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環渤海港口煤炭運輸現狀,指出國內煤炭市場盡管在今后很長時間內仍存在著一定的需求空間,但港口煤炭運輸形勢依舊比較嚴峻,在此基礎上對我國主要煤炭港口運輸進行分析及展望。
關鍵詞 環渤海港口 煤炭運輸 展望
一、引言
根據國內權威研究機構最新研究預測成果,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分別達到60%、50%、40%。煤炭資源獲取的可靠性、價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潔凈性決定了在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會改變。
二、環渤海港口煤炭運輸現狀
2016年1~11月,我國環渤海主要港口累計發運煤炭5.30億噸,同比增加1256萬噸,預示著沿海地區2015年從北方港口煤炭采購量增加了1256萬噸。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黃驊港依托鐵路及貨源優勢,越居我國煤炭發運第一大港,而秦皇島港市場份額有較大降幅,退居次席,天津港憑借汽運煤優勢,市場份額有小幅提升。
2016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優化等因素影響,沿海地區煤炭需求繼續呈減少態勢。與此同時,運煤鐵路、北方港口運能大幅增加,后續煤碼頭產能逐步釋放。需求、供應的減少與不斷擴大的鐵路、港口能力之間形成鮮明的對照,造成我國運煤鐵路和港口出現能力過剩。
三、北方港口煤炭運輸情況分析
(一)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持續回落
全國煤炭消費總量在2014年同比下降2.9%,2015年繼續下降3.7%的基礎上測算,2016年1~10月,全國煤炭消費量約31.3億噸,同比減少6100萬噸,下降1.9%。預計,全年煤炭消費量39億噸左右,同比減少5000萬噸左右。其中,電力行業耗煤15.1億噸,下降0.8%;鋼鐵行業耗煤5.2億噸,下降1%;建材行業耗煤4.3億噸,下降0.1%;化工行業耗煤2.3億噸,增長7.5%。8月份以來全國煤炭消費由負轉正,10月份同比增長1.7%,其中電力耗煤增長7.6%。
沿海地區是耗煤省市較為集中的地區,隨著工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用電量增速回落,大量高耗能企業搬遷到內地或東南亞國家,造成工業化程度較高的沿海七省一市用電增速出現明顯下降,用電量同比負增長,耗煤量劇減,對北方港口煤炭的采購量也相應減少。
(二)清潔能源沖擊,替代作用增強
1~10月,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122小時,同比減少188小時。其中,水電設備3069小時,增加80小時;火電設備3405小時,減少197小時。2016年以來,以水電、核電、光電為主的替代能源快速增長,水電的充沛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火電需求,減少了耗煤量。此外,全國多個省份加快煤改氣進程,天然氣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三)煤炭價格理性回歸
2016年以來,內貿煤炭價格不斷下跌,導致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同時也造成部分發貨單位價格倒掛停止發運,市場供需雙低。在下游煤炭需求低迷、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為爭取市場份額,大型煤企和貿易商輪番降價促銷,促使內貿煤炭價格持續下行。受煤炭產能退出、減量化生產和國際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產地及港口等環節庫存持續處于偏低水平,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由年初的370元/噸緩慢恢復到9月中旬達到了550元/噸。近期,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穩定在640元/噸左右。隨著中央企業之間、大型煤炭企業與主要用戶之間陸續簽訂中長期合同,市場價格預期更加穩定。
(四)進口煤炭繼續沖擊國內市場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份我國累計進口煤炭22869萬噸,同比增加4227萬噸。自5月份以來,煤炭進口持續處于高位,11月份當月進口2697萬噸,環比增加539萬噸,增長24.9%。
四、2017年沿海煤炭運輸形勢展望
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都是6.7%,凸顯一個“穩”字。PPI等價格指標彰顯了市場活躍度,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延續前三季度的平穩態勢。表明實體經濟復蘇態勢明顯,2017年的煤炭需求將維持一定的增幅,政府對煤炭行業的調控將逐步趨穩。
具體將表現為以下幾方面趨勢:
第一,替代能源作用趨若。近年來,水電與火電分庭抗禮的態勢愈來愈明顯。2008~2015年,水電裝機容量(機組規模超過6MW)累計增長86%,同期火電裝機容量的累計增長僅為65%,水電發電量和火電發電量分別增長89%和51%。由于金沙江下游的四座水電站(總裝機相當于兩個三峽)2020年前才能投產,以及拉尼娜現象對來水的影響,預計2017年國內水電的裝機規模不會太大。2016年,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再創新高,但由于中國西部居高不下的棄光率以及逐漸下調的補貼力度,并不看好明年光伏行業的表現。2017年的光伏裝機容量要比2016年下降一半。新能源的疲軟表現可能會加重煤炭供給的任務。
第二,煤炭行業將進入全環節調控時代、價格將更加理性地回歸。2017年是煤炭長協合同簽訂最早的一年,而煤電企業如此迅速的簽訂中長協合同,可以說是宏觀政策調整的效果。后續,國家還將效仿鹽業等行業推行建立企業煤炭庫存責任制度,規定最低和最高庫存,避免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未來煤炭生產(276制度、產能退出)、庫存、銷售都將受到一定約束,煤炭行業將進入全環節調控時代,煤價波動幅度也將趨于緩和。
第三,煤炭供應量有望進一步增加。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積累的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將于近幾年集中釋放,產能仍有很大釋放空間。“三西”煤炭企業經過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后,煤炭產量將有所釋放,神華、中煤、同煤、伊泰等大型煤企生產、銷售數量將繼續增加。
第四,鐵路運輸能力將進一步加強。11月大秦線完成貨物運輸量3759萬噸,同比增加28.5%,日均運量125萬噸。1~11月,大秦線累計完成貨物運輸量3.1億噸,同比減少14.1%。2017年大秦線運輸能力還有3000~4000萬噸的增量空間;2016年新開通的蒙冀線運輸瓶頸區段將打通,實現全線貫通,鐵路、環渤海港口下水煤運輸也將進一步加強。
第五,港口間競爭仍然非常激烈。華能曹妃甸港即將投產運營,屆時環渤海煤炭港口通過能力將達7.6億噸。華能自身優勢明顯,上下游體系健全,它的投產將使得曹妃甸地區煤炭下水港口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
筆者提出兩方面建議以促進環渤海地區港口的良性發展:一是由政府介入,可借鑒廣西、江浙等地港口整合的經驗,根據環渤海地區各港口特點,科學整合京唐港等省內港口資源。二是對環渤海地區港口進行分工定位,充分考慮各煤運專線及港口的集運優勢,合理分配煤炭資源。
(作者單位為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業務部)
參考文獻
[1] 王力群. 2014年煤運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J].港口經濟,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