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新,趙艷勤
(1.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2;2.軍委國防動員部辦公廳,北京 100034)
基于基層人武部崗位需求的人民武裝專業增開應急救援現場救護技能科目的思考
楊建新1,趙艷勤2*
(1.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2;2.軍委國防動員部辦公廳,北京 100034)
人武系統擔負著地面重要目標防衛、搶險救災等重大使命任務,基層專職人武干部常年活躍在基層民兵預備役工作第一線。根據學校實踐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人民武裝學院人武專業開設具有專業特色、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應急救援安全防護和現場救護技能科目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武專業;崗位需求;應急救援;專職人武干部
我國是災害頻發的國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也時有發生,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面臨的形勢嚴峻、任務艱巨[1]。國防后備力量應急救援隊具有指揮高效、組織嚴密、就地就近、社情民情熟、反應迅速等優勢,日益成為能夠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等多種安全威脅的有生力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黨中央下發文件要求加強和改進民兵預備役工作,逐步構建以應急隊伍為重點、支援隊伍為支撐、儲備隊伍為補充的新型民兵預備役力量體系。應急隊伍按照任務常態、人員專業、建設規范的要求優先建設、常態使用,平時主要擔負戰備執勤、反恐維穩、搶險救災、治安聯防、專業救援等任務,戰時擔負安全警戒、防奸反特、維護社會秩序等任務;支援隊伍按照戰時有需求、地方有優勢、建設有條件的要求,長期建設、重點使用,戰時主要擔負保障部隊作戰、參加聯合防空等任務,平時根據需要擔負應急任務。人民武裝學院是培養基層武裝干部的主渠道,擔負著為基層人武戰線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專職人民武裝(以下簡稱人武)干部作為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一線指揮員”,在搶險救災、民兵訓練、兵員征集和應急處置等工作任務中既是組織領導者,又是業務過硬的“教練員”,還是應急應戰的“戰斗員”和軍民融合的“協調員”。隨著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筑牢專職人武干部隊伍的思想基礎、業務基礎和組織基礎,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2]。
安全防護常識和現場救護技能培訓是民兵預備役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科學、全面、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的必要準備。生命高于一切,踐行“精準健康,敬佑生命”[3],進一步提升救援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對于提高救援效率、降低災害事故中傷病員的病死率和病殘率、有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4]。開展應急處突訓練,進一步加強隊伍應急處突綜合能力,是各級人武部門的重要工作,需要專職人武干部擅長組織、精通管理、熟悉技術,才能提高民兵預備役應急分隊搶險救災、處理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1)預防排查。重大災害、安全事故的預防排查,安全事故危險源的辨識、控制與管理。(2)風險評價。熟悉接觸的能量的種類、釋放的形式,其約束的方式和可靠性。(3)防護設備。保持正常運行,了解掌握構造、性能、用途、效果、使用的條件和注意事項。
主要包括4個方面內容:(1)基礎生命支持術。快速準確的生命評估要求;進行徒手搶救,包括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在內的八項操作程序、操作要領、技術要求以及掌握判斷心搏和呼吸停止及停止原因、復蘇成功的標志。(2)基本創傷救命術[5]。熟練和靈活掌握止血、固定、包扎、搬運四項技術的救治技能、基本原則、順序;會判斷、會方法、會要點,牢記注意事項。(3)兒童基礎生命支持。確認現場對施救者和患者是否安全、明確兒童BLS路徑、評估對CPR的需求、單手或雙手掌根按壓法的規范動作、要求和注意事項。(4)除顫。熟練掌握除顫的適應證和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使用。
主要包括4個方面內容:(1)創傷的搬運護送。熟練掌握如何將傷員從受傷現場搬出;熟知現場救護后救護車和其他運送工具途中護送注意事項和傷情變化的相應處置。(2)搬運器材的使用。熟練掌握通用標準擔架和特殊用途擔架的用途、適用條件、禁忌范圍;掌握自制簡易擔架制作的材料、方法、適用條件及禁忌范圍。(3)搬運護送原則。迅速觀察受傷現場和判定傷情;做好傷員現場的救護、生命體征的判定;正確選擇傷員適宜體位,防止損傷加重;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減輕傷殘。(4)搬運方法。熟練掌握正確的搬運方法、操作要點、注意事項。
(1)基地化訓練是推動訓練改革轉型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使命任務為牽引,以軍地一體為支撐,按照“組訓正規化、教員專業化、手段現代化、保障集約化”的要求,采取全封閉式訓練,依靠強大的硬件配套和師資力量,專家承擔理論授課和技能操作指導,干部和學生骨干示范解惑答疑,參訓學員相互操練,既突出了培訓的實效性,又增強了培訓的號召力。(2)網絡化訓練是實現科技練兵和掌握救護技能的重要途徑。網絡化訓練的生命力在于提高技術水平,計算機網絡具有交互性、同步性、實時性、廣泛性等諸多優點[6-7],進行網絡化訓練[8],實現理論網上學、技能網上練、問題網上研討,使各種網上項目既能進行崗位達標訓練,又能開展一專多能訓練與升級訓練,有效地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聯合相關部門技術力量,搭建網絡訓練教室系統,達到異地同步教學和資源共享,大大提高訓練效益,可顯著提升訓練成績。
(1)模擬化訓練是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有效載體。模擬訓練,是一種可以最大限度貼近實戰的訓練方式。虛擬現實模擬以其獨有的逼真性和實戰性,可以使參訓者在虛擬環境中體驗災害,在真切體驗“生死”的過程中感受災害的殘酷,增強實戰意識,提高處理各種危險突發事件的能力。(2)一體化訓練是促進訓練各科目綜合應對能力在實戰中的整體磨合。遵循實戰一體化特點和規律,明確科目內容、訓練方法和評估標準,突出訓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能力訓練,使參訓者自覺參與訓練,為參訓者創造親自動手操作和思考探索的環境和條件。把相關能力要素和作戰單元聚合成一個有機整體[9],采取單元化、模塊化、小型化、多能化的訓練組成方式,實現訓練主體的互聯、互控、互動。按照目標統一、要素齊全、時間同步、行動合拍的要求,進行綜合集成,以統一的應急課題為牽引,進行全員、全要素、全過程的實戰化演練,強調應急救援人員緊密配合在救援行動中的重要性[10],增強急救能力,提高對急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人民武裝學院一般為大學的二級學院,學院擁有一支素質高、經驗豐富、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軍事科目教師隊伍和能為教學提供一流服務的教學管理與保障隊伍。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起步較晚,急救醫學在醫學院校也僅僅是選修課[11-13],人民武裝學院急救培訓師資較少,建議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聘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作為補充;也可充分利用紅十字會、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純公益性救援組織,逐步搭建起政府推動社會組織和社會服務等公益性資源突破性發展的資源平臺,建立協助機制;依托軍地醫學院校及醫院現有的災害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專業訓練中心和緊急醫學救援中心開展教學活動。
學生應建立“以人命救助為本”的理念,強調應急救援人員緊密配合在救援行動中的重要性,重點掌握急救處置技術規范和標準,精通安全防護知識和技能,提高現場調查、分析、處置等基礎實戰能力和綜合能力。
課程內容設置是課程標準的重要部分,要突出專業化應急救援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教學,建議專業培訓課時160學時[11],其中理論為40學時,實驗為120學時,本科生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設,專科生在大二第二學期開設。主要是考慮到學生通過1.5至2.5年政治品德、奉獻精神、文化素質、團隊協作、身心素質的培養,具有適應基層武裝部管理第一任職崗位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后,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應急救援安全防護和現場救護技能課程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人民武裝學院人武專業有必要設置應急救援安全防護和現場救護技能科目專門課程,吸取國外比較成熟和成功的經驗,有側重地進行相關能力的培養,為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輸送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1]中國政府網.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三五”規劃(2016—2020 年)的通知[EB/OL].http://www.nhfpc.gov.cn/yjb/s3585/201609/439e45a887384171b2c99af2bb340bed.shtml,2016-09-01.
[2]劉富保.發揮好專武干部職能作用[N].中國國防報,2016-12-15.
[3]鄭靜晨.向醫學科普工作者致以由衷感謝[EB/OL].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1121/c408371-28883736.html,2016-11-21.
[4]彭碧波,鄭靜晨,劉海峰.醫療救護員培訓與執業體系的國際化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6(1):1-5.
[5]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EB/OL].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1121/c408371-28883736.html,2013-02-11.
[6]王華.云教育平臺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0):153-154.
[7]李雁,馬鋒,王錚,等.構建現代外科技能訓練平臺醫工協同模式培養卓越醫生[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5):704-706.
[8]包貽洪,劉耀光,賈偉東,等.加強“三防”醫學訓練提高戰時救治能力的初探[J].災害醫學與救援,2013(1):44-45.
[9]王兵,鄭衛平,李大同.構建軍民融合式海上醫學救援的思考[J].人民軍醫,2013(10):1150-1151.
[10]楊炯,劉志超,郭曉,等.中國國際救援隊IER醫療專項訓練報道[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4(7):356.
[11]李志義,宣舟斌,陳雋,等.德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經驗及其借鑒[J].上海預防醫學,2016(5):335-338.
[12]秦釔,秦成,鄭威,等.醫學院校學生現場救護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與分析——以西南醫科大學為例[J].科技展望,2016,26(33):314-315.
[13]周艷榮.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現場急救知識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赤子,2015(12):72.
G424.1
A
1671-1246(2017)22-0027-02
(*
趙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