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VR技術在中等職業衛生學校教學中的探究
曹光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探討VR技術應用于中等職業衛生學校教學的優勢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
VR技術;中等職業衛生學校;教學質量
VR技術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1989年由美國人Jaron Lanier正式提出[1]。這種技術通過模擬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以及顯示技術等,實現人們與機器的實時交互,讓使用者“身臨其境”。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中等職業學校應發揮基礎作用,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學校要發揮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目前為基層醫療單位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多為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而當前中專生源的整體素質下降,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弱、自控能力差,易被周圍環境所影響。同時,該層次的學生熱愛新奇事物,喜歡信息化課堂,厭倦枯燥的說教,再加上醫學理論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如何根據護理專業和學生的特點,積極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護理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目前的職業教育形勢,已成為目前中等職業衛生學校教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董金權等[2]將VR技術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效地解決了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郭勇陳等[3]通過VR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經管類課程的實驗教學水平;顧鳳梅[4]在生物課堂上使用VR技術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要求。目前,我國關于VR技術的教學研究與應用多局限于基礎學科的實踐,在臨床學科中的應用并不多見。
4.1 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由于VR技術虛擬的場景逼真,學生置身于虛擬的3D醫院環境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學生感官沖擊力強,從視覺、聽覺、觸覺、心理4個方面刺激學生,同時VR技術能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2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由于VR技術的特殊性,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己可以在任意時間和地方利用VR技術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的課程。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VR技術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未來從事職業的對接。
4.3 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通過VR技術,學生和教師可以同時在設備上應用,在課下解決課堂上未能及時發現的問題,亦可以利用該技術實現“翻轉課堂”,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4.4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VR技術虛擬“零投訴”的訓練環境,采用多種形式的護理技能訓練和評價方式,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虛擬操作過程患者的不同反應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可利用VR技術使所有學生共享資源,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
4.5 彌補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
VR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現有實驗設備與學生需求間的矛盾,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彌補學校教學設施和資源的不足。同時,學校可以利用VR技術及設備建立虛擬實驗室,既可以節省實驗材料,同時又可以不限次數的反復操作。通過推廣VR技術,能讓不同級別的學校享有同樣的教學資源,緩解優質教學資源缺乏的問題。
5.1 VR教學設備價格昂貴
由于我國VR技術起步較晚,功能完善的VR教學設備價格相對比較昂貴,建立VR教學實驗室必然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5.2 VR教學設備功能仍有待完善
目前VR教育系統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它所包含的功能不夠完善,我們看到目前國內VR教育系統都是提供一些簡單的三維場景,關于VR醫學教育系統也僅僅局限于對于基礎醫學方面的展示模擬,臨床技能操作方面的功能仍有待完善與提高。
5.3 缺乏滿足多重需要的資源庫
一個完善的VR醫學教育系統必須擁有資源庫來滿足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教學需要。因此,VR醫學教育系統必須要建立一個龐大的資源庫,但是目前對于一般的中等職業衛生學校而言,能擁有資源庫的可能性較低,但是隨著VR技術的發展、資源種類的增加,這個技術上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VR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必將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深刻變革和卓越發展。如果把VR技術與醫學教育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將縮短學生臨床實習的適應期,對中等職業衛生學校的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1]王健美,張旭,王勇,等.美國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現狀、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37-40.
[2]董金權,甘琴.VR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5):106-108.
[3]郭勇陳,賈佳麗,王皎琳,等.VR技術在高校經管類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6(2):70-75.
[4]顧鳳梅.基于VR技術的生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5):138-140.
G40-057
A
1671-1246(2017)04-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