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倩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開封 461500
綜述現當代學者對《樂記》中音樂美學的研究
鄭 倩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開封 461500
對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不得不提及此著作《樂記》。該書對古今音樂美學思想影響深遠,可謂是中國古代一部經典的音樂美學著作。本文通過收集、整理、比較研究有關《樂記》的資料,贊同其作者為公孫尼子,成書年代為西漢時期。筆者還綜述了現當代學者對著作《樂記》的研究,并呼吁學者們對我國古代著作重視,也期待今后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公孫尼子;《樂記》;音樂美學
《樂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在歷史上向來都是備受爭議的話題。現代,自從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1先生寫了關于公孫尼子與他的《樂記》之后,也曾引起過不同的議論,出現了許多有見地的書籍、論文、專題講座等等,特別是近些年來,更是討論的非常激烈。
筆者之所以冒險地選擇了備受爭議的公孫尼子著作《樂記》為寫作研究對象,是因為在中國文論史的這條歷史長河中,《樂記》具有卓異超群、博雅精深、妙趣無窮之特色,是中國各代文藝美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影響和貫穿于中國音樂美學的一條重要線索;為我國文藝學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在這里也不妨認為是我國音樂美學最早的經典著作。在現當代時期,大多數學者除了對《樂記》的作者進行爭鳴以外,雖然個別文章還停留在《樂記》的唯心或唯物層面上的審視,但大部分學者在總體上講都已肯定了《樂記》 的經典性和重要性。筆者通過收集歸納整理后,發現我國音樂界學者楊蔭瀏、呂驥、葉朗、蔣孔陽、蔡仲德、修海林等都對美學著作《樂記》有所研究。由此可見,后世對《樂記》的選擇、接受、解讀、比較研究方面正在不斷突破中。
1.1 《樂記》作者——公孫尼子
公孫尼子簡介:經筆者查證:倘若尚有此人,那么,公孫尼子所屬朝代應為春秋。徐(即古楚)人,字子石,孔子弟子。此人是古楚音樂理論家,樂器制作家,并著有我國經典音樂理論《樂記》。不僅在樂器制作方面(傳世多編磐及編鐘)有特殊貢獻,且有楚歌楚舞名于世。
1.2 《樂記》的成書年代——先秦OR 西漢
對于該書的成書年代也是一個熱議的話題。究竟是先秦?西漢?還是某個其它的時期。至今仍眾說風云。據筆者收集到的資料顯示,目前關于該書的成書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著;另一說為漢儒采用先秦諸家音樂言論編纂而成。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后者。例如:修海林先生贊同《樂記》成書于西漢的觀點,采用其編著者為“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及其手下以書生為代表的一批儒生”這樣一種經過周詳考證后得出的結論。還認為,《樂記》作為先秦以來儒家音樂思想的總結,汲取了前人的思想資料,編纂成集,從而形成了自身較完整的音樂思想體系。根據《樂記》的內容,筆者推斷出以下結論:《樂記》雖成書于西漢,但它的主要思想都來源于先秦,不僅是對先秦音樂思想資料的整理編纂,也是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的總結性結集,其中也摻雜有秦漢時期道家的思想意識。
所謂“樂”是上古三代審美意識中較多出現的審美范疇,也是中國美學思想中極為重要的美學范疇。甚至有人認為“西方只有‘美學’,而無‘樂學’;中國只有‘樂學’,而無‘美學’。如果說,西方之哲學美學,是對‘美感’之哲學研究,那么,中國之哲學美學,便是對‘樂心’之哲學研究。”此觀點雖有待進一步討論,但足以說明“樂”這一具有本源性的中國美學范疇的分量。
《樂記》是《禮記》的一部分,屬于經學,是研究中國學術的基石。在相傳為公孫尼子撰寫的《樂記》中,論及了有關音樂問題主要有音樂的起源、音樂與情感的關系、音樂的社會作用(即對于社會政治的關系及其價值)、音樂的地方風格、樂和禮的關系等,是為音樂哲學(美學)的濫觴性著作。
《樂記》全文開首說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本篇》)這段話以“物—心—音聲—樂”這樣一種結構關系來說明“樂”的產生和實現過程。“感于物而動”這一命題,作為“樂”產生過程中審美現象的說明,正處在“心、物”關系這一認識層次上。它不僅承認音樂產生于對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并且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的表現對象——人的內心情感——的產生這一基點上。它已接觸到音樂的本質在于表現人的內心情感這一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具有唯物論因素3。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有關“樂”的產生過程及音樂審美情感的產生問題上,“感于物而動”的命題對“心、物”關系是作了唯物的解釋的。
3.1 楊蔭瀏對《樂記》的研究
楊蔭瀏是我國音樂學界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音樂理論家,他對《樂記》的接受主要表現在他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他認為《樂記》的作者是公孫尼子,并把公孫尼子的《樂記》與荀子的《樂論》視為有著完整體系的儒家音樂思想著作。但是,楊蔭瀏的某些觀點或許受那個時代的局限,在接受《樂記》的同時,不自覺地單純用階級觀點來評價《樂記》的美學思想。所以,筆者認為楊蔭瀏的某些音樂美學觀點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片面了。
3.2 呂驥對《樂記》的研究
呂驥是一位對中國音樂理論頗有研究的音樂理論家,他曾給予《樂記》以極高的肯定。他認為:《樂記》“就是總結遠古以來人們對音樂的認識”,“公孫尼子的這部著作是非常光輝的一部著作,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個人講過跟他相同的話”。他在專著《〈樂記〉理論探新》中認為:《樂記》是一部以古代社會學思想為基礎的音樂美學著作,其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認為公孫尼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辨證思想,他深入分析了《樂記》和自然的關系,認為《樂記》體現了“建立在自然哲學思想體系上的禮樂觀”。
3.3 葉朗對《樂記》的研究
葉朗是當代著名美學家,他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一書中專設章節研究《樂記》,對《樂記》進行了辯證分析,肯定《樂記》對音樂美學上的重要貢獻,又指出其局限性。葉朗認為:《樂記》一書是對孔子以來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系統總結。它圍繞“禮辨異,樂和同”的命題,反復論述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葉朗高度評價了《樂記》對音樂本質所進行的探討,認為《樂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題,認為“《樂記》對于音樂的本質的分析,對后代美學思想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
3.4 蔣孔陽對《樂記》的研究
蔣孔陽是當代著名的美學家,他在著作《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一書中比較詳細地論述了《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給予《樂記》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樂記》在我國的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史上,不僅是第一部最有系統的著作,而且還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響的一部著作,可以與西方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媲美。他在該書《評〈禮記·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一文中高度評價《樂記》“把儒家的‘禮樂’思想加以豐富和系統化,成為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集大成。如果說,西方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根據盛行于希臘時的史詩、悲劇和喜劇等藝術實踐,對于古代希臘美學思想的總結,而‘雄霸兩千年’;那么,中國的《樂記》則是根據我國先秦時包括歌、舞在內的音樂藝術實踐,對于我國先秦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總結,從而在我國音樂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3.5 蔡仲德對《樂記》的研究
蔡仲德是研究《樂記》的一位大家,他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卷第十六章專門研究了《樂記》,高度評價了《樂記》的美學價值,他認為:“《樂記》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代表。繼《樂記》之后,惟有韓愈等極少數人曾對《樂記》思想有所突破,惟有嵇康、李贄等各別杰出思想家曾對《樂記》思想發出挑戰,一般論著,無論是官方的史書樂志還是私家著作,大都限于抄引《樂記》文字,承襲《樂記》思想,而未能跳出《樂記》思想的藩籬。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樂記》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的音樂美學論著”。他認為《樂記》為中國音樂美學史所做的新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對音樂本源問題的深入探討,對音樂特征問題的深入探討,提出成熟形態的“天人合一”音樂美學思想等等。
3.6 其他學者對《樂記》的研究
除了上述學者對《樂記》的研究成果以外,還有很多學者對《樂記》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了研究,肯定了《樂記》的重要價值及其對后世美學思想的重要貢獻。由于《樂記》在中國美學史、中國文論史和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性,但凡研究美學、文藝理論、文學理論、中國音樂理論的專家學者幾乎都頻繁涉及到《樂記》,或從《樂記》里引經據典,或直接研究《樂記》,顯示了《樂記》在現當代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影響。比如: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徐壽凱的《古代文藝思想漫話》,夏傳才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篇今譯》,夏野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劉再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海林、羅小平的《音樂美學通論》,劉藍的《諸子論音樂——中國音樂美學著導讀》,此外,還有杜亞雄、桑海波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李澤厚的《華夏美學》等等都涉及并有對《樂記》的研究,以上這些也說明了我國學者們對該著作的接受及高度重視。
《樂記》雖然歷經滄桑巨變,卻依然煥發青春和活力,這足以說明《樂記》不只屬于某個時代,也不只屬于公孫尼子等某個人,而是因為其具有人類社會的普世性和普適性而歷久彌新。后世在對《樂記》的接受中,經過反復對《樂記》的洗禮,將其糟粕剔除,精華汲取,這或許就是我國學術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吧!特別是在今天,對《樂記》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是為建立和發展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審美理論而服務的。因此,《樂記》在我國的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史中的地位,就不僅僅只是第一部最有系統的著作而已,并且還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響的一部著作。這樣,我們就不能不特別地重視這部經典著作《樂記》了。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呂驥.中國傳統音樂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薛水武,牛月明.《樂記》與中國文論精神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龔妮麗.中國音樂美學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5]王祎.《禮記·樂記》研究論稿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俞人豪.音樂學概論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7]楊賽.《樂記》的整理與研究 [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3):46-50.
[8]修海林.《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析 [J].音樂研究,1986(2):85-93.
J609.2
A