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來山楊 虹
1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2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黑龍江地方高師院校學科結構調整與建設模式選擇
——以哈爾濱師范大學為例
吳來山1楊 虹2
1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2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從地方高師院校學科布局、學科結構調整研究入手,通過分析地方高師院校學科結構存在的問題,結合黑龍江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發展現狀,探討新形勢下地方高師院校學科結構調整和學科建設的途徑,創建與地方經濟建設相適應的特色優勢學科,發揮地方高師院校服務于區域經濟與文化建設的作用。
學科結構;學科布局;特色優勢學科
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 地方師范大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統計全國共有師范院校230余所, 其中包括32所省屬師范大學和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在經歷了高校合并之風后,地方師范大學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在建設中逐漸成長起來,在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和困難,尤其地處邊疆的地方性師范大學,面臨考驗則更為突出。
1.1 黑龍江地方高師學科發展現狀
黑龍江作為邊疆大省共有高校38所,其中師范類院校僅有3所,即哈爾濱師范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和大慶師范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因其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是最典型的地方高師院校的代表者。
重點學科建設方面,哈爾濱師范大學現有省教育廳重點學科(群)11個,校級重點學科7個;“十二五”省人社廳領軍人次梯隊2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擁有教育學、藝術學、體育學、漢語國際教育、翻譯學、工程等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結構方面,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層次教育,涵蓋了文學、史學、教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理學、工學等9大學科門類。
由上述案例可見,學科門類共有13大類,哈爾濱師范大學已擁有九大學科門類;從學科結構上分析,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但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相比,依然差距很大,優劣明顯。
1.2 地方高師院校存在特點
地方高師院校就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而言,其共同特點有以下兩方面:
(1)地方高師院校學科專業設置主要集中于傳統學科。地方高師院校經過幾十年的學科建設,文理基礎學科根基較為扎實。隨著我國高師院校學科結構調整工作的開展,學科建設逐步向多科性、綜合化方向轉型。盡管如此,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結構調整范圍依然較小。地方性師范大學在二級學科自主設置過程中,也未能越雷池一步,仍拘泥于傳統學科的固定范圍。
(2)地方高師院校學科隊伍建設滯后,整體力量薄弱。這種現象較為普遍,一是缺乏學科領軍人才。由于學校品牌的弱勢、地域的弱勢、待遇的弱勢和人文關懷的弱勢,導致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自身培育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流失嚴重,甚至學科梯隊出現人才斷檔現象,給學科建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二是教師的學術研究方向分散,沒能形成合力效應。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與支持,形成學術骨干各自為戰,單兵作戰的局面,使學術研究水平低下,不能產生優秀的學術成果,因此地方師范院校學科力量呈現出總體偏弱,學科建設沒能形成良好氛圍。
上述兩個特點是地方高師院校學科建設的主要表現。一方面是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及多科性特征明顯造成的。由于師范院校的辦學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多科性建設對培養學生的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寬廣的知識層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地方高師院校又具有人文學科和基礎理科的良好學科基礎,這是由地方師范院校明確的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
2.1 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結構趨同現象明顯
追求學科門類齊全,“你有我也有”的現象是多數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特征,也是形成學科結構的趨同化現象原因之一。學科建設的趨同現象,從理論上看是由學科發展的“模仿機制”造成的。在學科建設中,多數高校通過學習一些成功大學的經驗,“以謀求獲得政府資源與政策支持和辦學環境的改善,采取模仿和短時間的復制才能在激烈的資源競爭中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1]。這種做法忽略了自身辦學傳統和所處的地域文化特色,抑制了地方高師學科“特色與優勢”的發展特性,從而失去了學校在學科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另外,一些地方高師院校對學科建設目標缺乏科學規劃。在學科建設上,缺乏對自身情況的深入研究,盲目地將一些知名大學作為自己建設的參照對象,在學科建設策略上片面追求門類齊全,從而失去學科建設自身發展的特色 。
2.2 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發展失調
我國多數地方綜合大學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即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發展失調,基礎學科實力較強而應用學科實力相對較弱。地方高師院校不僅存在同樣問題,但表現更為突出。我們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但應用學科相對數量較少,發展水平也相對滯后。這種現象對于地方高師院校,完成服務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功能的發揮是極為不利的。
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發展失調,也有其發展的歷史淵源。一是我國學科專業設置,基本模仿前蘇聯的學科建制而成。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各地方綜合大學按照學校學科基礎,在國家專業目錄文件指導下,適當增設新的應用性學科,但因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等因素的限制,應用學科依然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二是在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形勢推動下,地方高師院校在應用學科建設上做了積極的嘗試,學科設置上開始關注發展應用性的學科,但應用學科發展水平還是相對低下。
2.3 學科的特色優勢不鮮明,結構調整動力不足
地方高師院校在設置調整學科專業時,缺乏系統設計與考慮,針對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服務意識不強。盡管學科專業的擁有數量較多,但自身與區域文化相結合的地域特色沒能顯現出來,形成地方高師院校學科結構調整動力不足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學科領軍人才的匱乏,學科梯隊整體創新能力不強。學科帶頭人應該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學術成就,能夠準確地把握學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敏銳發現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結合點,推進特色優勢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地方高師院校學科領軍人才的匱乏,是掣肘學科建設的重要瓶頸。二是學科建設經費不足。地方高師院校學科建設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對于發達地區來說,因地方政府財政支付能力強,對所在地區的院校建設經費投入相對較多;而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因地區經濟實力較弱,財政支付能力不足,很難對地方院校的學科建設有較大的投入。這樣有限的經費又要用于人才引進、學術交流、設備購置等,致使經費被分散,造成學科建設與結構調整動力不足。
2.4 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綜合化水平不高
高等師范院校學科的覆蓋面比較廣泛, 但學科建設水平并不高。盡管具有多科性特征,但學科與學科間交叉融合的程度比較低下,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存在障礙,因此學科建設靚點難以形成,導致學科的綜合化水平的低下。
造成高師范院學科綜合化水平較低的原因,一是與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布局和學科建設觀念有直接關系。在學科建設上長期形成的重基礎、重主流的趨向的思維意識, 使學科間缺乏交叉融合的內在需求,導致學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被忽視遺忘。
地方高師院校在學科結構調整與建設方面,應根據自身學科基礎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規劃性創新性規劃建設。
3.1 調整學科布局,促進學科可持續發展
學科布局是指學科在大學的分布狀況,它決定了一所大學的學科結構,也決定了大學的辦學功能和特色,影響著學科水平的提升。學科布局的調整需要從學校學科建設實際出發,建構綜合化的學科建設體系。該體系必須以學校自身的學科建設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來確定,在學科布局上形成涵蓋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領域的建設體系。
在學科布局的調整過程中,要保持和發展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特色,因為學科個性特征或學科特色,是地方高師院校的品牌或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建設的推動力,有效促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2 學科梯隊是學科建設的靈魂核心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在告訴我們:學科建設關鍵是教師隊伍,特別是大師級的學者。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學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隊伍建設方面, 一是要注重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要具備五種素質,較高的學術水平;戰略家的眼光和開闊的思維;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制定特殊的人才引進政策,留住拔尖人才。“創造團結和諧、學術民主、有凝聚力的小環境, 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2]。二是構建強有力的學術梯隊。要注意搭建學科團隊中各成員的專業結構和研究方向,在選擇好學科的發展方向后, 通過團結合作,爭取實現優秀科研成果的突破。三是學校要為學科梯隊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包括資金投入、制度保障、軟環境建設,學科群體間協調的管理以及人文關懷等。
3.3 鞏固學科優勢, 培育建設特色優勢學科
地方高師院校的優勢在于教育學科、文理基礎學科領域基礎厚重,有豐富的學科發展內涵,可以成為特色優勢學科產生的依托。在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的基礎上, 積極鼓勵文理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從地域文化與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中尋找特色學科的生長點,進行培育建設。“不同的地理資源特色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特色學科發展的優勢”[3]。此外結合區域經濟文化特色,認真尋找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學科設置切入點,分析新學科設置的現實性與可能性。例如哈爾濱師范大學地處東北邊陲,地理位置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經濟建設角度看,毗鄰東北亞各國,“一帶一路”經濟前景廣闊,會有諸多項目可做,形成特色優勢學科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環境;從文化角度看,利用建設文化大省的契機,金源文化研究、蕭紅文學研究和抗戰史研究等均可以成為新的學科生長點,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4 提高學術研究水平
科學研究是推動學科建設發展的最活躍因素, 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會給學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就目前科研情況看,地方高師院校在科學研究方面表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 但科研的整體水平并不是很高,尤其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非常低。一是從學科專業發展出發選擇題目,創新學科層次;二是加強與地方的科技合作,為經濟建設服務;三是瞄準國家目標和學科前沿,煉成國家重點學科。通過科研水平的提高來推動學科的發展, 增強學校整體的實力。
[1]何曉聰,林仲豪.新制度主義視域下的趨同機制分析[J].育教探索,2014(5):127.
[2]鐘秉林.教師教育的發展與師范院校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3]韓卓玲.地方高校創建優勢特色學科研究 ——以河南大學生物學科為例[D].河南大學,2015.
G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