A
1006-8902-(2017)-09-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