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周凌云,洪 瓊
(1.淮陰工學院 蘇北發展研究院,江蘇 淮安 223003;2.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商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隨著跨境貿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促進我國企業“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而“走出去”的企業必然要秉承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尤其是在全球環境惡化與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發展低碳經濟以及對企業實施環境管理成為了現實迫切需求。物流業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1],在此背景下,物流企業必須要轉型升級,積極開展綠色物流與綠色創新管理,減少物流企業作業過程中對環境不利的行為,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本文主要圍繞物流企業環境行為展開分析,通過對企業環境行為相關研究的梳理,推引出物流企業環境行為的關注重點,并對其內外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物流企業環境行為受到內外部諸多復雜因素的交互作用,且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最后從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提出了促進物流企業環境行為的驅動策略,對加快物流企業綠色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企業環境行為來源于企業社會責任,強調企業應該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采取行為避免或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2]。美國國家環保局認為企業環境行為是指企業采取的用以提升環境績效或遵守環境法律及法規的行為[3]。王京芳等人認為企業環境行為代表了一種面對外界環保壓力,基于企業自身條件和發展愿景所采取的對環境有影響的措施和手段的總稱[4]。文獻[5]認為,企業環境行為涉及利益相關者如客戶、員工和供應商等相關的企業社會責任和行為。隨著研究的深入,有關企業環境行為的理論模型主要有Carroll金字塔模型和Wood模型兩種[2],前者是以制度經濟學為基礎,從金字塔底部到頂部說明了依次遞減的重要性和演進的次序,各層級之間不是相互排斥或累進的關系,后者是依據投入、過程和產出的邏輯提出了企業環境行為的三個維度。
物流企業環境行為依據前文要義,可以理解為物流企業運作過程中采用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相關行為。物流企業的許多作業活動會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運輸過程中的噪聲污染、排放污染,包裝垃圾、倉儲過程中的一些污染物的泄露甚至爆炸,流通加工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物污染,以及裝卸過程中的泄露對土壤、水的污染等。因此物流企業迫切的需要進行企業環境行為的治理和引導,如為提升配送效率節省能耗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采用可降解包裝材料和標準化包裝等綠色包裝技術;又如開展多式聯運等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等的物流企業環境行為,改變傳統物流的低效率、高污染的運作模式,加快物流業的轉型升級,建立新形勢下的綠色發展模式。
物流企業環境行為事實上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并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企業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視角經歷了從單一和靜態到多維和動態的轉變[6]。單一和靜態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基于“刺激—反應”的理論模式來研究企業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企業在政府、環保組織、消費者及公眾等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權益表達等共同作用與刺激下,企業所采取的應對行為,這其中代表性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環境經濟學理論、新制度主義理論和組織與管理理論。多維和動態的研究視角開始關注企業環境行為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7],許多學者開始將經濟因素、組織因素、文化因素及制度因素等綜合考慮研究企業環境行為的演進過程。
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其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從外部因素方面來看,存在著如政府規制(例如對運輸車輛的燃油排放標準限定)、市場壓力(例如國際貿易交易規則要求企業必須達到的環境標準)以及公眾偏好(例如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綠色環保屬性越來越重視)等影響因素,這些還是遵循著“刺激—反應”的分析模式,隨著綠色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眾多物流企業開始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自身內部的因素來驅動企業環境行為以獲得社會資本、消費者及供應鏈企業的認可,物流企業的規模、領導者及員工的環保意識、企業戰略等內部因素也會對環境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物流企業環境行為受到內外部諸多復雜因素的交互作用,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必須要注重考查影響企業環境行為的各因素間關系,理清其作用路徑和影響機理,綜合考慮而不是片面的來探究物流企業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演化機理。
我國許多的大型物流企業通過引入自動化、機械化及物聯網等新技術,大大改善了物流作業環節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但現階段我國的物流企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總量巨大但個體規模偏小,管理與經營手段落后等。在發展綠色經濟的大潮下,物流企業同樣也需要面臨來自政府、消費者、市場等的環境壓力以作出相應的環境行為響應。為此,綜合考慮內外部影響因素,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提出物流企業環境行為的驅動策略。
(1)提升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完善環境規制。建立科學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和準入制度,對物流企業的作業過程進行全面監管,建立企業的環境誠信檔案,綜合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手段,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從源頭上積極引導物流企業環境行為。修改和完善過去傳統的命令—控制型的環境規制,不斷創新環保規制,借鑒國內外相關行業先進的環境規制政策,改變過去單一的管理手段,建立多元化、靈活化的新型環境規制。
(2)培育綠色環境市場,運用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引導消費者實施綠色消費,帶動企業進行產品和服務的綠色化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引導綠色消費市場需求,為綠色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充分發揮市場宏觀調控的功能,完善環境治理收費和排放許可制度,建立健全污染物監控機制,通過市場調節物流企業間的環境成本分擔,優化物流企業的環境成本構成,推動物流企業采取主動的環境行為。
(3)采取激勵調節措施,完善政策引導機制。為應對物流企業履行環境行為的成本負擔,政府部門初期可以在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等方面進行激勵和介入。完善物流企業相關環保投入的援助機制,提供環境治理和綠色技術升級的專項優惠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行政和市場的手段,如設立環保獎勵基金、減免稅收、搭建環境基礎情況的信息化平臺等手段激勵物流企業采取積極的環境行為,培育企業員工和消費者建立綠色消費的理念。
(1)檢視企業環境影響,采取主動環境行為。物流企業要對自身運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有明確的認知,深入剖析產品和服務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的作業對環境影響的特點,對能源消耗和排放情況進行檢測,明確企業在各個階段所能采用的具體環境行為狀況,有利于促進企業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等方面創建集約型的綠色化改造,通過主動的企業環境行為,減少能源與污染物排放,提升企業環境競爭力。
(2)充分利用區位條件,擴大優勢互補效應。物流企業是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勢必要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及區域內的環境發生聯系,企業改進環境行為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善于利用企業區位條件,發揮互補效應,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充分挖掘所在地的優勢資源作為替代資源,利用多式聯運和交通運輸網實現產品、原材料等高效運輸。建立供應鏈鏈條的整體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機制,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盟,就環境資金、環??萍?、環境管理及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進行合作與整合,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改進企業環境行為。
(3)提升環境管理水平,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獨立的環境監控與管理部門,將環境事項納入到日常運營過程中。對企業員工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建立綠色生產的理念,通過加薪、獎金以及晉升等手段充分調動員工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并將其作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對外樹立綠色品牌形象,對內促使形成企業經營戰略的綠色發展態勢,并使其固化到企業文化中,才能使企業環境行為變成一種可持續的機制。
[1]洪濤.“一帶一路”的國家物流戰略及商機[N].現代物流報,2014-09-19.
[2]王鳳,王愛琴.企業環境行為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2,(1):123-129.
[3]王宇露,江華.企業環境行為研究理論脈絡與演進邏輯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8):26-34.
[4]王京芳,周浩,曾又其.企業環境管理整合性架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12):147-150.
[5]孟慶峰,李真,盛昭瀚,等.企業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9):100-106.
[6]彭遠春.國外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140-145.
[7]秦穎.企業環境管理的驅動力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