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利紅
摘要:剖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理論和實踐起源,基于資源驅動、競爭戰略驅動以及學習驅動等理論視角揭示校企聯盟的產生動機及其本質內涵,總結國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合作層次分為淺度、中度和深度三種類型,分析每類合作層次中具體的校企合作實施模式,最后探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機制體制創新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實施模式;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1-0010-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將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校企合作辦學的法規,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然而,由于在目標追求、組織文化、利益分配、外部環境等方面差異明顯,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在合作過程中面臨著重重挑戰。要想破解校企合作“瓶頸”,實現校企合作“無縫”對接,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戰略聯盟。重新審視校企合作模式,創新運行體制機制,以實現聯盟各方利益共贏。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起源及內涵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理論與政策支撐
“戰略聯盟”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學術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早期的戰略聯盟主要存在于企業之間。就合作研發、技術交易、股權投資和合資等方面建立聯盟。近年來戰略聯盟已經從經濟管理領域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校企之間建立戰略聯盟也日益增多。可見,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源于戰略聯盟理論,是將企業戰略聯盟理論運用于高等學校產學合作的一種創新模式,是高校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從政策層面來講,國家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制定出臺了很多職業教育利好政策,為高職院校構建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和發展目標,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5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則要求“推動建設以相關各方‘利益鏈為紐帶,集生產、教學和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技術創新平臺”、“探索多種形式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創新集團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再次強調“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深化校企合作發展”“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等。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本質內涵
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跨界合作,是圍繞某一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協議或者聯合組織等方式而建立產教融合的戰略聯盟。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盡管合作雙方存在著清晰的邊界、不同的組織目標和利益訴求,然而基于戰略聯盟產生動機的資源驅動、競爭戰略驅動以及學習驅動等,校企雙方存在建立深度合作聯盟關系的可能性。基于資源驅動觀點,由于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本等資源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或依賴性,雙方密切合作能夠實現異質性資源的交換和共享,可以有效整合、利用社會辦學資源,達到“1+1>2”的效果,滿足校企雙方各自發展的需要。基于競爭戰略驅動觀點,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通過建立聯盟,形成產教融合、相互依賴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高高職院校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基于學習驅動觀點,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在資源、技術、師資培養、科研活動等方面開展合作。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取長補短。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本質上是一種動態的柔性契約組織。根據雙方的戰略目標和價值利益,學校和企業通過協商建立一種不存在隸屬關系的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但自覺地遵循某種共同的規則。戰略聯盟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各成員仍保持著本組織的管理自主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核心是通過深淺不一、形式各異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辦學機制體制創新,實現產學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以及雙向參與。其目標是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合作模式
依據合作關系密切程度,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可以分為松散型和緊密型兩種類型,也涌現出了合作程度深淺不一的合作模式。
(一)淺度合作模式
1.共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校企共同參與。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專業建設。
2.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
高職院校通過不定期地邀請企業專家來校為學生講座,讓學生掌握專業最新的前沿知識。增進對專業的了解和熱愛。
3.共同開發職工培訓、技能鑒定項目
利用學校師資和場地,聯合組建培訓中心或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進行企業職工培訓和職業資格技能鑒定。
4.設立企業獎學金
為了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吸引優秀學子到生產一線工作,企業通過設立專項獎學金為品學兼優且家境貧寒的學生助學。
5.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
高職院校根據教學需要從行業企業中選拔、聘任技術專家或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
6.掛職頂崗培養“雙師型”專任教師
高職院校專任教師利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到合作企業崗位掛職接受鍛煉,理論聯系實際。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問題。提高產教融合的能力。
(二)中度合作模式
1.共建校外實訓、實習和就業基地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學校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企業也有更多的機會吸引和培養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
2.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利用合作企業提供的技術和設備,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既滿足教學的需要,又遵循生產規律,實現了企業和學院雙贏。
3.訂單式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針對合作企業的用人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條件方面合作,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
4.校企合作開發課程
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需求,校企雙方教師和技術人員組建課程開發組,確定課程標準,聯合編寫教材,擬定考核標準。
5.共同參與縱向和橫向課題研究
充分利用教師和企業專家的各自優勢,校企雙方廣泛開展橫向課題和縱向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和企業職工科學研究和服務決策的能力。
6.技術開發、推廣與技術服務
高職院校與企業組成科研團隊,整合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共同開展技術攻關。進行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水平和能力。
(三)深度合作模式
1.校廠一體化
校廠一體化既有“走出去”的模式,如“企業校區”、“廠中校”等,把學校的教學地點設在合作的工廠或車間,又有“引進來”的模式,吸引企業在學校內建立“校中廠”“校中部”來實現校企合作辦學。
2.現代學徒制培養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指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試點學校主要負責理論課教學、學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業主要負責選派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組織實習實訓”。
3.股份合作
高職院校以人股的方式與企業組建公司。共同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4.校企共建二級學院
高職院校選擇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共同組建二級學院,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實現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5.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職業教育集團是職業院校、行業企業、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種相關機構進行合作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教育團體,是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一種改革,是實現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創新模式。
6.構建政校行企合作聯盟
政校行企合作聯盟通過整合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資源,推動學校和政府、行業、企業的溝通合作。并根據地方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產學研合作、培養訂單式人才、教育培訓企業員工等,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智力支撐。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體制機制創新
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辦學長效機制、推進校企合作聯盟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是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重點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工作。
(一)構建校企合作組織結構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人才培養目標聚焦職業性,教學過程強調實踐性,教學資源具有開放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改造原有的束縛合作的組織結構,構建能夠推進校企合作順利實施的結構模式。通過搭建政校行企合作聯盟、職業教育集團、合作辦學理事會等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組織形式,充分整合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組織的資源。為了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應成立專項工作委員會具體負責合作事宜,同時應制定詳細的合作章程,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方的責任、權力和利益。
(二)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1.人才共育工作運行機制
學校和企業實現生產經營和學院辦學條件的有機結合,共同為學校發展規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出謀劃策,構建專業人才培養組織體系和實施體系。
2.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機制
校企合作聯盟雙方存在共同的利益訴求。企業需求的是源源不斷的高技能型人才,而高職院校可以輸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雙方具有最基本的利益交匯點。為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雙方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建設成果的利益共享,促進聯盟關系獲得和諧、有序、規范、穩定的發展,確保校企合作戰略聯盟的持續長久。
3.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機制
校企共建互利共贏的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機制,高職院校在科研經費、薪酬、業績獎勵、崗位安排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引進行業企業專家作為專兼職教師,改善師資結構,同時通過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推廣和科技服務活動。為教師創造參與生產實踐、提高技能水平的機會和條件,提升專任教師的“雙師”素質。
4.校企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企業可以分享高職院校的師資、符合企業需求的畢業生、硬件設施設備和教育培訓等資源,高職院校可以分享企業的設備、技術、人員、市場信息及實踐經驗等資源,從而使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節省雙方運營成本。
5.招生就業服務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和合作企業一起構建招生就業服務保障機制。建立全面的、綜合的人才培養就業服務平臺。通過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調研機制,實時掌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庫。構建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涵蓋人才培養反饋平臺、職業發展教育平臺以及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平臺等。提高服務就業能力,由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職業體驗、就業輔導和頂崗實習等活動,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6.社會服務運行管理機制
校企共同組建社會服務項目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制定鼓勵教師參加社會服務的規章制度,推動社會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和常態化,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擴寬社會服務渠道,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廣泛開展應用科技開發、咨詢和技術推廣服務,也可以利用企業和高職院校現有的師資、教學場地等資源,共同開發培訓項目和教材,提供技能鑒定和職工培訓服務等。
7.校企組織文化互融機制
校企文化的融合。對于提升學生素質、增強高校競爭力、豐富企業文化內涵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應在校內外營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在與行業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合作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流融合。校園文化建設既可超越企業文化,又具有企業文化的特性,營造一個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和適應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