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李君 劉愷
摘要:職業傾向是一個人對職業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職業偏見是由于社會因素和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對不同職業的傾向性看法。本研究探討大學生是否存在職業偏見及其與人格特質和職業傾向的關系。運用Holland職業傾向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職業刻板印象問卷對鄭州大學在校大學生335人進行問卷調查,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中存在明顯的職業偏見:大學生職業傾向在性別、專業背景和戶籍所在地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社會型職業傾向受到外傾性人格、隨和性人格的正向影響,受到職業偏見的反向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偏見;職業傾向;“大五”人格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1-0057-06
一、前言
(一)問題的選擇
職業偏見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當今社會,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同樣可能受到職業偏見的影響。就業壓力與職業偏見的共同存在對大學生的職業傾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筆者的研究試圖考察職業偏見與不同人格特質大學生職業傾向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夠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的幫助。
(二)研究意義
首先,通過對職業偏見與職業傾向的研究,證明職業偏見對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讓人們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同時希望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其次。如果職業傾向與人格特質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那么對職業的選擇就可以基于職業傾向及自身人格特質,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方向。
再次。讓大學生認識到職業偏見的不良影響,有利于大學生走上社會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文獻綜述
1.國外職業傾向的相關研究
關于職業傾向的研究從很早就開始了,蘇普于1957年提出了15項職業傾向內容,康奈等人于1961年將其縮減到6個維度。
Holland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對于職業傾向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Holland認為,大多數人可劃分為六種職業興趣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
2.國內職業傾向的實證研究
國內對于職業傾向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針對于國外職業傾向量表對中國被試的信度與效度的研究,以及對國外問卷的修訂和適用中國被試量表的編制等。
自21世紀開始,國內在職業傾向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加,大多數是針對職業傾向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龍立榮、彭平根和鄭波的研究推斷,至少有三種影響職業傾向的因素:一是社會學因素:二是心理學因素;三是生理學因素。但該研究并沒有對職業傾向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
近年來,關于職業傾向的研究越來越成熟,所涉及的內容也越發廣泛。
社會學方面。葉凱和王晗通過對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職業傾向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大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職業傾向在性別和學科上差異顯著: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職業傾向的重要因素l 3l。
心理學方面。張軒輝在對職業傾向與心理資本關系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社會型、事業型、實際型和調查型四種職業傾向類型與心理資本呈非常顯著相關。對于人格與職業傾向關系的研究也較多,張忠豪的研究得出職業傾向受性別、專業背景影響的結論,認為大五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互作用。楊麗恒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后得出結論:大學生的職業傾向在性別、專業類型、父母職業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大學生職業傾向與大五人格特質存在顯著相關性。
3.職業偏見
偏見是指作為群體成員的個體在一定表象或虛假信息的基礎上所持有的與真實情況不相符并固定化了的社會態度,包括三個方面:認知、情感與行為。
國內對于職業偏見的相關研究較少,主要是對于職業的性別、年齡偏見做出研究。于泳紅通過內隱聯想測驗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對不同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張智勇等人運用內隱測量的方法,發現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內隱的職業年齡偏見:有的職業偏好年輕人,有些職業偏好年長者。但本研究考慮的主要是職業性質的偏見。
4.人格特質
作為人格特質理論的代表人物,奧爾波特認為,特質可以按照重要性分為樞紐特質、中心特質和次級特質。卡特爾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16PF),并編制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
隨著用于人格特質研究的統計方法和實驗策略的改進,目前,人們對特質理論已達成了相當廣泛的共識,即用5個基本特質就可以全面描述人格。被稱為大五人格特質,即神經質性、外向性、開放性、隨和性、盡責性。
前人對于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相關性研究也很多。朱景順、李亞蔚發現女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職業傾向和社會期望認知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馬娟、劉志宏發現人格因素對職業傾向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不同職業傾向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并且在同一種職業傾向上人格特征也存在性別差異。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希望對職業偏見、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希望能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隨機抽取鄭州大學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1份,有效問卷335份,有效回收率為84%。被試年齡在18~27歲之間,其中男性被試占44%,女性被試占56%,文科生占42%,理科生占58%,來自城市的占56%,來自農村的占44%。
(二)研究工具
1.霍蘭德職業興趣傾向量表
該量表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L·霍蘭德(Holland)于1969年編制,本研究選用的是60道題的中文翻譯版簡表,讓被試對量表的陳述句進行“是”與“否”的必選回答,最后進行計分,量表被廣泛使用,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可以保證。
2.“大五”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量表由Oliver P John于1989年編制,測量人格的五個維度,神經性、宜人性、開放性、外向性、責任性。此量表在大學生中測試,Cronbaehα系數在0.63~0.77之間。信度與效度較好,問卷可以使用。
3.職業刻板印象問卷
職業刻板印象問卷用于測量被試的職業偏見程度,此問卷由李娟編制,用于測量大學生職業刻板印象程度。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運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三、結果
(一)大學生職業偏見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讓被試對26種不同職業進行1-7的喜好程度評分,最后將所有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選出得分最高的5個與得分最低的5個職業,如下頁表1所示。可以看出大學生存在明顯的職業偏見,對于社會認知上體面光鮮的職業具有明顯的偏好,對于收入低、辛苦的工作有顯著的偏惡。說明大學生確實受到了社會的影響,對于不同的職業具有嚴重的偏見。
(二)職業傾向在各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以職業傾向為因變量,以性別、專業類型、戶口來源地為自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得出如表2、表3、表4所示的結果。
表2顯示,男女生在六種職業傾向上存在差異,在藝術型、研究型、社會型三種類型上性別差異顯著,在藝術型與社會型傾向上,女生分數顯著高于男生,而在研究型傾向上,男生分數高于女生。
表3顯示,文科生在藝術型傾向上得分顯著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在研究型上得分顯著高于文科生,在其他類型上,文理科的差異性不顯著,
從表4可以看出。來自農村的學生在研究型和現實型傾向上得分顯著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
(三)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相關分析
對職業偏見、性別、專業類型、戶口所在地進行控制。利用偏相關對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神經性與研究型、現實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外傾性與常規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開放性與藝術型、研究型、現實型存在顯著正相關:隨和性與研究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企業型和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性與藝術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其他類型都存在顯著正相關。
(四)職業偏見與職業傾向相關分析
對人格特質、性別、專業類型、戶口所在地進行控制。對大學生職業偏見與職業傾向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結果顯示,社會型與職業偏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他職業傾向類型與職業偏見無明顯相關。
(五)職業偏見與人格特質相關分析
對性別、專業類型、戶口所在地進行控制,對大學生職業偏見與職業傾向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結果顯示,職業偏見與責任性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與其他無明顯相關性。
(六)以社會型職業傾向為因變量做多元線性回歸
根據表6可知,職業偏見僅與社會型職業傾向有顯著的負相關。同時根據表5可知,社會型職業傾向與五種人格特質均有顯著的相關性,所以進一步以社會型職業傾向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有3個變量進人回歸方程,如表8所示。
外傾性、隨和性和職業偏見對社會型職業傾向的決定系數R2為0.172,表明外傾性、隨和性和職業偏見能預測社會型職業傾向的17.2%的變異量,外傾性、隨和性和職業偏見三者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270、0.217和-0.142。說明三者對社會型職業傾向的預測力遞減。
四、討論
(一)大學生的職業偏見現狀與分析
研究結果證實了之前的假設。根據問卷測量的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對于10類職業,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社會地位較高,知識、技術含量也較高的職業,這類職業需要從事的人有較高的文化背景。同時這類工作的薪資水平與社會地位普遍高于其他職業,大學生對這類職業的評分均為高分,表示出對這類職業的偏好:另一組職業社會地位較低,從事的人也是低知識含量、低教育背景的,大學生對于這類職業評分普遍較低。表現出對這類職業的偏惡。這與之前李娟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確實存在職業偏見問題。當然,由于本研究的對象為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群,其未來職業規劃方向就是從事高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也是影響研究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職業傾向在各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1.職業傾向在性別上的差異
男女生在六種職業傾向上存在差異,在藝術型、研究型、社會型三種類型上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在研究型上比女生有更高的傾向,因為研究型的人偏好對各種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和推理,從生理方面說,男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比女生強。所以男生更加傾向于研究型職業。而女生在藝術型和社會型上比男生有更顯著的傾向,因為女生的感性思維能力比男生強,更喜歡進行藝術創作、幻想,同時也樂于從事對他人進行傳授、培訓、教導、治療和咨詢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活動。
這與之前研究的結論有相同之處,同時也有差異,張忠豪和于薇的研究還得出了女生在常規型上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實際型上比女生傾向性更顯著的結論。這一變化可能是由于社會的發展,男女分工在這些方面變得模糊,所以現實型、常規型在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并不是特別顯著,尤其在大學生中間,從事這兩種職業的男女比例已經漸趨平衡,而企業型男女性別差異在之前的研究中就開始出現不顯著的現象。
2.職業傾向在專業背景上的差異
文科生在藝術型傾向上顯著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在研究型傾向上顯著高于文科生。研究者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文科生一般學習社會科學知識,偏文學和藝術類型,感性思維主導:而理科生一般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科研性較強,理性思維主導,所以理科生更加專注于發現、研究科研問題。
3.職業傾向在戶口來源地上的差異
來自農村的學生在研究型和現實型傾向上顯著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由于來自農村的學生相對于來自城市的學生而言動手能力更強。農村的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干農活、運用各種器械等:而城市的學生動手機會較少、不夠自立等等,導致他們在研究型和現實型傾向上不如農村學生顯著。
(三)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的關系
神經質性與研究型、現實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負相關,神經質性得分高的人情緒不穩定,所以不適合從事以上四種職業,這四種職業需要情緒穩定、有耐心。而搞藝術的人總會有瘋狂的想法,所以結果顯示藝術型與神經質是唯一的正相關。
外傾性與常規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外傾性分數高的人更加善于與他人交流,為人熱情,企業型與社會型傾向于與人交際溝通,所以兩者呈正相關。而常規型與外傾性呈正相關,應該是由于當今社會大學生即使從事常規型職業,同樣會樂于與同事進行交際。大學生有豐富的業余生活,所以他們的交際能力會得到提高,外傾性與所有的職業傾向均呈現正相關。
開放性與藝術型、研究型、現實型及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開放性是思維上的開放,所以藝術型、研究型、現實型這一類職業需要的正是創造性思維。常規型是唯一與開放性呈負相關的,雖然不顯著。但是這類職業確實不需要太多的開放性思維。
隨和性與研究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企業型和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研究型的人通常顯得嚴謹、要求嚴格。所以在人際方面不會顯得隨和。而企業型與社會型這一類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隨和性高更加適合這方面的職業,需要讓人對其產生好感,易于信服。
責任性與藝術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其他類型都存在顯著正相關。藝術型的人更希望打破社會束縛,自由自在,隨性生活,所以與責任性呈負相關;而其他類型與責任性呈正相關,可能是由于大學生所受的教育,讓他們懂得重視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
(四)職業偏見對職業傾向及人格特質的影響分析
職業偏見僅與社會型職業傾向和責任性人格特質呈顯著相關性。社會型的人偏好社會服務活動,職業偏見高的人對于教師、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之類的工作偏惡,因此,職業偏見與社會型職業傾向呈負相關。由此可見,職業偏見確實對職業傾向產生影響,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而職業偏見對于責任性人格特質呈正相關。從事社會地位高的職業需要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對于責任意識的自我要求較高,因此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職業偏見與人格特質對社會型職業傾向的影響
職業偏見與社會型呈顯著負相關,社會型職業傾向與五種人格特質呈顯著相關。通過表8可以看出,職業偏見、外傾性人格、隨和性人格對社會型職業傾向的影響可以建立回歸模型。此回歸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外傾性人格與隨和性人格對社會型職業傾向有正向影響。職業偏見對社會型職業傾向有反向影響。其中,外傾性人格的影響比重最高,職業偏見的影響比重最低。可以看出。人格特質對于職業傾向的影響比重還是較大的,而職業偏見對職業傾向的影響較小。
外傾性高的人性格外向,善于與他人交流。對他人熱情友好:宜人性高的人更容易讓人親近,利他、富有同情心。而社會型職業傾向需要這種人格特質。根據上面的研究。職業偏見得分高的更加傾向于高薪、社會地位高的職業。社會型職業并不屬于高薪、社會地位高的職業。所以職業偏見嚴重的人在社會型職業傾向上的得分不高。
雖然職業偏見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但是并沒有出現社會型過少的現象。因為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人格特質,職業偏見的影響比重沒有人格特質高。職業偏見對大學生就業有影響,需要加以控制和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更應該讓大學生依照自身的興趣及本身的人格特質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樣選擇的職業才會滿意。
但是職業偏見作為一個確實存在及對職業傾向有影響的因素,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對于大學生存在職業偏見這一現象,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父母教育、社會輿論導向進行控制和引導。這樣才能確保社會人才的正常擇業、正確就業,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考察了鄭州大學的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中明顯存在職業偏見現象。主要偏好于社會高認可度的大學教授、律師、醫生之類,而對于社會大多數人認為“低人一等”的工作偏惡。如保安、打字員、汽車維修工等。
第二,大學生職業傾向在性別、專業背景和戶籍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藝術型、研究型、社會型三種類型在性別上差異顯著;文科生在藝術型傾向上顯著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在研究型上顯著高于文科生;來自農村的學生在研究型和現實型職業傾向上顯著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大學生職業傾向受到性別、專業背景和戶籍所在地的影響。
第三,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傾向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神經質性與研究型、現實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負相關:外傾性與常規型、企業型、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開放性與藝術型、研究型、現實型存在顯著正相關;隨和性與研究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企業型和社會型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性與藝術型存在顯著負相關,而與其他類型存在顯著正相關。大學生職業傾向受大五人格特質影響明顯。
第四,社會型職業傾向受到外傾性人格、隨和性人格的正向影響,受到職業偏見的反向影響。運用回歸模型通過外傾性、隨和性和職業偏見對社會型職業傾向進行預測,三者的影響程度依次遞減。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